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谈谈中国古代王权主义的主要涵义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六十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有一种影响深远的理念叫“王权主义”,这种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皇权专制体制的特殊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皇权专制体制设置早,延续时间长,且后来发展很成熟,所以王权主义也比较发达。王权主义也可以称为君主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主义虽然是政治学的内容,但中国古代政治学与文化哲学高度统一,所以,中国古代的王权主义也是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很发达,而王权主义的发展成熟便是其文化思想发达的重要表现,王权主义几乎渗透到古代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至今,在文化的“小传统”即民俗文化方面,仍有其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文化的因素和成果不少,比如,天下为公、民本观念、道德理性、责任意识、诚信态度、包容之心、中和理念等,但不得不承认,王权主义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是非常突出的,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成果,它是非常复杂的,古代王权主义通过伦理学、文化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持,发展成既博大又精致的理论形态,对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王权主义比民本观念等发展得更成熟,更透彻,虽然在古代思想家中,也有不少关于重民、爱民、利民、惠民、恤民等观念,也强调爱民如子、民为邦本等理念,但是,这些“以民为本”的观念大都是为了保证皇权专制统治的健康发展而提出的,爱民最终是为了忠君,利民最终是为了君权的稳固,这与近现代的人文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与民本主义、民生思想也是大相径庭的。
古代主流思想家强调重民、爱民、利民等,但并非真正以“为民”为目的,而更多的是把“为民”作为一种手段。孔子说:“惠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其“使民”是为了“效忠君王”。在古很多思想家眼里,“民”不是自主自由的,而是被视为是恩赐和怜悯的对象,民众总是有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期盼被救赎的思想观念,他们盼明君来拯救天下,救赎他们,希望得到清官来救护。总之,古代民众从来没有意识到应该自主自救,而是期待着、希望着能有君王或清官来对他们进行拯救,“自救”从来也没有想过,“他救”却一直在期待着。就像豆豆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拍为电视剧《天道》)所指出的那种“盼人做主”的心态。在古代的主要观念里,几乎都没有能意识到:救世主是遥远的,主要的要靠自己。所以,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意识里,“为民”并非目的,“忠君”才是目的,古代知识分子常常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宏大情怀,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种情怀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语)。也就是说,并非为民而忧,而是为君而忧。所以,古代王权主义发展得非常成熟,影响非常深远,一方面,王权主义促进了皇权专制政体的稳定发展;另一个方面,它王权主义摧毁了社会的创新活力,窒息了民众的创造心理,抑制了自主自由观念,逐步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走向腐败、落后,不能不说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衰落,政治腐败,生活贫困等,与王权主义的长期影响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当前,对中国古代王权主义的探讨和分析将有助于让现代人更深刻地了解皇权专制的腐朽性,更知晓君主专制主义体制的创新活力的窒息功能。当代中国人,应该了解传统理论的缺失,积极去其糟粕,去除旧观念,创造新理念,在新的时代里,锐意创新,勇往直前,迎接新的文化精神。
《天道》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