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颗改变世界的苹果
1976年4月
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间普通车库里,悄然诞生了一家公司:苹果。
它的创始人是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他们在那个时候,创造了一个叫做「Apple I」的新奇玩意儿,并成功售出了50台~
1977年4月
苹果公司在AppleI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推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
就此,世界又被一颗苹果改变,人类正式迈入了个人电脑的时代,而Apple II也被疯狂售出数百万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80年12月
苹果公司上市,成为了当时在1956年后最大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在不到一个小时内,产生了4名亿万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万富翁。苹果公司成立不到五年,就进入了世界500强,成了当时最快的记录。
1984年1月
苹果发布麦金塔电脑,又创新的增加了图形界面和鼠标,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再一次改变世界!
1985年4月
乔布斯被董事会扫地出门,挥泪离开了由自己创立的公司...
1985年~1997年
失去乔布斯的苹果,就像没了灵魂的躯壳,曾经光芒万丈的它,在长达12年的乏善可陈中慢慢凋零,甚至一度濒临破产...
1997年
在苹果命悬一线时,乔布斯王者回归,3年内砍掉公司90%的产品线,股价上升8倍,公司起死回生!
2001年
苹果推出创新产品:iPod
整个音乐行业就此改变!那个充满创意,能够引领时代的苹果又回来了...
2007年
苹果推出划时代的创新产品:iPhone
它重新定义了手机,间接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再一次,改变了一切!
今天,我给你说了一遍苹果的极简史,并不是想让你了解一下苹果这家公司的前世今生,又或者重温一下乔布斯的传奇人生,更不是想让你心生憎恨,对那群在1985年赶走乔布斯的人咬牙切齿。
而是想要给你看一幅鲜活的画卷,这幅画卷讲述了一家企业是如何从一无所有到举世瞩目,又是如何从万仞之巅跌落神坛,最终又是凭借什么扭转乾坤,再次矗立于世界的故事。
这幅画卷的名字,叫做:创新!
创新,是一家企业的核心能力
当一家企业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时,它可以无中生有的变出财富与荣耀。
比如,亨利·福特,他第一次把流水线引入到了汽车制造,让汽车可以被批量化的生产,这大大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使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车了。他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因此,让福特多年成为了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马克·扎克伯格,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交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并因此,让Facebook成为了如今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利润可观。
而如果一家企业失去了创新能力,即便他已经站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也依然可能会被无情的拉下马,赶出历史的舞台。
比如发明了第一个手机的摩托罗拉;曾经占据全球手机市场半壁江山的诺基亚;曾经相机市场的绝对霸主柯达;包括曾经傲视全球的古代中国。他们都因为后期缺乏持续的创新,甚至抑制创新,最终,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左右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
好,创新很重要!
可是,你我并不是上帝选中的下一个乔布斯,也没有马克扎克伯格那万里挑一的超高智商,我们就是一群智商平平的普通人,如果今生也想有所作为,为世界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理念,也想通过创新为自己带来财富与荣耀,我们该怎么办?
是枯坐到清晨,等待一束灵感从天而降?
还是拉上一群人,关在房间里火拼三天三夜,期待在激烈的脑暴中,抓住那转瞬即逝的创意火花?
相信这样的方式,你已经尝试过无数次,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
如果所有人都在用这种方式,然后结果都不好,那么通常不是因为大家的能力有问题,而是这种追求灵感的创新方法,也许本身就错了!
创新,不需要灵感
创新,它也许根本就不需要灵感!
你之所以会觉得创新来源于灵感,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灵感从何而来,它就像你观看魔术表演的时候,一个不可思议的效果突然出现,你会觉得它很神奇,自己却怎么也想不明白,弄不出来,就真的会觉得眼前这位魔术师是有魔法的,为什么?
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效果的生产机制。而你,如果走到了魔术师的身后,看到那些他藏在桌子底下的工具和手法,也许,你就会噗嗤一笑:“原来还可以这样!”
对!
就是因为你不知道,所以你才会百思,却依然不得其解,而一旦知道,它就能像福特公司流水线上的汽车一样,被源源不断的批量生产!
那么今天,我就想斗胆请你来到这位「创新」魔法师的身后,来窥探一下,他藏在桌子底下的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套路和秘密,让创新也有机会被批量生产…
什么是创新
在讲具体方法之前,你先要知道什么才是创新,如果目标不对,定义都没搞清楚,结果自然相差甚远...你可能会说,这还需要说吗?创新不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吗?
还真不是,创新一定包含新的东西,但是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创新。
比如下图,一个杯子和一把钥匙,它们造型独特、设计新颖:
但请问,这两个是创新吗?
不是,这只能说是创意。它们有新的元素,但没有产生新的价值。比如这个杯子,它的造型像是一个烛台,确实很有创意,但这并不能让喝酒的体验变得更好啊;再看另一把钥匙,设计师则更有创造力,他把钥匙柄垂直于了钥匙主体,可是,这把钥匙插入锁里后,该怎么开锁又如何拔出来呢?
