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后记 游戏的终结

2025年1月9日  来源: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 作者:萨蒂亚吉特·达斯 提供人:gushang23......

这篇后记回顾了从2015年至今世界上发生的主要事件:气候灾难、资源短缺、经济停滞、政治僵局,以及相关解决办法的寻找。本部分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分析,而疫情残酷地暴露了社会系统中的致命弱点,同时讨论了在前方的艰难道路上,我们的社会必须做出的抉择。

压力层叠

历史并非时间,不沿着线性发展。历史存在不连续性,也存在快速而意想不到的变化。临近21世纪20年代,一系列事件威胁着世界的平衡。瘟疫、灾难、饥荒、战争和社会动荡的频繁爆发,考验了人类系统对危机的应对能力。新闻报刊中老生常谈的遣词造句,经常用到“未知水域”这个说法,再要么就是频繁出现的夸张形容词——“前所未有的”“无法想象的”,等等。而这些都没有充分地抓住事态发展的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的要点。

2020年3月,遍布世界的一扇又一扇大门轰然关闭。短短几周内,各国陆续封国,以此来抗击快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经济活动坠入冰点。新近失业的人们,在政府办公楼外的街道上排起了长队,等待登记领取福利。股票、房地产、货币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虽然暴跌的起点已经是膨胀后的水平)。

2020年3月21日的《经济学人》杂志,封面展示了一张从太空俯瞰地球的照片,上面挂着一个“关门”的标志。

***

这不光是疫情的问题。还有其他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且每一样都不是新近才出现的。世界赖以生存的各种体系中的某些部分正在分崩离析,因长期处于危机之中而摇摇欲坠。几十年来,人类始终在日益暴露的严重问题面前,保持着熟视无睹的态度。

还有气候灾难。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数量正在增加。食品和水资源储备的压力也在不断上涨。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发生了一百多场小规模战争和国内冲突。对于北美洲、欧洲或大洋洲发达经济体的人们来说,这些事件是他们看不见的,或者只是偶尔在新闻中了解到一点点。对于这些发达国家的人们来说,远在天边的战乱,对生活造成的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干扰,就是越来越多的难民和非法移民。

还有财富问题。经济活动的停滞,导致许多人的生活捉襟见肘。全球经济一直都没能从2008年危机中恢复过来。不可持续的极高债务水平,仍然严重拖累着经济活动。人口老龄化、贸易战和不平等加剧所造成的影响,导致经济复苏十分乏力。

政府的解决办法存在严重的副作用。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大量货币涌入市场、政府赤字节节攀升,都没能创造出人们所期望的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复兴。充其量,免费货币最多也就是在表面上描绘出了一种不稳定的稳定性。

唯一真正实现复苏的,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大多数国家的股价都有所回升,超过了2008年前的水平。在美国,股市从最低点上涨了两倍多。房产和其他投资也有所增值。

这些膨胀起来的价格,并不代表任何基本面因素。套用奥斯卡·王尔德的说法,现在每个人都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但不一定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价格膨胀,是央行和政府行动的副产品。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富人受益,因为他们本来就掌控着更多的金融资产;也让那些拥有房产或将退休储蓄投资于股票的人从中受益。除此之外,资产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帮助到其他人,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对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来说,过上更好生活的梦想,越来越遥不可及。

政治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

在许多国家,极右翼势力纷纷崛起。传统社会主义在某些群体中很流行。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Corbyn)在一个与古巴有深度关系的政治平台上,升至英国工党领袖。参议员兼总统候选人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计划领导一场革命运动,将美国从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和许多美国人似乎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提倡的政策,其实在大多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是司空见惯的。

政治环境其实并没有变化。人们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民粹主义依靠简单易懂的解决方案和方便甩锅的替罪羊,将自身幻化为极具吸引力的诱惑。当人们发现这些解决方案都是浑水摸鱼时,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幻想就会逐渐破灭,于是发起抗议,诉诸内乱来寻求改变。

***

2020年的全球疫情,令社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人们从一开始对病毒的担忧,逐渐过渡到对响应措施后果的担忧。许多国家政府面对疫情所采取的金融政策,会令自身陷入债务缠身的困境。危机将进一步加剧不平等,较不富裕的人群将再次承担不成比例的危机成本。随着疫情的逐渐褪去,诸如气候灾难等新一轮危机,将竞相争夺人们的关注、资源、同情和怜悯。

这些压力彼此是相关的。而我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

在一个共享有限资源的系统中,个体用户如果仅从自身利益出发独立行事,就会不可避免地将资源供应耗尽,进而损害到所有人的利益。这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福斯特·劳埃德(William Forster Lloyd)在1833年提出的“公地悲剧”。各种自然体系和社会系统因过度开发而崩溃的背后,都潜藏着公地悲剧的道理。

