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将大脑储存外置,形成良性自我成长?

2020年2月14日  来源:谢春霖 作者: 提供人:huitang49......

第二步:放入知识

ok,打开大脑后,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把知识放入大脑了。

那么知识从哪里来呢?

两个途径:

1. 自我学习循环

经验不能指导行动,因为经验有很多的偶然性,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不一定能成功;别人成功了,同样的方式自己未必可以。

只有把经验升华成了知识、规律,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这就是著名的库博学习圈。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通过自己的行动,形成经验,对经验进行反思,提炼出内在的规律,并通过这个规律验证同样的行动是否能够得出样的结果,如果可以,那这个规律就是知识。

2. 向巨人学习

通过自我实践获得的经验,再把经验提炼成知识的方式非常好,有切身的体会,有自我的案例作证,但是效率太低。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经验都自己经历一遍。

你的顿悟,也许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所遇到的99%的问题,前人们基本都已遇到过,并且已经将他们的经验总结成了知识,变成了一本本图书,你只需要拿来学习即可。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可是,那么多的知识记不住啊!脑容量有限啊!

等到要用的时候,一个都想不起来,怎么办?

上次这个概念我记得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的,到底是在哪本书呢?

翻箱倒柜找笔记本…

啊,笔记本找不到了….

囧~

用百度、谷歌、知乎吗?

那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还掺杂着广告….

如果我有一个私人图书馆就好了

每看过的一本书,一条知识,写的一篇笔记,都能被整齐的分门别类,永久储存,还能有一键搜索功能,等需要的时候,还能有个图书管理员帮我找到需要的那条知识,那该多好?

对,今天就是要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图书馆!

具体怎么建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理想中的图书馆应该有哪些特性?

1. 存书/取阅要方便

图书馆得有很详细的图书分类,当我有一本新书,就可以把他归类存放;当我想起要找它的时候,也能方便查找和取阅。

2. 查书要方便

当图书太多的时候,只是把图书归类已经不够了,比如我记得曾经看到一句话,但是不记得这句话是出现在哪本书上了,那我就需要用到检索功能,能通过一句话,就找到这本书。

3. 书要可以做笔记

看书的时候,会迸发出很多的灵感,如果拿笔记本记录,后期容易对不上号,笔记本的管理又是一个大工程,如果能在书上直接写写画画,把重点的部分直接划线划出来,把想到的笔记、灵感直接写在书边上,这样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日后翻阅也能看到之前的思考。

4. 常用书籍要放在显眼的区域

有些书用的比较多,价值比较高,我需要经常反复的看,就需要设置一个热门榜单区,把这些书都堆在那,这样就不用每次都进入图书馆很深的区域查找了。

了解了图书馆的这些特性后,接下来,我们就该根据这些特性,开始定制自己的个人图书馆了。具体怎么做?

如何为大脑建立一个个人图书馆?

1. 先给大脑外接一个硬盘,储存所有的知识

首先,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录的,大脑的记忆能力很不靠谱,而在这方面计算器是强项,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个能力,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硬盘,来帮助你储存知识。

我推荐使用的工具是:印象笔记。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有道云」之类的其他同类产品,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选择,功能都差不多。印象笔记是我用的比较习惯的知识管理工具,我就以它为案例:

“注:印象笔记仅因案例需要而介绍,并非广告

印象笔记可以把你看到的:网页、微信文章、知乎回答、纸质书、手写笔记、大白板、听课录音…等等一切想记录的内容都一键保存起来,就像是你的第二个大脑,让你从此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印象笔记还能做像图书馆一样的内容分类,给内容打标签,设置内容间的超链接;有快速检索功能,智能推荐功能;可以手机、电脑、pad多平台同步,随时记录,随意修改,本地存储….简直是知识管理的神器!

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开始动手建立我们的个人图书馆啦~

2. 把知识分类归档

日常收集的这些内容是很零散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看到的内容多而杂,如果不做管理,他们就像在一个空屋子里撒了满满一堆纸,看似很多,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看过的内容了,那怎么办?

必须得给你的「图书馆」做分类,比如商业类、历史文化类、科学技术类、金融投资类等等。

和传统图书馆不同,在印象笔记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要学习的主题,来自定义设置自己的分类目录,灵活度很高;

比如,以下是我的主题分组: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注:我的知识结构比较侧重于商业领域,因为内容比较多,三层结构不够放,所以,我把商业这个大类再拆分成很多一级目录。

有了这些分组之后,你就可以把日常收集的这些知识点分门别类的放入相应的类目里,这样知识就不会混乱了。

等你某一个类栏目里超过20篇知识点文章,你就可以试着把他们「结构化」..

3. 把知识结构化

虽然有了分类,我们的知识点看上去已经不是那么杂乱无章了,但是他们之间还是不成体系,我们需要把知识结构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结构化的知识?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一辆保时捷911 Turbo车型,售价约为210万人民币;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你买回家后,还没开几天,就不小心猛烈的撞了一下,车子报废,变成了一堆废铁,现在几乎一文不值,你心疼不已…

可组成他们的原材料并没有变化啊,还是那些铁、玻璃、橡胶什么的...

为什么原来值210万,现在一文不值?

是什么改变了?