所以,除了需要有新东西之外,还得产生新的价值,不然就只是创意,而不是创新!
那有了新元素,并且有了新的价值,就能说是创新吗?
也不见得。
比如,你想发明一艘超光速的飞船,等三体文明来袭的时候,可以逃离二向箔的降维打击!这听着就很有创意,也很有价值,就是做不出来而已。
做不出来的创新,只能称之为科幻...
所以,一个东西能被称之为创新,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创新三要素:
- 新元素
当然它必须得有新的元素,可以是新技术、新创意、新材料,也可以是新的定位、新的应用、新的解决方案。
2. 价值增量
除了有新元素之外,这个新东西得有积极的作用,能满足市场上的某些需求。没有价值的创新,只能称之为创意。
而且光有价值还不行,必须得有价值增量,也就是说这个新价值,得比目前能找到的同类产品价值更高才行。比如,你不能说,我设计了一款新车,它的速度更慢,更费油,更容易出故障,还更贵...那就没什么用,你至少得在某一方面比其他同行更好,那才叫有价值增量。
3. 可实现
想法不能完全天马行空,得落地,你要衡量一下以自己的能力,资源,能否把它实现,能实现的才叫创新,不然就是空想、幻想。
很多创业者的新想法真的都特别好,听着就很激动人心,只是不适合当时的他们而已。当能力欠缺,资源匮乏,行动力不足的时候,想法就只能是想法。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他公司,把你曾经所谓的好想法变成他们的创新...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新发现、新发明也不能算创新。很多发明至今还没有找到应用场景...
比如说「多点触摸技术」,你可能对它已经很熟悉了,就是你在手机上,可以用两个手指对照片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等操作,这个如今看来已经司空见惯的操作体验,在iPhone上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它简直像是魔法一般的存在,要知道,在那之前我们只能用「点按钮」的方式来完成这些操作,这两种用户体验有着天壤之别。但其实,这项技术很早就被发明出来了,包括IBM、微软、贝尔实验室等,很早就掌握了这个技术,但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这个技术能拿来干嘛,只有苹果率先发现了这项技术能给用户体验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这才把它带出了实验室,变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在美国,平均只有12%-20%的研发项目,最终能成为创新的产品或者工艺。所以,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很早就说过:“所谓的创新,就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苹果的厉害之处,就是能找到适合那些黑科技的应用场景,并把他们产品化,给用户带去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受。这样,真正的创新才能在用户的一次次尖叫声中得以实现。
创新三要素,缺一不可
只有当一个东西,能同时满足了以上这3个要素,才能称之为是一次创新,他们就像是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缺少一个,三角形就不能闭合。
所以,用一句话再来总结一下,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一个新事物创造价值增量的过程。
换句话说,光有好想法没用,你得有本事把想法实现,并且有人愿意为此买单,这才叫创新。
好,有了这个基本定义,接下来我们聊的创新方法就不会变形,不会只看到创意而忽略价值。那么,具体该如何批量生产创新呢?
在上一节课《如何在迷茫中找到答案?》中,我已经提到了创新的两条基本思路,分别是重组式创新和突变式创新。今天,我们就继续从这两条线出发,来详细说说这其中的道道...
一、重组式创新
所谓重组式创新,就是把原来就有的各种元素,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个体,比如上节课我提到过的iPod。
那面对一个具体创新需求的时候,你应该去哪里找来这些新元素的加入,并进行重组呢?设计iPod的时候,你又如何像乔布斯一样,能想到去用在千里之外的东芝小尺寸硬盘呢?
接下来,我就来和你具体说一下重组式创新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创造适合的环境
想要让创新不断涌现,首先,你需要一个能促成创新发生的良好环境,就像生命离不开水一样,重组式创新也有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旦离开了这种特定的环境,重组式创新就几乎不可能会发生。这种环境需要包含2个条件:
- 具有足够的多样性
之前我有提到过,重组式创新就好像是玩乐高积木,积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你能拼接出的作品就越多。因此,你想要创新,第一步就是要增加积木的种类和数量。
什么是积木的数量?
就是你个人的背景知识量(关于背景知识的概念,请复习专栏第15课),你拥有的背景知识量越多,能用来组成创意的元素也就越多,因此,为了提高你的背景知识量,你需要阅读,大量的阅读,不停的阅读,这是创新的基础。
什么是积木的种类?
一个人看再多书也是有限的,而且大多会集中在你感兴趣的领域上,因此你在某个方面越专业,了解的越深入,可能就会越缺乏其他领域的知识。所以,你需要找不同领域的人来和你来一起碰撞想法,增加你们的背景知识总量。一个由5个不同领域的人组成的团队,比5个都是同行的团队,能碰撞出更多的创意火花。
2. 元素之间能发生高效的连接
有了多样性之后,下一步,你就需要促进他们之间的连接效率。就像乐高积木,那个积木上的凹凸搭扣很重要,可以让任意数量的积木彼此连接、自由组合。
成员之间也需要有这样的搭扣设计,那怎么设计呢?
