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命现象的运动
本章主要阐述所有的生命现象产生、发展变化和消失等运动的原因及其哲学解释。孙长辉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还有现代进化论的区别。
第一节 孙长辉生命现象定律
一、孙长辉生命现象第一定律
在银河系里,像太阳这样的恒星还有很多很多,其它恒星有没有类似地球的行星,我不知道。但是太阳系内有产生生命现象的行星确实只是一个必然性的偶然。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围绕太阳运动的是很多宇宙尘埃和大小不等的陨石与小行星。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它们相互碰撞和聚集,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在地球的早期,由于形成时陨石和行星的碰撞产生的热量,使得地球内的岩石都熔化了,地球就像一个大火球,到处都是火山。由于有大量的带冰陨石落到地球,在地球的高温作用下,融化为水。在火山、高温和水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地表的化学反应相当活跃。在大量的化学反应里偶然性地出现了可以复制自体的单个分子,这就是地球上生命现象的诞生。在生命现象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现象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强,所复制的后代就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出的生物体所携带的生命现象越来越多。
其实在地球上诞生生命现象只是一个必然性的偶然。生命现象的诞生只是非生命的物体因其所处具体环境里的必然性的偶然地影响,而发生了可以自发复制自体的改变。这是新的生命现象诞生于非生命物体。如:原始生命现象的诞生。
已存在的生物体在复制自体的过程中,会受其所处具体环境的必然性的偶然地影响,而产生出上代生物体不具有的新的生命现象。这是新的生命现象诞生于生物体。如: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和重组,必然的偶然性行为等等,产生的新的基因,新的染色体,新的行为或生物体的附属生命现象。(附属生命现象就是生物体具有的,不是通过基因遗传,而是通过生物体学习记忆继承的,生命承载物与生物体不是统一结构的生命现象。如:人类的房子和衣服,鸟类的巢,啮齿类的洞、蜂房等等。)
已存在的生物体在复制自体的过程中,会受其所处具体环境的必然性的偶然地影响,也发生上代生物体原先具有的生命现象改变或消失。
不管是新生命现象的诞生,还是已存在的生命现象在复制自体的过程中而发生的改变或消失,都因于环境里的必然性的偶然地影响而发生的规律,称为孙长辉生命现象第一定律,简称为孙长辉第一定律。
二、孙长辉生命现象第二定律
生命承载物产生的变化或活动称为生命功能。成功的生命功能以促进、催化、激发或控制等的作用使其生命承载物完成自体的复制。生命现象产生的结果反过来促使该生命现象的延续。如果生命功能有利于其生命承载物的复制,那么该生命现象或具有该生命现象的生物体的数量,就会必然性地增加。
新生命现象的诞生由于是偶然性的不定向的,所以其生命功能不会都有利于生命承载物的复制。如果生命功能不利于甚至阻碍了其生命承载物的复制,那么该生命现象或具有该生命现象的生物体的数量就会必然性地减少,或至消失。
某生命功能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生命承载物的复制,除取决于其自身外,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的生命功能在此环境不利于其生命承载物的复制,而到了彼环境却有利于其生命承载物的复制。有的生命功能在彼环境不利于其生命承载物的复制,而到了此环境却有利于其生命承载物的复制。有的生命功能在通常情况下的环境里都不利于其生命承载物的复制。如: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类的绝大多数遗传病对于携带者都是有害的。有的生命功能在通常情况下的环境里都有利于其生命承载物的复制。如: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运动功能。
某生命现象或具有该生命现象的生物体,在其生命功能和外界环境的单独或共同地作用下,数量发生必然性的增加、不变或减少或至消失的规律,称为孙长辉生命现象第二定律,简称为孙长辉第二定律。
下面举例解释一下:
人类个体的出生性别是随机的、偶然的和不定向的,所以如果不人为干预,男女比例是一样的。在改革开放时期,有的家庭有四、五个孩子,虽然有相同的父母,但他们的外貌身高却各不相同。俗语讲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其原因就是决定外貌身高的基因是随机地、偶然地和不定向地重新组合。将两种不同品种的猪进行杂交,由于染色体随机地、偶然地和不定向地重新组合,所以生产的同一窝小猪各不相同。如此种种,不再列举。综上所述,染色体的重组是随机的、偶然的和不定向的。
