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直觉是情绪风格中的关键维度之一,社交直觉维度上的两种极端情形——“社交直觉迟钝”与“社交直觉敏锐”——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大脑的活动水平与各脑区之间的联系水平上的显著差异。我是在蒂莫西(Timothy)的帮助下,才意识到这一点的。蒂莫西是一名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患者。当我在一项研究中认识他的时候,他只有13岁。蒂莫西很聪明,讲话没有问题,也能够理解人们的语言。不过,他的话语具有明显的单音调的特征,缺乏被称为“语调升降曲线”(intonation contour)的音高起伏,没有声调、音高、节奏的轻重变化,因此听者从他的话语中感受不到情绪的传递。打个比方,如果你的交谈对象说话的音量与音高同时上升,你就可以相当肯定地判断对方已经发火了。如果语速下降,音量减弱,音高趋缓,说话的人可能正情绪低落。而蒂莫西说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机器人。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他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他不会与对方发生目光接触,不管对方是谁。在跟我说话的时候,他偶尔会向我投来短暂的一瞥,但大多数时候,他的目光都停留在别处,不管看哪里就是不看我的眼睛。在我们把蒂莫西带到实验室后,眼动追踪软件也确认了这一点:当我们在视频显示器上播放人脸的照片时,他几乎不会去看人们的眼部,而成长中的儿童一般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的眼睛。在另一个测试中,我们首先把蒂莫西送入核磁共振扫描仪,以监测他的大脑激活模式,然后我们让他观看具有中性或者情绪性表情的人脸照片,我们发现蒂莫西的梭状回面孔区——专门用于辨认脸孔的区域——的激活水平远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蒂莫西的梭状回激活水平越低,他就越无法判断一张脸孔所传递的是何种情绪。在这个测试中,蒂莫西还显示出了过高的杏仁核激活水平。不过,一旦他将视线从面孔的眼部移开,杏仁核激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与别人的双目对视会令蒂莫西焦虑不安,于是他悄悄地找到了一个办法来缓解这种焦虑。
人类是视觉高度发达的动物,能够通过眼睛从同类那里获取社交信号。通过对蒂莫西那样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研究,我得出结论:缺乏社交直觉——从而无法判断言行在社交上是否得体——是由低水平的梭状回激活与高水平的杏仁核激活所造成的,参见下图。
社交直觉:较低的梭状回活跃水平与较高的杏仁核活跃水平,是“社交直觉迟钝”一端上的典型特征;较高的梭状回活跃水平与中低水平的杏仁核激活,则是“社交直觉敏锐”者的大脑特征。
这正是处于该维度“社交直觉迟钝”一端的人所具有的大脑模式特征。相较而言,如果梭状回的激活水平较高,而杏仁核的活动处于中低水平,那么就是“社交直觉敏锐”的人,他们对社交信号异常敏感,即便是蛛丝马迹也能够被他们捕捉到。
自2005年我们将这项关于自闭症患者的研究发表以来[38],杏仁核的活跃水平对人们社交敏感性的影响在一些同行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证。比方说,有几项实验关注了一种能够降低杏仁核激活水平的分子。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在小型哺乳动物田鼠身上进行了研究,让这种被称为“催产素”(oxytocin)的荷尔蒙点燃了公众的想象力。坚守“至死不渝”的一夫一妻制、对配偶从一而终的哺乳动物很少,草原田鼠(prairie vole)是其中的一种;而其近亲山区田鼠(montane vole)则热衷于动物界中更常见的“一夜情”式的伴侣关系。这两种田鼠在基因上的相似度高达99%。它们性行为上的差异正是由荷尔蒙引起的。在爱情的关键时刻,或者说在交配的时候,草原田鼠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催产素,而山区田鼠则不会。另外,对爱情忠贞的草原田鼠在大脑中还有大量催产素荷尔蒙的受体(receptor),而热衷于“一夜情”的山区田鼠的大脑中则没有。[39]同样,在人身上,催产素与母性行为(生产和哺乳的时候会分泌催产素)、爱恋感,以及从容淡定、心满意足的感受之间,存在联系。[40]
当然,人类行为非常复杂,不仅仅是脑荷尔蒙水平就能够解释的。比方说,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男女之间的好感本身能够提高催产素水平(反过来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无论如何,对催产素的实验已经证明了杏仁核在社交中的作用[41]:当催产素被喷入实验志愿者的鼻孔,直接进入大脑的时候,他们的杏仁核激活水平会降低。这说明了催产素可能是通过抑制杏仁核来产生忠贞与爱恋的感受的,还说明了用其他办法抑制杏仁核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也能让你的社交直觉变得更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