首先,不管是你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还是很多人在一起讨论,记得都不要说「No」,而是要说「Yes…And…」
这是什么意思?
No,是否定想法,换句话说,就是在积木堆中出现了一块看上去很丑的积木,你觉得这积木肯定没用,于是就准备把它扔了!
可是刚才说过,创新的前提就在于多样性,这个看上去很丑的积木,也许就是一个新品种出现了,目前看上去没有什么用,但是一旦积木越来越多了之后,你也许就会突然发现它大有用处。
因此,你需要用「Yes…And…」来先肯定这个怪想法,然后基于这个怪想法接着思考:“如果加上了这个想法,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呢?” 这样就很容易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来到一片新大陆,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个方法在「即兴喜剧」中甚至作为了金科玉律,基于这个原则,你可以从无到有的马上生成一部妙趣横生的舞台喜剧。比如:“我正在写文章,突然来了只蝴蝶,它停在了我的包包上,我的包包突然发出一束红色的闪电,把蝴蝶变成了一位美女,美女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堆乐高积木,把它们拼成了一部iPhone手机,突然,手机响了…来电人的名称是蜘..蛛..侠……”
像这样,你可以继续用「Yes...And...」的方法,把脑袋里冒出来的这些毫不相干的怪想法,永远这么的连接下去,不断丰富这部不会停止的创意剧本,最终走到未曾料到的远方。
其次,如果是多人讨论,你们就需要设置一些规则,来保证彼此能充分连接,让想法不断涌现。
比如「头脑风暴」就是一种很好的会议模式。不过,看到这里你可能就要喷了,因为你可能对头脑风暴的印象不太好,因为总有那么个下午,一群人被关在小黑屋里吵吵闹闹几个小时,然后得到两个字:再议!
或者,会议刚开始不久,还没等几个新想法出现,有些在公司略有地位的人,就开始跳出来指点江山,接着,这些大佬们就开始试图彼此说服,急于证明自己的想法特别厉害,分分钟为别人的智商感到担忧。
然后,一言不合,就开启辩论模式,头脑风暴眼看就要变成一场辩论大会,场中央的领导实在看不下去了,一拍桌子举手表决!看着大佬们唇枪舌战杀红了眼,明明有了新想法的小透明们也不敢多插一嘴,只得默默地把票投给了自己的上司...
与其说这是头脑风暴,不如说是舞台选秀,谁的嗓门大,谁的地位高,谁的人缘好,谁就能赢取最终的胜利!请问,这样的方式之下会有创新吗?
恐怕很难...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大多数团队都用错了这个工具。其实,头脑风暴就是群体版的「Yes…And…」,是靠点子来激发点子的沟通方式,任何一个新想法的出现,都需要被鼓励,甚至是夸张的鼓掌支持,然后由这个不靠谱的想法展开,连接到越来越多不靠谱的想法,就像水中的涟漪,层层裹挟,不断散开,最终踏入到一片未曾想象到的领域,进而迸发出真正的创新火花。
至于头脑风暴的具体操作流程,网上有很多,我之后也会再说到,这里就不做展开了。总之,你需要用一套明确的规则来保护每一个想法,去捕捉那一点来自黑暗深处的奇特微光,让它来到台前,成为一颗真正的创新火种。
最后,你还得创造一个能促进彼此连接的办公环境。
通过刚才头脑风暴的例子你能看到,小透明的想法,在一个有明显话语权差异的地方是很难被听见的,但他们的想法就不重要吗?当然不是,任何一个想法的价值,不仅在这个想法本身,而是它能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连接到一片新的风景,激发出其他更有价值的想法,好创意是不断迭代出来的。
因此,想要让有价值的创新更快的诞生,你就需要创造出成员之间能够更频繁、更平等的交流环境。
比如,曾经创造了《玩具总动员》、《怪物电力公司》、《飞屋环游记》、《寻梦环游记》等无数票房神话的皮克斯动画,为了在公司里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他们撤掉了全公司的长会议桌和座次牌,因为他们老板觉得这些会造成成员之间的层级感,影响连接的效率,比如坐在长桌子中间的人,总是更有权威感,让其他位置上的人不敢畅所欲言,而全部换成圆桌之后,沟通效率大大提升。
再比如,Google的办公环境举世闻名,但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设计的很好看,或者是员工们能遛狗搭帐篷,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空间里还有2个能激发创意的精心布局,一个是有大量空旷的公共空间,它能让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人,方便的聚在一起碰撞想法;另一个是工位之间又极其的拥挤,这也是为了让员工一转身就能和其他同事发生更多的交流互动。
在Google的食堂,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设计,就是让打饭的排队时间,差不多控制在4分钟左右,为什么?因为如果时间超过4分钟,大家就会掏出手机自己玩自己的,而低于4分钟又太快了,大家还来不及交流,只有当时间刚好控制在4分钟左右的时候,不同部门的人就能有意无意的彼此扯上两句,又一次碰撞了灵魂,迸发出一些创新的火花~
第二步:收集创新元素
拥有了能激发创造力的环境,下一步我们就要来到这位「创新」魔术师的背后,看看创新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了...