关于基因突变是随机的、偶然的和不定向的。现在的生物学教材里有很多讲述,这里不重复了。
狮子捕捉猎物的过程是,起先匍匐状隐蔽地接近猎物,待时机成熟时,便发动突然袭击猛追上去,靠近猎物后一跃扑到猎物身上,然后咬住猎物的脖子,用牙齿切断猎物的气管和、或颈动脉,猎物不会挣扎太久,会很快死亡。鳄鱼捕捉猎物的过程是,预先潜伏在水源边,待到猎物喝水或渡水时,鳄鱼在水下悄无声息地游向猎物,待时机成熟时,便猛然跃出水面,张开血盆大嘴死死地咬住猎物,并将其拖入水中,然后做死亡翻滚撕裂猎物,不加咀嚼地吞入撕掉的部位。狼通常不单独捕猎,而是群体里有明确的分工,相互合作共同捕猎。我曾看到过一个纪录片,讲述的是人工繁育的东北虎野化训练。其中有一段是,训练在人工环境下长大的东北虎捕杀牛犊。饲养员将牛犊放入运动场后,东北虎很快发现了牛犊,开始有些兴奋,随后以普通的奔跑方式冲向牛犊,追上牛犊后抱住牛犊的臀部猛咬。牛犊拖着东北虎跑了一会,有些急啦,甩掉东北虎,然后用角抵向它。东北虎一看这架势,拔腿就跑。
综上所述:食肉动物具有的不止存在于单个物种的特征性的捕猎行为被一代一代地重复,所以符合生命现象的定义,属于生命现象;但却不是被刻录到基因里遗传的,而是在生物体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其它同类和实践摸索等,学习和记忆得来。食肉动物并不了解为什么只有使用这些特征性的行为,才能捕到猎物,它们没有思维活动,所以不会思考到底使用什么行为才能有效地捕到猎物。在其诞生的过程中,各种捕猎的行为被食肉动物随机地偶然地使用;只有当食肉动物使用了正确有效的行为时,才能捕到猎物,这有利于其成功的存活和繁衍,所以具有该生命现象的生物体的数量就会必然性地增加;而当食肉动物使用错误无效的行为时,当然捕不到猎物,也就不利于它的存活和繁衍,相应的生物体的数量就会必然性地减少,直至消失。
白蚁有筑巢的行为,所有的蚁巢都有规律性结构,用以保证蚁巢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白蚁的通行。蚁巢被重复地建造,符合生命现象的定义,属于白蚁的附属生命现象。蚁巢的筑造不是被直接刻录的基因里遗传的,而是被刻录了简单的非条件反射行为。所有的白蚁只要做这些简单的非条件反射行为最终就能筑成复杂的蚁巢。在该生命现象诞生的过程中,白蚁也是随机地、偶然性地和不定向地筑巢;如果蚁巢的结构科学合理就有利于该白蚁群体的繁衍生息;如果蚁巢的结构不科学合理,那么其内部环境也就不适于白蚁的繁衍生息,该蚁群就会萎缩,直至消失。
其实,人类的整个文明也是超大量随机的偶然事件的累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的文明部分或文化传统被传承,对人类社会发展不利的文明部分或文化传统被摒弃。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各民族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在客观世界里,任何生命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失等的运动都是客观的。孙长辉第一定律是生命现象的内部矛盾,孙长辉第二定律是生命现象的外部矛盾。生命现象在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共同作用和推动下,才呈现出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发展过程,和如今五彩斑斓的生物界。
第二节 孙长辉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区别
表面看上去,孙长辉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类似,像是其另一种表达方式;孙长辉定律的确是从达尔文进化论发展而来,但其实它们是不同的。
首先,两者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物种,现代进化论将其深化为物种的基因库。孙长辉定律的研究对象是每一个生命现象。生命现象有不同的层次级别,如:分子级,单细胞级,多细胞级,物种群体级。其遗传物不都是基因。单个生命现象可以是夸物种的,夸时间和空间的。
其次,两者研究的范围不同。达尔文进化论和现代进化论只研究传统生物学定义的生物,而孙长辉生命现象学说对生命的定义进行了扩大化。纳入了所有的生物和与生物相关的生命现象。
再者,内容的偏向不同。达尔文进化论偏向于表象的叙述,现代进化论偏向于分析还原和微观机制,而孙长辉定律却偏向于生命的哲学解释。
学说总结:孙长辉生命现象学说是对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现有的理论和大量的科学事实,做深层次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得到的对生命基本的、一般的和普遍的认识。并用来指导有关生命科学的科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