公地悲剧也给出了对当下这些解决方案的解释。这些方案,只是把问题转移到社会中的另一个群体或另一个国家。决策时间被推迟到未来,将艰难的任务留给子孙后代。

人类无视这些问题的全球性本质,拒绝在管理人类生活所需的可用资源上达成合作。

屋漏偏逢连夜雨,各种事件汇集在一起,后果不堪设想。处理这些问题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产生后续影响,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没有哪件事是独立存在、毫无牵连的。人们需要意识到问题所在、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每个问题会造成的后续影响和必然结果。面对我们自己一手酿成的困难挑战,整个社会需要直面残酷的事实,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人类当前面临的问题,根本找不到大家喜闻乐见的“双赢”、零成本的解决方案。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指出,假定个体的先天能力注定各不相同,如果人们是自由的,那么他们就不平等,但如果他们是平等的,那么他们就不自由。

人们需要做出决定,看看究竟什么事情才更重要。人们需要决定,自己可以放弃多少物质上的需求,愿意接受多大程度的不适,以及如何在不同社会和国家之间分担这些不适。除此之外,没有更简便的解决办法了。如果人类和人类文明想要生存下去,那么我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地球,不是美国、英国、欧洲、日本、中国、印度或澳大利亚的星球,是我们所有人唯一的星球。

俄罗斯有一个民间传说,在其中描绘了宇宙间微妙的平衡关系。故事中,“北极星”是绑在“小熊星座”身上的疯狗,小熊的任务,就是看住这只疯狗。如果锁链断掉了,就到了世界末日。如今,这条锁链已经绷紧到极限,随时可能断裂。

环保焦虑

人们只会关注眼前的事情。气候变化是缓慢发展的,其影响并不总是立竿见影。美国遭遇寒流时,特朗普总统还开玩笑说,美国巴不得享受一下全球变暖。

如今,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容乐观。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

全球气温正在上升。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平均气温高度排名第二的一年,略低于2016年。21世纪10年代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十年。许多国家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热浪,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农业问题。气象预报显示,到2030年,多达2亿印度人,每年有5%的概率会遭遇极端热浪,健康人即使在阴凉处也无法生存。到2050年,4.8亿人每年遭遇致命热浪的风险概率是14%。

然而,正是极端天气引发的致命自然灾害,更加猛烈的风暴、更加肆无忌惮的野火、更持久、更严重的洪涝,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地球上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人能幸免。

飓风多里安(Dorian),是有记录以破坏力排名第二的大西洋飓风。多里安途经巴哈马群岛,造成70人死亡,300人失踪。由此造成的损失,占该岛国120亿美元GDP的25%以上。倘若地震发生在佛罗里达州这样的人口稠密地区,那么就会造成后果不堪设想的毁灭性灾难。

台风海贝思(Hagibis),是在日本造成损失规模排名第二的台风。海贝斯导致98人死亡,150多亿美元的损失,成为2019年全球损失规模最大的气候灾难。海贝思的到来,仅距离日本史上第七大台风法茜(Faxai)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法茜造成了70亿美元的损失。重创莫桑比克的气旋伊代(Idai),是南半球有记录以来致命程度排名第三的热带气旋。这场灾难袭击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由此造成的生命和生计损失,难以衡量。数千人被困在45千米宽的内陆海洋包围之中,景象惨不忍睹。

2019年是美国历史上降雨量最大的一年,由此造成超过150亿美元的损失。从历史记录来看,只有1993年美国中西部大洪水造成了370亿美元(按2019年美元计算)的损失,比2019年更严重。同样是2019年,印度遭遇了25年来降雨量最大的季风,灾难性洪水造成已知1 750人死亡,这也是2019年全球最严重的一场气候灾难事件。暴雨还造成了100亿美元的损失,酿成印度历史上第三大洪灾,仅次于2014年176亿美元的损失和1993年126亿美元的损失。

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巴西和智利遭遇了严重干旱。老挝、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缅甸的降雨量都远低于往年正常水平。朝鲜遭受了37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巴拿马运河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干旱的一年。位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边境的维多利亚瀑布,由于多年的干旱,已经变成了一条孱弱的溪流。加利福尼亚州有历史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旱灾于2019年结束。这场旱灾从2011年12月20日开始,到2019年3月5日结束,持续了376周。

亚马逊雨林、加利福尼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都发生了野火。2019-2020年,澳大利亚经历了灾难性的山火季。此次火灾是创纪录的高温和干旱造成的,从早春就开始蔓延,而不是往常的夏季。火灾造成21人丧生,1 500万英亩土地被烧毁,3 500座建筑被夷为平地。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更加惨烈,估计有30亿只动物因此丧生或被迫迁徙。由于栖息地遭到毁灭性破坏,野生动物遭遇的打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大,许多特有的物种将难逃灭顶之灾。

