本节讨论作为个人的舆论主体。
能够单独作为舆论主体的个人,就是能够针对多数人传播的那种人。舆论的集合性特征,既可以来源于多数人的传播,也可以来源于向多数人传播或在多数人中的传播。其中,向多数人传播,就是舆论个人能够成为舆论主体并获得集合性特征的必由之路。
当一个人向多数人传播时,他就成为“意见领袖”。
过去对“意见领袖”的分类,主要以身份为参照系。比如,以体制进行划分:体制内“意见领袖”、体制外“意见领袖”;以职业进行划分:政治人物“意见领袖”、明星艺人“意见领袖”;以阶层进行划分:公知“意见领袖”、草根“意见领袖”;以媒体分类进行划分:新媒体“意见领袖”、传统媒体“意见领袖”。
本书将着眼于舆论战的实际运用,以舆论效果与战法为参照系,对于“意见领袖”重新进行更有价值的分类。
舆论主体的个人向多数人传播,目的是引发多数人关注,影响多数人认同,改变多数人的行动。因此,按照舆论战的效果分类,“意见领袖”分三种:注意力“意见领袖”、影响力“意见领袖”以及号召力“意见领袖”。其作用的侧重点分别是引发关注、影响认同或者改变行动。
● 注意力“意见领袖”
注意力“意见领袖”像探照灯,照到哪里就把哪里带进公众的视野。崔永元、柴静就是这样的注意力“意见领袖”。无论是转基因还是雾霾问题,虽然公众时有所闻,但在崔永元、柴静介入前,始终没有成为引发整个社会关注的公共话题。崔永元、柴静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直接改变人们的看法,而是让人们关注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在公众广泛的讨论中,大家对转基因与雾霾才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他们是把硬盘里的东西带入视窗并占据头条的人,堪称舆论场的头条号!
在台湾,注意力“意见领袖”的代表人物是李敖。
2004年竞选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委员前,李敖在好朋友陈文茜的帮助下,以其助手的身份进入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结果这位“助理”抢尽了所有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委员的风头。媒体闻风而动,会场罕见爆满。李敖虽不懂议事规则,却很能抓得住媒体的镜头,一身招牌红外套,左批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是马戏团,右称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委员幼稚,只有59分,立即攫取会场焦点。有媒体采访他,若有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委员砸他便当,他会怎么办?李敖笑答:“他敢泼我便当,我就喷他瓦斯枪。”结果,被台湾各大媒体作为标题竞相报道。
另一个案例发生在2005年,连战的“和平之旅”、宋楚瑜的“搭桥之旅”、郁慕明的“民族之旅”和李敖的“神州行”先后进行,掀起台湾舆论场的大陆风!
从政治角度,李敖的重要性远无法与连战、宋楚瑜相匹敌;从历史角度,李敖的大陆行也不可能像连战、宋楚瑜那样被载入史册;但从舆论的角度看,李敖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台湾《联合报》评选的2005年十大新闻中,“连战、宋楚瑜、李敖接力大陆行”名列十大新闻第三名。对连战、宋楚瑜的大陆行,泛绿媒体刻意淡化,语带讥讽,《自由时报》甚至用“连爷爷回来了,爆笑两岸”为题入选其年度新闻。而李敖则蓝绿媒体通吃,他是制造舆论热点的高手,走到哪里舆论热点就到哪里,把“大陆热”提升到一个高点。
但李敖是注意力“意见领袖”,而不是号召力“意见领袖”,他有众多的关注者却没有同样多的追随者。李敖不指望别人追随,人们也无法模仿;他不需要随从,只需要观众。因此,超高的人气没有给他带来高的投票。2000年台湾“大选”,李敖代表新党参选,只获得16782票,得票率仅为0.13%。
● 影响力“意见领袖”
影响力“意见领袖”像导航仪,他改变着人们的认知与认同。古代的庄子、陶渊明,近现代的陈独秀、南怀瑾,都是这样的影响力“意见领袖”。以台湾国民党的风云人物邱毅为例,他通过向媒体揭弊高层贪污受贿,改变了人们对陈水扁、民进党的认知与认同。但同样,他也缺乏舆论号召力,2012年参选“立法委员”落选。
● 号召力“意见领袖”
