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我们都是乡村的俘虏

2020年11月28日  来源:参见庄主 作者: 提供人:gushang23......

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乡村生活?为什么那么多人渴望在乡下拥有一个院落?为什么那么多人成为了乡村的俘虏?

农田、牲畜、民居、池塘、古树、老井、祠堂、戏台等,真的是这些吸引了我们吗?

我们都是乡村的俘虏

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这些本身就构成了风景,的确值得我们驻足和留恋。

说不是,是因为仅有风景并不能构成生活感、仪式感,以及由生活和仪式传递出来的活色生香的动态画面、美学氛围、价值尺度。

我们都是乡村的俘虏

比如农田,是农田之上挥汗如雨的劳力,是阡陌之间穿梭送饭的农妇,是新翻的田垄间一泡长长的牛尿,是劳作间隙跨越田界的唠嗑,是田间地头追狗捕蝶的娃娃,所构成的景象才让农田灵动起来,才让农田成为我们心头的农业图腾。

比如民居,是婚丧嫁娶的热闹和悲伤,是添丁加口的期盼和担忧,是串门走亲戚的互动和亲情,是围炉围桌围炕的吃饭和劳作,是屋顶炊烟袅袅起,是院落牲畜遍地走,才填充了民居,才让民居有了不同的个性和内涵。

比如古树,是村口古树下翘首遥望的等待,是古树下烧香祈祷的虔诚,是古树下召集的乡村会议,是古树下偶遇的热情召唤,是古树下自发形成的饭场,才让古树成为村民的重要坐标和活动场所,也才让古树成为乡村印象。

我们都是乡村的俘虏

是的,风景、风物只是载体,附着在载体上的仪式、生活和人,才是赋予载体内在吸引力的核心。

也难怪,诸如乌镇、竹泉村,在开发的前期请走了村民,在运营的后期又把村民请了回来,让他们或表演或经营的存在于以前的“家里”,目的就是营造乡村的烟火味。

而乡村的烟火味,正是都市人群心心念之处。不仅仅如此,能够让都市人群甘心做俘虏的,还另有原因。

后工业时代的小农经济复古消费潮流


工业时代是空前的大分工,生活在都市里,你不必知道吃穿用度是怎么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在承担着某一个过程的某一个环节,而最终的结果只需付出金钱就可以换取。或者说,生活在都市里,你所经历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分工的结果。

无论是谁,丢进都市就会被迫的被分工,任何人无力反抗,只能适应。正因为分工,任何人几乎都可以被替代。这就造就了都市人群的危机感。

有了危机感,想在都市生存下去,唯有遵循规则、努力付出,舍此,别无他途,这也是现代都市的公平所在。但同时,这也就导致了都市人群对金钱和效率的追逐成为头等大事。

离开效率会被淘汰,离开金钱无以交换,衡量个体的价值和尺度早就被注定。因此,在都市里,每个人都无法成为一座社会孤岛。

同时,在都市里,每个人都注定很难注解,只能去经历,只能去演绎。因此,在都市里,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座心灵孤岛。

而生活在乡村,或者说小农经济的环境下,并不过度依赖分工。

我们都是乡村的俘虏

乡村生活的驾驭感、支配感和成就感是小农经济在今天焕发活力的内在动力。小农经济对于现代都市人群有着巨大的诱惑和吸引力,而这种诱惑和吸引力的前提是基于小农经济的手工劳作是可驾驭、可操作、可证明、可享受的。

生活在乡村,你想在田里种植哪种作物,你想在圈舍里喂养何种牲畜,或者说,作物是否被精心管理,牲畜是否被悉心饲养,都取决于个体的驾驭和支配。

生活在乡村,你很明白桌上的蔬菜是在哪块田里怎样生产出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烹制过程。你不但在美食入口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某种满足,你还在蔬菜破土发芽、沐雨摇曳、蜜蜂授粉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律动和内心的共鸣。而这种成就感和愉悦感,没有参与全部过程,无以描述。

不仅仅如此,围绕菜品的流程和工艺,餐具和环境,配料和话题,仪式和互动,又处处传递着家族烙印、地方习俗、特殊时日、情感表达。

我们都是乡村的俘虏

我们有理由说,乡村真正吸引都市人群的是小农经济所代表的劳作、生活、秩序、仪式和文明,小农经济在今天能够成为推动都市人群下乡的核心动力是劳作的仪式,是手工的创造,是自给自足的态度,是晴耕雨读的朴素调剂,是维系感情的粗犷、厚重、平实的表达。

不同于都市生活注重结果,在乡村,过程中的参与和感受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都市人群出于文化基因的推动,继而产生回归的愿景和欲望,哪怕仅仅是体验,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再进一步说,产生基于小农经济方式的复古消费潮流也是情有可原的。

