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慈悲禅修可以带来的持久效果,我希望有更多的了解。马蒂厄又一次帮我把它变成了现实。这一次他帮我招募到了16名长期禅修者,而我通过刊登广告,找来了可能会有兴趣学习悲心禅修的人。在我们将志愿者招募来之后,马蒂厄会给他们上一个慈悲禅修的速成班(一小时的授课,外加四小时的自行练习)。为了让各位对这种禅修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我们不妨引用马蒂厄在这个速成班上的发言:“在训练的时候,你们要去想自己关心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或者爱人,去感受自己对他们的无私的慈心(祝愿他们幸福)或者悲心(祝愿他们远离苦难),让自己的心灵被这种慈悲占据。经过一些训练,你们就可以对全体众生产生同样的慈悲心,而不用想到某个具体的人。在扫描仪中,你们也要尝试产生这种慈悲状态,直至这种无缘慈悲心充满整个心灵,变成了你的存在方式,任何考虑和妄念都全部消失。”我们仍然沿袭了前面对专注力禅修的研究中的基本实验设计——请僧人和新手在核磁共振扫描仪中交替进入休息状态和禅修状态。
佛教的传统教诲是,修习了悲心禅修,我们就可以更主动、更自然地产生同理心,而且往往还有为帮助他人而采取行动的愿望。我们不会把志愿者送到公路上的车祸现场去观察他们的行为,但我们测量的大脑活动表明,传统的观点是对的。
与对专注力的研究一样,当志愿者在核磁共振扫描仪管道中的时候,我们为他们播放了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或者是中性的(饭馆环境音),或者令人愉悦(婴孩的自语),或者让人不快(尖叫的女人)。在每一名僧人身上我们都观察到同一个现象:女人的尖叫在悲心禅修时引起的激活要比休息状态时更强,而且僧人的反应要比新手更强。我们同时还观察到,脑岛的活跃水平出现了尖峰脉冲,这意味着一些生理反应——那些当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同理心的过程中会出现的生理反应——已经被激活。当我们的志愿者听到婴儿的咿呀自语时,脑岛也会变得活跃,虽然活跃的程度不能跟听到女人尖叫时相同。同样,禅修专家的反应要比新手更强烈,而且在禅修状态时要比休息状态时更活跃。佛教的传统观点认为,通过修习慈悲禅修,我们在看到他人的喜乐时会更容易产生慈心。这与我们上面的观察结果一致。事实上,如果我们的僧人和新手说某次禅修对培养悲心特别有效,那么同理心脑区当时的活跃程度就会达到峰值。
僧人另一个大脑回路的激活也会强于新手,那个回路关系到与我们对他人情绪状态与心理状态的理解。这个回路包括被称为“内侧前额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脑区、颞顶联合区、后颞上沟(pos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以及后扣带皮质(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在好几个脑区——尤其是颞顶联合区和后颞上沟——右脑的激活都要强于左脑,这样一个活动模式与自陈的利他精神相关。在禅修专家身上,此回路的活跃程度增加超过了禅修新手,这表明专家可能为觉察他人的痛苦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当人们没有禅修时,他们的大脑活动模式同样吸引人。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样的指标反映的是禅修是否已经让大脑发生了持久的变化——即便没有进行禅修,这种变化也会作为一种背景情况而一直持续下去。脑电图测量表明,在禅修专家身上,前额皮质的伽马振荡要比新手强烈得多,专注力脑区的活跃程度出现了显著增加。慈悲禅修似乎对大脑进行了重新设定,使其随时准备好对他人的痛苦做出反应。具体的反应可能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不过慈悲禅修似乎让大脑发生了变化——通过加强伽马振荡,增加同理心回路的激活——使得人们无论如何不会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一个慈悲心得到开发的人的大脑就像随时待命的医疗团队一样,能立即对别人的痛苦产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