是这些原材料之间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了。

同样的要素,组成不同的结构,就会拥有不同的功能,那么这个整体的价值就会大不相同。

我们之所以感觉在互联网上,看了很多知识,但感觉用处不大,就是因为这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彼此之间没有结构。

这就像我们买了一堆汽车零件回来,每一个零件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堆在一起,依然是一堆零件,而不是一辆车,根本无法使用。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真正爱学习的人,比较反对在互联网上碎片化学习,而更愿意看书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本好书,它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学完一本书,就像装配上了一件已经组装好的武器,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

那么,我们就不能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了吗?

并不是,而是你需要有把零碎知识组装起来,让他们成为结构化知识的能力!

那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些零碎内容,变成结构化的知识呢?

  • 方式一:根据MECE法则自己拆解、组装:

“注:MECE法则,是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思考工具,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常被称为「不重叠,不遗漏」。

比如说你想学习一个主题,叫做:中国历史

那么你就可以按「时间线:夏、商、周、秦…」+ 「空间线:中原、西域、草原、海洋…」+「主题:人文、商业、军事、后宫那些事等….」进行拆分,再组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如果按照这样的分组把知识填满,那么在未来,讲到中国的任何一个事件,你都可以从当时的时间、空间、主题等不同角度,从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综合性的分析一件事,而不是单单对独立事件看热闹式的侃大山,这就是结构化知识的力量。

  • 方式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些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已经非常成熟了,你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比如一些经典书籍的目录,一些领域的全局示意图等,都是把这个领域里所有的分类,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给画好了,你直接拿来使用即可。

比如,我在「商业-团队管理」这个主题下的结构是参考《刘润·五分钟商学院》的: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梳理好结构,我们就可以把日常看到的内容、脑子里灵光一现的想法,都分门别类的储存起来,这就像把散落的纸张一张张装订成册,再把一本本书归类放好,最终成为你个人的一个图书馆。

比如下图,是我在「沟通能力」下的「双向沟通」中收藏、编写的内容: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完成了这一步,你个人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就会慢慢浮现在你的眼前了,你懂什么,不懂什么,还欠缺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有针对性的去学习那些在结构中还比较薄弱的环节,逐步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有了结构化的知识,你再遇到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时,就不再是用点状的眼光去简单评判,而是用全局的视角来整体分析了...

4. 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

还记得我们讲的复利效应吗?让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的越多越深,知识的增长就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所以,光储存知识还不够,需要和它发生一次关系。

首先,是你与知识之间的连接:

因为印象笔记使用非常方便,很多内容都是一键收藏的,这样的方便也会导致一个副作用,就是收藏完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过了几个月,也许你自己都忘记了当时竟然收藏过这篇文章。

因此,每一次新加入的知识,都需要与你的原有知识做一次连接,它才能成为你大脑中的一部分。你需要在整理你的收藏夹时,对每一个笔记做一次加工,可以是为内容重新排版,画出你认为重点的部分;也可以写上几句评语和感悟,加深理解。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总之,就是要让这个新知识和你本人发生一次深度接触,而不仅仅是让它存到你的个人图书馆里去积灰。

其次,还要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

你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在一篇内容中插入另外一篇内容的超链接,这样你就可以非常方便的从一篇文章快速跳转至相关的延伸阅读中去,这能帮助你从多个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提升你看问题的全局性。

印象笔记还自带了智能推荐功能,它会自动识别出你文章的内容,为你推荐相关的其他信息,也是相当的方便。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5. 设置热门榜单,熟练使用搜索功能

热门榜单不是指你把喜欢的知识设置成快捷方式,而是某些知识需要你每天使用,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知识升华成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躺在知识库中,等待需要的时候再去寻找。

比如本文的前半段说到的一个概念,叫做「不忘初心」,这个概念你知道是没用的,你得让它成为你日常的习惯。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每天晚上复个盘,看看自己定下的这些习惯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的原因是什么,明天准备如何改善?一个习惯坚持21天以上这样的往复,一般就能养成。

而类似于「交易成本」、「边际效用」等概念,平时不会用到,但是当某个特定问题出现的时候,你又需要它们,你应该如何处理?

这类概念,你只需要把它们安安静静的存放起来就行,等需要用的时候,再通过搜索框寻找,就能快速的找到它们。

比如,现在要解决某个产品的定价的问题,我就可以在印象笔记中搜索“价格”,那么就会出来所有和价格有关的内容,按相关度排序,这样我就能很快的找到可用的知识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了。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第三步:提取使用

打开大脑,放入知识,形成结构,你的个人的图书馆慢慢铸建成型。

但是,如果你的学习到此为止的话,你顶多就是个图书管理员,管理着偌大的知识库,却从来不使用…

听的时候很激动,想的时候很感动,合上书后一动也不动,人到中年时发来一声叹息: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废话!

学了很多知识,当然是过不好一生的!

要过好一生,你得「使用」知识!

知识「没有用」,是因为你没「用」;不是因为你「没用」,而是因为你没「用」!

那如何把学到的知识,提取出来,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呢?

又进一步,让你的「知行合一」呢?

我们下节课再讲~

学习方法 / 印象笔记 / 大脑储存外置 / 知识分类 / 知识结构化 / 知识关联 / 信息 / 知识 / 经验 / 规律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