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10章 仪器监测下的僧侣

2020年6月22日  来源:大脑的情绪生活 作者:[美]理查德·戴维森;沙伦·贝格利 提供人:zhangshaoping8......

我们从印度的山峦之间“凯旋”后——所有我们在那里接触的僧人都拒绝参加我们的实验——我很快意识到,在长期禅修者身上展开研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难以取得他们的配合只是其中之一。更为根本的是,那些献身于灵修,在禅定、内观或者其他形式的禅修上花去了成千上万个小时的人,让我们说得客气点,恐怕不能算作典型的人类。一般来说,很少有人会愿意在静默的灵修和静观上投入那么多时间。即便最后我发现,长期禅修者的大脑活动模式的确迥异于禅修新手或者毫无禅修经验的人(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的确如此,详见下文),这个结论可能也并非那么显而易见:长期禅修者的大脑与凡夫俗子的大脑不同,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们天生如此。一些人之所以会选择一种静观的人生,也许恰恰是由这种大脑上的先天差异造成的。大脑差异可能并非禅修的结果,而是原因。这种可能性是我们无法排除的——在开始禅修之前,那些僧侣大脑的情况如何,我们一无所知。

上面这一点只是针对长期禅修者的研究计划被我搁置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当听到所谓的“长期”意味着什么时——我们这里的“长期”指的是上万小时——人们会翻白眼。换言之,如果每天禅修2小时,每周7天,就需要坚持714周,那差不多是14年的时间。这些数字各位读者在随便找到的信封背后就可以算出。让你每天挤出1小时,而不是2小时,你做得到吗?每天1小时的话,你就得坚持28年的时间。这些各位都可以自己来算。这里的言下之意很清楚:大多数有家庭,有工作,以及有其他事情需要花费时间(比如吃饭和睡觉)的人,都知道自己这辈子根本不可能花那么多的时间在禅修上面。

这些顾虑——长期禅修者可能本来就拥有异于常人的大脑;上万小时的禅修是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都指向了同一个解决方案:不再比较禅修者与非禅修者,转而研究短期禅修对人们的影响,追踪他们的大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大脑 / 情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