许多人对创新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觉得创新是从0到1的,就是大家讨论着讨论着,灵感突然「嘣」的一下出现,然后创新就完成了!0.1在哪?0.5在哪?好像从0到1是没有这些中间状态的。
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这个所谓的灵感迟迟不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不知道继续苦思冥想还有没有意义,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去继续寻找,然后就是一遍遍的开会,一遍遍的无功而返…
这个就像是你要去找一颗大钻石,但是不知道它可能会落在哪些区域,也不知道它埋在地下多深,你只能这么到处瞎转悠,碰运气,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这样的搜寻效率是非常低的,那怎么办呢?
你需要一张寻宝图!
图上标记出了大钻石可能会出现的几个位置,你只需要按照这些标注出来的位置逐个深挖,就总会找到。
有了寻宝图,整个搜寻过程就会变成一个可量化的工程问题,每一步努力都有了方向。
创新,其实也有一张这样的寻宝图,拿到它,你的创新就有了方向和进度,不再需要碰运气和期待所谓的灵感,你只需要按照它指示的方向努力挖掘,就总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和你具体介绍一下这张「创新寻宝图」
像普通的地图一样,这张创新寻宝图也是由两条轴线组成的一个坐标系,横轴代表离创新本体的距离,纵轴代表元素属性的虚实,然后以「创新本体」为轴心(以产品创新为例)由近及远的把寻宝图分成5个层级(同行、异业、原型、环境、时空),共10个板块,如下图所示:
这10个板块就像是寻宝图的10个矿区,寻宝的时候,你会通过不断的挖开土地来寻找这个区域内的宝物;而换成创新,你就需要在这些区域内,通过不断的填入相关信息的方式来搜寻创新元素,如果发现某个元素能和本体进行重组,并且能产生有价值的效果,这就是挖到宝藏了,也就是找到了一条备选创新方案!等备选方案足够多了之后,你就能在其中找出最有价值的一条开始创新实践了。
听着有点晕?
没关系,下面我来给你逐层详细讲述:
- 同行层
这个是离创新本体最近的一层,是指你在同行中寻找那些可以借鉴的部分,然后把他们拿过来和自己的产品重组,从而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创新产品。
比如你所熟悉的Windows系统,最早就是借鉴了苹果当时麦金塔电脑里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中的大量设计,最终成就了一款划时代的产品,也让微软一举登上计算机系统的霸主地位,成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同行层中的元素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看得见实体的部分:产品。比如,他们产品中某处优秀的界面设计,某个让人着迷的互动玩法,又或者是某项对用户帮助极大的功能和技术等等;
另一半是看不见的、虚的部分:模式。比如,他们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组织运营等等。
你要尽可能多的在这些区域里列举出相关信息,然后看看里面有没有可以拿来和你的产品进行重组的元素,一旦发现有重组的价值,便可以完成一次创新。
这个过程需要灵感吗?不需要,需要的是大量的信息收集和配对测试…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让你去「抄袭」同行,那是很拙劣的方式,还可能侵犯到对方的知识产权。毕加索曾经说过:“拙工抄,巧工盗。”这里强调的是重组,是指在不侵害他人专利的情况下,你要善于借鉴、学习他人优秀的部分,对有专利保护的部分要舍得购买,然后引入到自己的产品中,和原有的部分重新组合,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发挥,做进一步的优化,变成一个更好的新产品。
比如腾讯,从QQ到微信,从王者荣耀到绝地求生…你几乎都能找到与他们相似的早期同行产品,但是,一旦腾讯将它们和自己已有的优势部分重组,比如优秀的社交基因,庞大的用户基础、成熟的技术与运营等等,他们就会变成另一个全新的物种,给用户提供更高的价值,这就是创新。
只要是创新,就意味着不确定,如果做什么都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勇气可嘉,但失败的概率也是最高的,借鉴在同行中已经被验证过的优秀功能,拿来和自己重组成一个新产品的方式,能大大的降低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率。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排列组合就是创新,这句话我说了很多次,其实所有的重组式创新,都是找到了原来就有的元素,然后在他们之间建立起新的连接,组成新的东西而已,只不过,此处的连接发生在有竞争关系的同行身上,会有政治不正确的嫌疑。
好,你可能还是会心里有些不舒服,耻于用这种方式,那我们走远一点,来到下一层级。
2. 异业层
异业层和同行层一样,也分为产品和模式,只不过对象换成了其他行业,拥有了更大的范围。比如你是做手机的,除了向同行学习借鉴之外,你还可以跑到汽车业、家具业、甚至娱乐业等其他行业中去找寻创新元素。
比如,当年乔帮主在设计苹果产品的外观时,就借鉴了诸如保时捷汽车、B?sendorfer钢琴、Miel洗衣机、Braun收音机/音响、甚至是Cuisinart厨具、Henckel菜刀以及克莉丝娜的食品加工机...等等许多其他行业里的产品设计理念和样式...
你有在这些产品中看到Apple的影子吗?