气候变化显然是这些天气事件的导火索,极大地提高了这类事件的发生频率、发生时间点、持续时长和强度。研究人员认为,2019年发生的几场异常严重的暴雨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阿拉伯海表面温度升高,还有60年来已知天气模式中最强的印度洋正偶极子(IOD)的推动。2019年异常强烈的印度洋偶极子现象,导致该地区出现了有史以来最活跃的热带气旋。

由于天气规律发生了变化,暴雨和干旱交替出现,也增加了未来发生更严重森林大火的风险。澳大利亚的火灾虽然极其惨重,但还不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发生在2009年2月7日黑色星期六的大火,曾造成173人死亡。在1974-1975年,整个澳大利亚大陆面积的15%(2.89亿英亩)被烧毁。之前几年的频繁降水,孕育出了异常繁茂的草原,而当夏季的高温令草原干燥不堪时,一点星星之火就能将大片地区尽数烧毁。

***

还有很多令人夜不能寐的大趋势。2019年是北极有史以来气温排名第二高的一年。那年夏末,海冰面积是自1979年开始卫星观测以来仅次于2012年的第二低。有记录的13个最低海冰面积,都发生在过去13年里。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在担心的因为永久冻土层融化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加速,很可能已经开始。永冻层的碳含量,是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两倍多。甲烷的毒性是二氧化碳的30倍。虽然甲烷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不如二氧化碳时间长,但对气候的破坏更严重,因为甲烷在释放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吸热的能力更强。如果我们想要缓解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就必须解决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问题。据估计,2019年永冻层释放了3亿~6亿吨碳,约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释放碳量的3%~6%。如果不对气温上升采取行动,那么到21世纪末,碳排放量可能会扩大至如今的两到三倍。

仅凭格陵兰冰盖接近历史纪录的融化速度,就为全球海平面上升贡献了20%的力量。目前海平面每年上升3.3毫米,而格陵兰冰盖的融化提供了0.7毫米,相当于总量的约20%。自从1992年以来,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已经令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厘米。虽然1厘米这个数字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每上升1厘米,每年就会有大约600万人面临季节性洪水。自1992年以来,海平面总体上升了约8厘米。

现在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两倍,而且还在加速。科学家预计,到21世纪末,海平面将上升60~90厘米,甚至可能达到200~270厘米。到2050年,将有1.5亿人在涨潮时处于水线以下,3亿人将生活在每年都会发生洪水的地区。在高碳排放的场景下,涨潮时处于水线以下的人数将达到5.4亿,而每年遭遇洪涝灾害的人数将达到6.4亿。其中70%的人口在以下8个国家:中国、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日本和菲律宾。

各国将被迫花费数十亿美元,用以筹备应对沿海洪灾。旧金山正在机场周围建设防洪屏障。在伦敦,泰晤士河堤坝的高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印度尼西亚正在建造海堤来保护雅加达,还有整体迁都的计划。到2100年,这些活动的经济成本,可能达到全球GDP的4%。

***

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描绘出了一幅惨淡景象,强调了采取紧急行动的必要性。根据6 000多项研究,IPCC得出结论认为,有必要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以内,这比之前提过的2℃安全水平低了25%。

即使控制在1.5℃以内,也会有大量的生态系统因为气温升高而发生重大变化——6%的昆虫、8%的植物和4%的脊椎动物物种将失去一半以上的栖息地。如果气温提升2℃,那么以上三组数字将分别高达18%、16%和8%。IPCC研究发现,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气温上升2℃,将摧毁全世界99%以上的珊瑚;如果气温上升1.5℃,也只能有10%到30%的珊瑚存活下来;就算是控制在1.5℃以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这样的标志性生态系统,也可能遭到无法逆转的破坏。

参加巴黎气候大会的一百多个国家,同意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之前的水平高2℃以内,并努力将升幅控制在1.5℃以内。但提出来的改进措施,却并不足以减少排放以达到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如果保持现状,那么预计气温将上升2.7℃~3.5℃。1.5℃的目标,要求全世界减少碳排放,并消除大气层中现有的温室气体。

2016年11月,55个国家共同批准了《巴黎协定》,令协定正式生效,具有约束力。这55个国家,至少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5%。截至2020年11月,未参与《巴黎协定》 [1]  的国家,包括美国、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安哥拉、利比亚、也门和南苏丹。在总统选举之后,美国很可能会重新加入协定。

该协定缺乏有效的制裁和执行机制,仅寄希望于各国遵守无法核实的承诺。会计规则、报告方式和实际减排的审查手段都含混不清。

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日益走向失控的边缘。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