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领域,各种“效应”相当多。有的时候我觉得光是记住这些效应并准确说清楚也不容易,比如:
- 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
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一种期望效应,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 鸟笼效应(Birdcage Effect)
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 预期效应(Expectation Effect)
一种因个人预期或他人预期而改变了看法与行为的现象。动物和人类的行为不仅受他们行为的直接结果的影响,而且受他们预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所支配。
......
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效应,其实都源于一种大脑运作机制:多巴胺奖励回路。
曾经有科学家在老鼠身上做实验,用适当的电流刺激老鼠大脑内侧前脑束后部,结果老鼠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爽”感。
进一步,科学家设置一个装置,老鼠按一下装置上的杆子内侧前脑束后部就被电流刺激一下,于是老鼠发疯似的狂按杆子,不进食不喝水不管后代地按杆子,直到机体崩溃死亡。
一切成瘾机制都与这个回路有关,但不仅仅是成瘾,与预期有关的心理过程也与此有关。前面所说的这些心理学效应,都可以划为“预期”这一类。
动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情况,有些情况会令动物感到爽,比如吃到一个富含糖分的食物,或者遇到一个条件优秀的繁殖对象交配。在这种情况下,脑部首先会因为外界刺激而释放多巴胺,经过神经元轴突传输到伏隔核,再投射到额叶皮层,最终产生电信号,给生物体一种满足愉悦的感觉。
毫无疑问,在面临各种挑战的演化过程中,这种情况是罕见而珍贵的;既然珍贵,大脑光给一次奖励就远远不够,而必须用“记忆”的方式存储这种爽感,以保证动物在未来的时间继续追寻这种感觉。
大脑这么演化的“逻辑”是:找到这种爽感,就意味着找到了有利于生命体生存繁衍的重要物质,基因就能得以传播和扩张。当然,这里的因果关系是先找到重要物质,才会得到爽感。但是由于“记忆”产生,有趣的东西出现了——
一旦对于爽感有了“记忆”,实际上是传递多巴胺的神经元通路被选择和加强,动物就会产生一种“预期”,也就是这件事还没发生,但是因为之前感受过,且通路十分发达畅通,因此也有了一种类似得到奖励时候的爽感——
很多企业家享受创业过程、棋类大师享受博弈过程、钓胜于鱼......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
后来经研究发现:当预期反复实现、形成稳定的神经通路之后,下一个预期出现但还未实现时大脑也在分泌多巴胺了,而且由于预期并不是100%达成,因此大脑处在一种确定性与不确定之间,既有确定性的满足,也有不确定的刺激,因此往往多巴胺分泌比结果出来的时候更多,爽感更强烈,这就是很多高手不在乎结果,更享受过程的原因。
也就是多巴胺可以凭空、凭想象和经验产生,并让你满足和爽快,让你做事更有信心,更敢于面对挑战、更坚韧持久,这些都是面对生存压力时候非常重要的能力。
自信和坚毅这些品质,就是这么产生和稳固的。
知道这个机制,就能理解霍桑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大脑为了满足他人的预期能带来多巴胺奖励,因此奖励自己往别人预期那个方向去做;鸟笼效应是大脑在社会生活中被设定了一个概念,觉得某个东西必须与另一个东西搭配才符合预期,才能带来奖励,因此朝着这个方向去做;而预期效应则不限于他人、物品对自我的预期,还包括自我对自我的预期。
知道这些有以下价值:
- 如果要培养自己一个好习惯,那么在自己达成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之后给自己一个充分满足的奖励;
- 如果要避免被他人影响或控制,那么应该切断别人对自己的预期(当然也包括物品对自己的预期,比如某些app要求打卡);
- 如果要成就一件事,必须要设定目标,而且通往目标的路径要清晰、可执行。这种抽象的路径和反复想象实现目标之后的满足,会对神经通路有促进;
- 高度注意一些强预期、对行为奖励丰富的事情,这些事情很容易控制你,比如手机、电脑游戏;
- 一旦有了成功经验,要反复品味、认真珍惜,这是树立自信和坚毅品质的重要手段,一定要让大脑内这个条神经通路稳定下来。对于孩子和年轻人而言成功后过于自谦非常不可取,看淡成就不是年轻人该干的事,那是享受过程的老家伙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