号召力“意见领袖”像旗手,他振臂一呼,人们云集响应。比如,中国古代的陈胜、吴广,外国的贞德、甘地、林肯等,都是号召力“意见领袖”。他们的特点是,让人们从舆论世界获得改变,并在现实世界采取行动。
台湾三立电视台《大话新闻》的主持人郑弘仪,曾是台湾最具杀伤力的绿营名嘴。即便是民进党党内初选,谁要是得罪了他,也会吃不了兜着走。他要力挺谁,谁就会如虎添翼。2008年台湾地区民进党党内初选,《自由时报》因挺苏贞昌而被称为“自由苏报”,三立电视台则挺谢长廷,结果苏贞昌败北。舆论普遍认为不是谢长廷打败了苏贞昌,也不是三立电视台打败了《自由时报》,而是《大话新闻》的郑弘仪打败了苏贞昌。《大话新闻》在民间被誉为“赛过民进党党部”,“意见领袖”郑弘仪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注意力“意见领袖”、影响力“意见领袖”与号召力“意见领袖”,并不是绝对的,他们会彼此重叠,有的人身兼三者,有的人只偏重一方。这三种“意见领袖”的分类,在政治领域、商业领域与娱乐领域都可以直接借鉴。比如,一个政党推举一个候选人参选,就要考虑他是不是号召力“意见领袖”,否则,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却换不来选票。同样,商业广告请明星代言,也要考虑这个因素。产品的当务之急是要扩大知名度还是提高好评度,抑或是增加销售量?至于娱乐圈,就更需要分清明星的类型了,最常见的就是电影选角。一些明星有注意力、影响力但是没有票房号召力,结果花了大代价反而成为票房毒药。可见,对“意见领袖”的分类,并不是纸上谈兵。
对“意见领袖”的划分,还不能忽视对其舆论战法的划分。就像足球,大众可能津津乐道的是球员的身价及八卦,但教练员分析球员,一定是在进攻型、防御型还是攻守兼备型这个谱系中进行。
用舆论战法对“意见领袖”进行分类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领域几乎还是空白。舆论战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交战双方不是穿军装的队伍,舆论战的战将也不是授衔的将领。因此,舆论部队的职业化特征并不明显,对舆论军兵种的专业化解读自然滞后。
在我的一系列舆论分析工具中,有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舆论军兵种分析法”。它把舆论战作战人员放在一个类似军兵种的谱系中进行分类,看看他们是空军、海军还是陆军,判断他们是装甲兵、炮兵还是工程兵。“意见领袖”不是舆论战的普通作战人员,而是舆论战的战将,最后从“舆论军兵种分析法”派生出“舆论战将分析法”。如果可以把“意见领袖”的战法类型分析做到像光谱与色谱这样精准的水平,舆论研究的水平一定可以上升到新的量级。
让我们举例来说明。
● 狙击手式的舆论战将
狙击手式的舆论战将,其舆论战法是“一人一枪一子弹一部位”。他远远地瞄准人物的关键部位,一发子弹力争击中要害。代表人物是方舟子,他的舆论打击模式就是:“某某大学某某教授某篇文章某部分抄袭”。他绝不会把子弹打向整个人,甚至整个单位。他打击韩寒的就是身高与代笔,余则不论。方舟子舆论战打法一以贯之的是精准打击,绝不扩大打击面。
● 爆破手式的舆论战将
爆破手式的舆论战将与狙击手式的舆论战将则刚好相反,找准一个爆破点埋下炸药,爆破全部,不管是否波及无辜。比如孔庆东在《孔和尚有话说》节目中,评论内地儿童于香港港铁车厢吃面事件,发表的言论上升到对香港人的总体评价,引发争议。这就是爆破手式的舆论战将特点:破坏面大,波及面广。
● 火箭军式的舆论战将
火箭军式的舆论战将,他像导弹一样,有制导系统,做好与对手同归于尽的准备,又因为可以携带核弹头,形成核威慑。他一旦锁定目标就启动精确制导模式,穷追猛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代表人物又是李敖。李敖是台湾舆论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狠角色,只要被他盯上,就别想全身而退。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有他那样的体力、精力和耐力,他不打得对方投降决不罢休。
李敖穷追猛打的底气,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证据。他不仅骂某某人是王八蛋,他还要不遗余力证明对方是王八蛋,并举出一大堆连对方都可能忘记了的证据,时间、地点、人物样样齐全。二是不怕坐牢。每一次坐牢,李敖的战斗力就升格一级,坐牢对李敖是加持,他有更多谈资与资本。三是幽默。李敖打舆论战是认真的,但手法是不正经的。较真的人碰到不正经的人,很难赢。李敖擅长嬉笑怒骂,众人又爱看热闹,没有任何人在与李敖的舆论战中占到便宜。