手工之美,匠心之韵


毫无疑问,在乡村,能够体现手工之奇、手工之美、手工之巧,同时又最具实用、最具规模的,当属建筑物。

传统乡村社会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直接取材大自然,最核心的就是土、木、石。核心材料还可以再生材料,比如用土制作砖、瓦,用石头烧制石灰。

哪怕再大的一栋建筑,当不能再使用的时候,一部分材料可以循环利用,一部分材料直接回归大自然,基本上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垃圾。取材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始终保持着同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循环往复。

这就是传统的乡土社会,这就是手工创造的奇迹。

我们都是乡村的俘虏

一栋建筑物尚且如此,至于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物、衣物,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如果说建筑物尚需能工巧匠的协助,或者完全出自工匠,那么,传统乡村社会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能体现手工之大成的,也恰恰在于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创造。

生活在传统乡村,几乎全部的日常活动都在用手工填充,手工成为生存的技能,是生活的依赖。从一日三餐到床品、服饰、配饰,从孩童玩具到日常器物,从农具、工具到公共设施,再到各种习俗、庆典、仪式的各种器物,所有的制作都离不开手工。

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各种文化、感情、个性顺势融了进去,形成鲜明的符号,形成独有的神韵。纯民间的以日常所需打造的手工物品,还无关匠心,但无意间成就了匠心,闪耀着拙拙的古朴之美,灵动着一方水土的风韵,体现着极尽机巧的智慧之光。

无怪乎,很多女孩子在乡村民宿、休闲农庄所进行的各种摆拍,被视为伪文艺、伪情调,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参与创造的过程。很多民宿主、庄园主得不到消费者认可,无法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美学和生活态度,也是因为不能参与创造的过程。

而创造对于乡村居民而言,近乎本能。从某种程度来说,手工创造就等同于乡村生活。

我们都是乡村的俘虏

也无怪乎,类似李子柒这样的女孩子在自媒体时代能够爆红,因为她在参与乡村的手工创造过程,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复原乡村生活,她做到了很多人,甚至包括现代的农村人,都无法做到的各种手工创造过程。李子柒做手工,就是在生活。李子柒的生活,就是复原乡村的手工劳作。

也无怪乎,那些能够捯饬传统美食、改造建筑、打磨器物、插花植草、裁剪缝补的民宿主、庄园主,一个个在走向网红、意见领袖的道路上。

乡村的手工劳作在后工业时代走向了复古与复兴,走向了时尚前沿领地,这是国人的文化自信,这是对工业文明的自我反思和个体纠正,这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推动力,这是一种身份归属和自我认同,这是一种乡土文化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力量。

不受乡村约束的肆意表达


享受乡村的种种美好,却又不受乡村的约束,这恐怕是很多都市人群回归乡村的前置条件。

比如说,乡村民宿越来越奢侈化,这和真实的乡村有很大的区别。消费乡村民宿的消费者,很多人只是想在乡村的环境下继续享受城市早已习惯的生活配套。因此才有了民宿装修外观可以遵循传统的民居风格,但内部一定要舒适,甚至奢侈的说法。

比如建筑改造风格,很多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建筑的时候,受很多规范、标准、条例的约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表达。但在乡村环境下,一下子把个人情愫释放了出来,各种让人大跌眼镜、大开眼界的建筑物杵立在田垄之上、乡野之间。

我们都是乡村的俘虏

比如很多民宿主、庄园主,在城市居住地不能进行的各种审美表达、生活方式、工作空间,在乡村一下子有了实施的条件,同时拥有了支配周边资源的便利和自由,这在城市空间下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很多人移居乡村,事实上并不参与乡村的公共事务,并不和村民进行礼尚往来。享受乡村的资源,却不用为乡村负责,这是超物种的自由表达,是僭越规则的幻想和欲望。

比如很多乡村旅游消费者,到了乡村,随意采摘农民种植的蔬菜瓜果,随地便溺扔垃圾,随处烧烤,随心搭帐篷,随手拿走农村老物件,“随缘”的捡拾、采挖野生植物或地方特色矿物,总之,在城市尚能遵循的社会规则到了乡下一下子就崩塌了,变成了为所欲为。

我们都是乡村的俘虏

而乡村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对各种伤害所呈现的包容,或许就在于给予了都市人发泄自我、成就自我的新通道、新场景,或许就在于可以进行各种尝试,或许就在于能够获得感化和力量。

乡村,无疑给现代都市人群营造了各种幻想,刺激了各种欲望,激发了各种试探,收获了各种满足。也正因此,我们都成了乡村的俘虏,而且甘愿当俘虏。


作者:木尧

原创来源:参见庄主(id:cjzz360)

乡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