再比如,19世纪末期,当时新生儿童的死亡率奇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一个名叫斯蒂芬塔尼的妇产科医生,在一次逛动物园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园内的一个小鸡孵化器,刚出生的小鸡在这个小温室里活蹦乱跳,这给他带来了启发。之后,他便与奥迪尔马丁一起借鉴了小鸡孵化器的模式,制造出了人类婴儿用的恒温箱,挽救了数以亿计的生命。
还有一种,就是可以把在其他行业中出现的新模式引入到本行业中,完成一次创新。比如前段时间红到发紫的共享模式,从共享出行最早的Zipcar开始,到标杆企业Uber、Airbnb的成功,国内各行各业都开始把这个新模式引入到自己的行业内进行变革创新,比如共享汽车、共享房屋、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等遍地开花…
当然,引入其他行业的新模式,并不一定代表创新,比如共享经济如日中天的时候,我听到过最过分的竟然还有叫共享书店的!不就是个图书馆嘛…
所以,创新三要素:新元素、新价值、可实现,这三者缺一不可。
3. 原型层
「原型层」离大众视野就比较远了,但是越远的层次,如果拿其中的元素来重组,创新的颠覆感就越强。这一层的实体部分是可能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和原型,它们或找不到应用场景,或无法量产,或还没普及...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过的「多点触摸技术」,当时它在实验室里躺了好几年,愣是找不到应用场景;还有前面提到过的苹果麦金塔电脑,它有两个伟大的创新,一个是图形界面,一个是鼠标,这两个创新直接让电脑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其实,它们是乔布斯在参观施乐公司的研发中心时被发现的,然后,乔布斯将它们带入到了苹果,这才成就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创新。
所以,你在这一层寻找创新元素的时候,你得去全世界各地搜寻那些还未被广泛使用的黑科技,它不一定完全在实验室里,也可能在其他行业中已鲜有应用,只是效率可能还不高,或者使用的方法不对。你把他们找出来,并试着与你的产品重组,看看能否产生新的化学反应,提升现有价值,实现量产。一旦适配,这通常都是颠覆性的创新。
这其中特别要留意是「提高能量使用效率」和「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方面的技术突破,这两方面一旦出现了可商用的技术突破,随之带来的可能就会是全行业的整体革命,你如果能够率先应用,将能取得划时代级别的领先优势,比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力等提高能量使用效率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纸张、印刷术、电话、无线通讯、互联网等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方面的技术突破,带来了人与人协作效率的大幅提升,催生出了很多全新的行业。
这个层级中虚的部分是各种科学、理念等,比如牛顿力学、量子力学、行为经济学、博弈论、概率论、复利效应、网络效应、长尾理论、用户体验地图…
这些理论静静地躺在各种书籍里,如果你只是看过他们,他们依然就只是知识,和你没什么关系,而如果你能把他们提取出来,与你的商业模式、产品设计、营销方式等重组在一起,那么,你的产品在市场中,也许就会变身成一个全新的物种,对其他同行实现降维打击!
比如你是开餐馆的,对面的餐馆为了吸引客户,挂出了全场85折的优惠,你该怎么办?你全场8折?准备和他死磕到底?
如果你学过行为经济学,就可以把其中的「迷恋小概率事件」这个效应给提取出来,和你的营销活动重组在一起。比如,你可以策划一个活动:吃完饭掷骰子,如果2个骰子相同,半价,如果出现2个6,免单!
这个活动的吸引力看上去就比单纯8折来的更大,用户也会觉得更好玩、更刺激,甚至吃的更多,然后每次吃完饭都摩拳擦掌、充满期待,一旦中奖,朋友圈、抖音、自媒体各种报道 ,自带强大的宣传效果,还能帮你带来新的客流…
而事实上,这种方式的综合折扣率,通过计算其实只是9折而已,成本低,效果好,如果再配合上确定效应、用户体验地图等等理论的组合优化,就能把简简单单一顿饭吃成像冒险般的刺激旅程,让用户念念不忘。
4. 环境层
创新元素不仅仅是已经成型的技术、模式或者产品,你还可以到「自然界」和「人生经历」中去寻找。
比如洛可可的创始人贾伟,他的女儿2岁时,因为有一次去拿爷爷给她倒的热开水,由于桌子太高,一个没拿稳,滚烫的开水迎面而下,导致全身被大面积烫伤!贾伟站在医院急诊室门口,听着女儿痛苦的惨叫,如万蚁噬心,眼泪止不住的流下…
他非常自责,心想自己也是个有名的设计师,小时候也被开水烫伤过,怎么就不能设计一款不会烫伤孩子的容器呢?