李敖用这种舆论战法给对手形成强大的威慑,后来在台湾没有人敢惹他,纷纷避而远之。但李敖却不是“武林”中的黑煞星,他用笑眯眯的自嘲赢得舆论场的亲和力。
● 运动战式的舆论战将
运动战式的舆论战将其战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军事上的运动战指的是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其要诀就是“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如著名的“四渡赤水”。
把运动战引入舆论战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邱毅。在揭弊陈水扁一案中,邱毅起初并没有掌握陈水扁弊案的核心证据。换了别人不会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毕竟面对的是手握大权的政客,搞不好不仅身败名裂,而且有性命之虞。但如果采取保守战法,“陈水扁弊案”可能永无曝光的那一天,因为陈水扁握有强大的权力资源,调查进不了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
邱毅的厉害之处在于:一方面,他敢铤而走险,最后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方面,就是他采取了极为聪明的运动战打法。这个运动战不是在空间中运动,而是在时间上运动。邱毅的揭弊采取每天曝光一点的做法,似是而非、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观众不断做“完形填空”,形成舆论压力,逼对方表态、回应与自证,同时刺激更多的人爆料,墙倒众人推。对手陈水扁团队为了圆一个谎言,结果制造更多的谎言,暴露出更多的破绽。邱毅便抓住后面的破绽,乘胜追击,结果一个谎言变成一千个谎言,破绽越来越多,邱毅的证据也越来越多,证据链越来越完备。
有的时候,邱毅还会故意卖一个破绽,让对方以为有机可乘,本来藏起来的“缩头乌龟”就忍不住露出头来,而邱毅要的就是对方出来,只要一回应就会留下痕迹,暴露更多的证据。这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奇观:一方面,舆论因为侦破的深入越来越兴奋,高潮迭起;另一方面,随着舆论的关注一浪接着一浪,证据变得越来越多,而且问题越扯越大、越挖越深。舆论与揭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舆论,揭弊无法最后完成;没有揭弊,舆论没有高潮。
邱毅运用这种“侦破式舆论战法”,把本来只是捕风捉影的揭弊做成让对方原形毕露的铁案,直接导致了“百万人倒扁”活动的发生,最后把陈水扁送进监狱,成为压垮民进党继续“执政”梦的最后一根稻草。邱毅将自己打造成铁血的揭弊英雄。
● 表演式舆论战将
表演式舆论战将的打法具有表演性。李敖与邱毅都是这样的舆论表演大师,令人欲罢不能。李敖的舆论战,每一出都像电影。而邱毅的揭弊,却像连续剧。一般的揭弊,如果有证据,就应该竹筒倒豆子,全部说出来;如果没有证据,就不能捕风捉影。哪有揭弊是每天定时定点曝光的?但邱毅就做到了,在揭弊陈水扁时期,他每天准时出现在台湾的政论节目《2100全民开讲》,把一个本来是新闻之后的评论节目直接变成新闻发布现场,更采用了电视剧一天一播的模式,引发更多的围观。因此,表演式的舆论战将不只具有观赏性,而且也具有巨大的舆论破坏力。
……
这样的分类分析还可以持续下去,同上文提及的三种“意见领袖”一样,具体的舆论战将可能是单一谱系,也可能跨谱系交叉重叠,但描绘出舆论战将的光谱很有现实意义。如果把舆论战比作舆论大戏的话,舆论战将的分类就是对演员的分类,这对角色定位与角色分析很有帮助。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缘关系,台湾地区拥有世界上最活跃的舆论生态,滋生着各种典型与非典型的舆论形式,上演着各种匪夷所思的舆论大剧,是最值得观察和学习的舆论战战场。台湾的舆论战将人才济济,代表着最高的舆论战水平,如果先行把台湾的舆论战将进行系统的谱系分析,就可以为全世界提供一个可资比对的舆论战将谱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