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君尊臣卑

2019年5月10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guliang19......

第五,君尊臣卑

伦理政治统一还表现在王与圣的统一方面,君王是神圣的,而且,常常又是万能的和仁慈的,古人常说“圣王”“圣德”“圣旨”等,表达的就是君王的神圣化特征。比如,唐时韩愈赞皇帝曰:“神圣之功,贯于天地;文武之道,超乎古今。”而且,皇帝也被认为是最高的仁德代表。柳宗元说:“皇帝陛下,德合覆载,道光轩虞。”所以,君是尊。而以其相对应的,臣便是卑。在臣与君之间,一旦出现分歧、不和,那么,臣下便成了无知、谬误、罪过的载体,而帝王却是明智、正确、贤明的代表。君王是不会错的,错的一定是大臣。所以,为臣者经常自己表现得很自卑,比如,柳宗元自称:“臣至陋至愚,无所知识。”“臣以愚陋不堪,累蒙朝廷奖用。”韩愈也向皇帝表示:“臣本非长才,又乏敏识,学不能通达经训,文不足缘饰吏事。”“臣才鄙陋,实惧尘玷。”等等。

首先,“君尊臣卑”既是一种社会等级关系,也是一种理论规定,在王权主义的统治思想里,君是圣,臣是卑。在君王面前,无论是丞相还是大将军,无论是王公,还是贵戚,永远都是卑的。而“君尊臣卑”体现在制度上,便是皇权永远大于相权;皇权制约着军权。在传统政治格局中,最需要的就是“圣君贤相”,圣君垂拱而治,贤相忠君而理政。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最终的决策权永远掌握在皇帝手里,而相权、兵权等,要绝对服从于皇权。

其次,皇权专制体制下,君权是绝对的、最后的,但是,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君必须是“圣君”,是有道之君,是贤德的君王。臣虽卑,但对君仍是有一定的约束的,皇帝并非永远能随心所欲。自秦、汉以下,大一统体制下的皇帝都会标榜自己是明君,是贤德的帝王,他们会尽量避免像桀、纣一样,成了暴君、昏君。儒家一直在探索着能找到一种精神力量来约束君权,先秦的“仁”,汉儒的“天”或“道”,宋儒的“理”都是试图成为约束君王的精神范畴。于是,对于君王是有要求的,也是需要对他进行培养教育的,儒家把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统一起来,强调要“格物致知”“正心养气”,才能成“内圣”;强调“遵道”“顺天理”才有资格“外王”,这便是要求“君”要能“尊”,必须是“明君”,必须是贤德之君;而臣虽“卑”,但也要“贤”,有责任约束君王,避免君王成暴君、昏君。

在此,“君尊”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之后,君权逐渐凝成一种道德传统,即前代“圣君”对于后世君主有一定的拘束作用。比如,儒家有“道统”说,就是把前代君王也列入圣贤之列,要求后世帝王恭敬学习。再如,在治道方面,有建树的“明君”能成后世君王之师,要求继位者尊奉其统治德性。唐太宗撰《帝范》,撰十二篇以赐太子,对太子曰:“汝当要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历史上,开国之君常常能立法垂统,树立榜样,让继位君王遵循、学习、效仿。大臣也会奉劝君王遵先王之制,比如,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时,曾劝神宗皇帝说:“方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纷更改。”

可见,“君尊臣卑”还有一个含义,便是“君圣臣贤”,君王必须“内圣”才能“外王”;臣下必须“贤”,才是真正的“忠”,否则,君便成了昏君,而臣敬君之尊便是一种“愚忠”,这就是王权主义关于“君尊臣卑”的另一个深刻的含义。

总而言之,王权主义在宗教方面,体现为“君权神授”的政治的宗教化理论原则,用以证明君权的神圣性、神秘性和帝王行使最高权力的合理性;王权主义在政治哲学方面,表现为“王道”原则,让道与王统一起来,阐述了君王得道而成明君的理论,而明君施仁道于天下,因而,“得道者”便能“得天下”;王权主义在政治伦理一体化方面,表现为德治与政治的统一性,道德为政治服务,政治是道德的外化,于是,“以礼治国”成了古代君王所青睐的软控制理论;王权主义在社会政治结构方面,以“家国同构”理念为诉求,让血缘宗法和家族制度成了巩固专制皇权的重要伦理政治纽带,以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家国同构”理念来维护和巩固专制皇权,使家长制、宗族制成为皇权专制体制的社会伦理基础;王权主义在政治管理方式上,则规定了“君尊臣卑”的管理理念,极力维护王权至上统治秩序,君王统御万方,君王成了最为神圣的。

中国古代王权主义的这些理论,在各个朝代有重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在一个朝代的开创之初,由于开国帝王威望高,有政治睿智,政体中的管理机制的设置也相对比较合理,君权与相权有一定的制衡和牵制,君王相对比较开明,而臣下也比较忠诚、勤勉和廉正,所以,王权主义对于维护统治秩序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王朝的后期,由于朝局中的各种矛盾逐渐激化,继任的君王常常不具有开国君王的政治智谋和管理经验,或皇权专制过度强化,或权臣、后宫、外戚、宦官等专权擅政,王权主义便常常表现出其消极的方面。比如,唐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唐初李世民创造了“贞观之治”有了大唐盛世;中期也有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可惜,唐玄宗在后期,沉醉于糜烂的享乐之中,对朝政极不用心,并重用奸臣等,导致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便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晚唐,宦官、后宫干政,唐朝彻底进入了衰败状态,而这,正与王权主义理论原则被滥用有密切关系,专制过度了,便会出现反弹,专权擅政就很严重,衰亡也成了必然。

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来看,中期前,王权主义在对于维护皇权专制体制,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保证专制政体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是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也就是说,王权主义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是顺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对于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的作用。但是,中期以后,王权主义便逐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关系,对于皇权专制体制的统治秩序,所起的作用开始发出变化,失去了促进作用;而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王权主义发展到了高峰,越来越成熟和精致,但却走向了其反面,促使专制政体的腐败和专制皇权的腐朽,也逐步使封建王朝走向衰亡,后期,尽管也有康雍乾的“落霞”余光,那也只是没落王朝的一种“回光返照”。近代以来,有维新思潮对王权主义的反抗和冲击,后来又有现代民主科学观念对传统陈旧思想的革命,王权主义便日益衰退了。而到了现当代,“为人民服务”革命精神进行了彻底的摧毁,王权主义也就在文化的“大传统”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被消灭了,仅仅在文化的“小传统”中在苟延残喘。伟大的新时代,掀开了思想革命的崭新一页。

王权 / 皇权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