于是不久,一款名为「55度杯」的神器应运而生,火遍中国。而它,其实源于这样一段真实的经历。
除了人生经历,你还可以把在大自然中看到的现象,运用到你的产品中。
这个就更多了。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了毒气战,导致英法联军伤亡惨重,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英法联军开始投入研发防毒面具。经过一番调查,他们发现战场上大多数的动物都因中毒而亡,唯独野猪没有死,原来,当毒气来临时,野猪们会把鼻子拱进泥土里,松软的土壤既保证了呼吸又过滤了毒气,这才让它们幸免于难。科学家就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再比如,仿生学家洛克,根据蛙眼的原理和结构,发明了电子蛙眼;瑞士发明家乔治,发现商陆草的种子总是粘在自己的衣服上挥之不去,认真研究其结构后发明了尼龙搭扣(也叫魔力粘扣);水母可以听到海浪与空气摩擦产生的8-13HZ次声波,科学家仿照水母的听觉系统,发明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
再有,把自然界中的生物、自然现象等和人本身结合在一起,就能创造出各种漫画人物,比如将蜘蛛和人结合在一起,变成了蜘蛛侠;把蝙蝠和人结合在一起,变成了蝙蝠侠;把闪电和人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中国的雷公电母、日本海贼王里的艾尼路、美国漫威笔下的雷神托儿...
因此,当你缺乏创新元素时,不妨推开门,走到大自然中,去记录那些和你产品相关的自然现象,说不定一个伟大的创新,就躺在离你5米开外的一处小池塘边...
5. 时空层
最外层「时空层」,就是你可以脱离当下的束缚,跨越时空,回到过去,走进文化,甚至到并不存在的虚拟故事中去提取创新元素。
iPhone是目前世界上最受喜欢的产品,而上一个能受到全世界所有人追捧的产品,名字叫做:青花瓷。
这不仅仅是因为瓷器在当时非常名贵且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还因为它非常好看,不管是中国人,还是中亚的阿拉伯人、伊朗人,还是欧洲人都很喜欢它。可是,审美这东西你知道,每个人千差万别,同住一个屋檐下的俩夫妻还经常为一件衣服或某个装饰的不同看法而争吵,为什么青花瓷却能受到几乎全世界人的喜爱呢?
那是因为,它创新的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比如它的底色是蒙古人钟爱的白色,花纹使用青蓝色是受到穆斯林文化的影响,中东干旱,水是最宝贵的资源,穆斯林们视蓝色为天堂的颜色,而上色用的钴蓝颜料最早也来自于当时已皈依穆斯林的波斯;花纹的选择上,既有蒙古人喜欢的芍药牡丹,也有汉族人喜爱的松竹梅兰、花鸟虫草,还有西亚地区喜欢的葡萄藤花纹等,后来还加入了欧洲人的审美元素…
将本来就贵如白银的瓷器,与众多文化重组在一起,便成就了当时最伟大的创新产品:青花瓷。因此它一诞生,就风靡了整个世界!
创新元素还可以是故事和传说,它们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是虚拟创造出来的东西,你可以直接将它们变换形式,做二次、三次的创新。
比如,你可以把虚拟的形象产品化:蜘蛛人的衣服、海贼王的手办、忍者神龟的背包、流氓兔的抱枕、蓝精灵的茶杯…
你还可以把这些虚拟形象现实化,比如:迪士尼乐园、丹麦童话之城蒂沃利公园、日本环球影城、环球冒险岛乐园...
你还可以把这些不同故事里的虚拟形象集合在一起,比如:聚在一起拍部电影,叫做《复仇者联盟》;聚在一起制作个游戏,叫做《英雄联盟》...
可以说,如今只要是一部好电影、好故事,好游戏,就能带动一大批周边产品的二次创新,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第三步:重组,并验证可行性
当你填完这10个模块内的信息,就一定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元素并开始重组创新了。如果你还找不到,那就是收集的信息还不够多,那就继续加油去收集创新元素吧!
所谓的重组式创新,其实就是靠信息量堆出来的结果,为什么要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头脑风暴?就是为了获得多维度、大量的信息,给创新的进度条提速…
好,那如果你收集的信息足够多,在这张寻宝图中发现了不止一个可用的创新方案怎么办呢?
那你可以用第21课《成大事者,不做选择题》中介绍的方法,列一张评分表,按新元素、价值增量、实现难度这三个维度进行加权打分,对每个创新方案进行统一的量化比较,最终选出1~3个方案开始小范围实践,让创新进入演化循环,接受市场给你们最真实的反馈。
当然,你也可以将多个创新元素重组在一起,形成更有价值的创新。
比如欧洲人“重新发明”瓷器后的几十年,就将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打的稀烂,至今一直领跑全球,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仅掌握了制瓷技术,还结合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制瓷技术获得了可叠加式的发展;再有,他们结合了蒸汽机技术、使用了工业化的制造流程,以此提高了制造效率,使得瓷器可以大规模生产,且能保证更高、更稳定的品质;他们还结合了欧洲人擅长的绘画艺术、洛可可的艺术风格、浮雕艺术、玻璃烧制技术、镀金技术、图案转印技术等等,这让欧洲的瓷器变得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将这些创新元素重组在一起,欧洲的瓷器便完全变成了另一种全新的产品…
好,刚才说了那么多,你看其中有哪一个是突如其来的灵感?
没有,整个创新过程甚至有些枯燥,就是去各行各业,各种历史文化中去搜寻大量的信息,然后在其中找到有用的元素,接着就是拿来重组,各种实验,各种记录,各种调试,最终完成创新。
你创新所需的一切,其实这个世界早已为你准备妥当,你只需要找到他们,并进行重组即可。创造力,其实就是整合事物的能力!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二、突变式创新
重组式创新,是向外寻找的创新方法,是与优秀为伍,而与之相对的还有一种创新方式,就是突变式创新。
所谓突变式创新,就是像基因突变一样,某个特性原来在谁身上都没有,但是在某一代身上就突然从无到有的出现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突变的出现机制,是基因在遗传复制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从而变异成了另一个新基因。
所以,模仿这种方式的突变式创新和重组式创新不同,它不向外寻找,而是向内探求,试着与错误为伴,在一次次自我「破坏」中,找到创新的方向!
下面,我就来具体说说突变式创新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拆解
要修改基因就得先知道自己的产品是由哪些元素组合起来的,比如你要对一个电风扇进行创新,那么你要先把电风扇分解成:控制装置、风扇叶、电机、外壳这4大部分。
第二步:修改
然后你要对这个结构进行修改,如果把这4大部分看成是一个基因组的4个碱基,我们可以模仿生物在基因遗传过程中会出现的那些错误来尝试对它进行修改。那么,有哪些修改方法呢?
- 减去一个元素
生物的基因在进行遗传复制时,有可能会丢失部分遗传信息,因而发生变异。你可以模仿这种方式,从分解出来的元素中「减去一个」来实现创新。而且,最好减去的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因为如果是无关紧要的部分,那么变化将不会很大。比如刚才风扇的例子中,你可以试试看把风扇叶给减掉!
什么!没有风扇叶的风扇?
这个脑洞有点大啊...
没关系,假设要大胆,先别急着说NO,而是试着说YES…AND…
好,现在新元素肯定是有了,那是否能给它补齐创新三要素里的另外两条边「价值增量和可实现」呢?
先思考:如果没有风扇叶,会有哪些好处?
- a. 小孩子会更安全;
- b. 噪音应该也能小很多;
- c. 外表酷炫到没有朋友,很有未来感!
看来价值增量还不少,应该是很有市场的,现在只差「实现」这一步了...
英国人詹姆士·戴森根据干手器的原理,于2009年10月12日真的就发明了一款没有风扇叶的风扇,火爆全球!
说到这里,你可能内心会有个疑问,如果减去的不是风扇,而是其他部件可不可以呢?或者对其他产品创新时,你减去了某个部件,但是发现没有价值增量,或者实现不了怎么办?
请注意,基因突变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创新方式,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的基因突变,造成的结果都是失败的,或畸形,或死亡,只有少数突变获得了新的生存优势,从而被保留了下来。
好在,现在是模仿生物的基因突变,并不是每一种突变都要去尝试,因为失败的成本太高,你需要在沙盘上先不断的推演,只有凑齐了全部的三个创新要素才能开始实践。
2. 复制一个元素
生物的基因在进行遗传复制时,还可能会把某个碱基复制多次而发生变异。因此,你也可以尝试从分解出来的元素里「复制一个」来实现创新。
比如,智能手机的组成部分有:屏幕、主板、电池、按键、摄像头、SIM卡槽、外壳、等等…
我们从其中挑选一个元素进行复制,比如原来是一个摄像头,现在复制成2个,背面1个用来拍别人,正面1个用来拍自己;复制成3个,背面2个,正面1个,背面2个摄像头可以拍出更高质量的照片,或者拍出3D效果;
你还可以把1个屏幕复制成2个屏幕,正面一个液晶屏用来玩游戏刷微博,背面一个墨水屏用于看书;
你还可以把SIM卡槽进行复制,双卡双待,三卡三待,天啊,现在竟然都已经有四卡四待了…可四卡有什么价值?自己和自己打麻将吗?
不是,在中国可能用处不大,但如果是在非洲就不一样了,由于非洲有多个通讯运营商,不同运营商的电话互打资费很高,所以一个人办理多个卡,用同卡通话来减低通讯费,变成了当地的刚需,就像我们国内用中国移动和中国移动的卡通话有优惠套餐一样。有一家来自中国的著名手机公司「传音」就生产了很多款四卡四待的手机,在非洲成为了爆款,销量远超iPhone、三星等,是非洲人心目中的手机第一品牌...
3. 重新组合元素
生物的基因在进行遗传复制时,还可能会出现碱基顺序的变动而发生变异。因此,你也可以尝试将产品原本的结构打乱,将功能或者硬件「重新组合」成另一种形态来实现创新。
比如把产品的某个部件抽离出来,放到其他位置上:在六十年代之前,对电视机进行的操作都是在电视机主体上进行的,后来在1950年由美国的一家叫Zenith的电器公司,将控制的部分从电视机主体上给分离了出来,就变成了如今你熟悉的遥控器,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使用。
再比如,空调是由控制器、恒温器,风扇,制冷系统这4个功能组成的,你可以把恒温器拿出来贴在墙上,自动控制温度;将控制器做成手机APP,随时随地控制家里的室温变化,还能自定义到家前10分钟先开启空调;再将制冷系统放到室外,减少噪音,增加室内空间;将风扇吸顶或者隐藏起来,变成一个看不见的空调…
以上这些,是把原本一体的事物分离开,我们再试着把原本分离的事物整合在一起,比如:每次上完洗手间你都要去洗手,而马桶每次冲完也需要在蓄水箱里加水,这两件事一直是关联发生的,因此是否可以把这两件事放在一个框架内去思考?
日本的TOTO卫浴就将这两件事结合在了一起,他们在马桶的蓄水池上装了个水龙头,每次冲完水,水龙头就完会自动出水,可用于洗手,洗完手的水会进入蓄水池以备二次使用,这样既方便,还能节约空间,节约水资源...
4. 改变元素的特性
变异通常还会造成生物体的某个功能发生变化。因此,你也可以通过放大、缩小、逆转某个元素的特性来实现创新。
比如,你可以放大某个元素的功能来实现创新。你环顾四周,就能发现许多产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创新的,比如更高的运行速度,更大的显示屏幕,更快的上网带宽,更强的输出动力…放大的好处自不必多说,这类创新更重要的是考虑可实现性;
你也可以通过缩小某个元素,让产品获得一种新的特性。比如:将硬盘的尺寸缩小,于是有了U盘;将博客的字数缩短,于是有了微博;将视频的长度缩短,于是有了抖音…
你还可以逆转某个元素的状态或者功能等来实现创新。比如:原来电吹风是将风吹向物体,现在反过来,将空气往机器里吸,于是有了吸尘器;原来是人走楼梯,现在反过来,人不动楼梯动,于是有了自动扶梯;原来电动机是电产生磁场,磁场移动物体,现在反过来,让移动产生磁场,磁场再产生电,于是有了发电机…
第三步:验证可行性
突变式创新,对自身有很大的「破坏性」,看上去会有很强的颠覆感,成功了会变成另外一个产品,不成功也容易把自己改残,变成一个四不像,因此风险很高。
所以,在这里还是得多啰嗦一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创新,创意也许会来的很快,但是先别急着去实践,得先反复确认它是否满足创新三要素,只有创新三要素的三条边完全闭合了才能去动手实践,并在初期仅做小范围的测试,获得真实的积极反馈后,再开始大量生产。
记住,创新永远伴随着风险,你要勇于冒险,不然就没有突破,但也绝不能胡乱尝试,让风险失控,从而失去未来创新的资本,毕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小结
好了,创新的两大核心套路已经讲完了,接下来我来为你简单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通过苹果的极简史,我们了解到了创新能力对于一家公司的重要性,它几乎决定了企业的生死。那我们该如何创新呢?
首先,你得对创新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创新并不等于创意,并不是有了新样式、新功能就叫创新,它必须得符合创新三要素:新元素、价值增量、可实现。这三个要素就像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缺一不可。
其次,创新并不是去等待所谓的灵感降临,而是有一定的方法和套路,能够将其批量生产的。创新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重组式创新:
它的方式是把各种旧元素,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个体。它分成三步:
- 创造一个具备多样性和能产生高效连接的环境;
- 使用创新寻宝图去收集创新元素,寻宝图共有5个层次:同行层、异业层、原型层、环境层、时空层;
- 把找到的新元素进行重组,并验证可行性,完成创新。
第二类,突变式创新:
它与重组式创新相反,它不向外寻找,而是向内探求,与错误为伴,对自身进行框架内的修改来实现创新。它也分三步:
- 将产品拆解成元素;
- 修改元素,方式有4种,分别是:减去一个元素、复制一个元素、重新组合元素、改变元素的特性;
- 补齐创新三要素的另外两条边,并验证可行性,完成创新。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我目前不创业,在公司也不负责产品设计,我为什么还要学创新?”
其实「你自己」相对于环境中的其他人来说,就是他们眼中的一款产品,他们会使用你的功能,获得情感体验,并为此支付成本,然后给出评价,传播他人。你的成功与失败,财富与荣耀,最终,都是别人给你的,你自己是无法凭空点石成金的。
因此,如何设计「自己」这款终身产品,才是你今生最重要的任务!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愿你,能够逃离这样的命运!学会创新思维,让自己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不断自我革新,站上这浪潮之巅,绽放出生命的光芒!
下一季度课程预告
在这一季度的课程中,我们着重对你的大脑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从解开你大脑里的两道封印,到装入结构化的知识,提高大脑算力;从学会使用透析三棱镜看到问题的本质,到掌握从一至四维的思考方式,能够完整、动态的分析问题;从学会如何做选择题摆脱纠结,到能够批量生产创新,熟练的运用计划与演化的太极行动策略!
现在,你已经拥有了一颗更精密、更强悍的大脑!
可是,不出手的球,永远无法进框…
在下一季度的课程中,我们要张开嘴,放开手,正式行动起来了!
箭已上弦,预备发射!
我们下一季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