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死胡同

2025年1月9日  来源: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 作者:萨蒂亚吉特·达斯 提供人:gushang23......

死胡同

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存在相似的模式。在每一种情况下,整个社会都在提前透支未来,并将问题推向未来。

气候变化的影响虽然难以逆转,但也不是马上就能显现出来。有限的自然资源价格过低,被肆意开采利用,而没有人认真地考虑过怎么对其进行保护,以便子孙后代将来也能使用。公共卫生投资的稀缺,对致命病原体的忽视,都造成了长期风险。经济增长和财富是建立在借贷基础上的。债务允许整个社会从未来借钱到现在,加速消费。人们用借来的钱购买眼下的东西,不确定未来是否能偿还。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只有到了日后才会水落石出。

当前的经济增长、短期利润和一些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付出巨大成本为代价的,而这些成本不会马上显现,只有到了未来才能看到。很多人亲手造成的问题,终其一生也不会承担什么后果。这些问题不存在立竿见影的后果,于是造成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人们忽略问题的严重性。

更深层次的、持久的解决方案,只要需要付出成本,就会遭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临时的廉价补丁。

在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中,幼儿在现在吃一块棉花糖或几分钟后吃两块棉花糖之间做出选择。如今人们的做法,基本都是相当于选择马上吃一个。许多研究发现,当奖励物品直接摆在人们面前时,他们很难对食欲进行抗拒。整个世界对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疫情的处理方式,都反映出了即时满足的逻辑。

目前的基本策略是“拖延和假装”加上“缓兵之计”。相当于是将责任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尤其是转移到未来几代人身上。这些策略假定还有时间,于是将不可避免的后果的发生时间往后拖延。这个世界,就像狄更斯笔下的米考伯先生一样,等待着奇迹的出现。在一场浮士德式交易 [3]  中,为了当前的繁荣,世界又再次将未来抵押了出去,以换取一种稍纵即逝的、短命的稳定感。

但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疫情的暴发,用事实表明,人类已经将命运的钟表尽可能地压制到了极限。各种事件——气候变化、病原体肆虐、经济失败,都是由复合增长所驱动的。而现在,压力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变化速度非常快,将会压倒一切遏制和缓解的努力。这是《马太福音》中的《智者与愚者的寓言》:“他就像个蠢人,将房子盖在沙滩上;下雨了,涨水了,刮风了,冲撞着那房子……就这样轰然倒塌。”

***

现在需要做的,是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但由于早先的拖延,如今所需调整的规模要比先前大得多,过程也更加痛苦。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期望值都需要降低。资源利用强度,特别是能源的使用水平,必须下调。虽然缩减债务、降低消费的做法,会导致增长放缓,但能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各种不平等现象需要得到解决。社会内部的不平等是解决许多问题的障碍。低收入是对可持续性的抑制,因为这种现象往往会让人们采取廉价但浪费的解决方案。比如,快餐比新鲜食品便宜,但吃快餐这种行为从消费者角度讲是草率之举,而快餐背后的农业操作、分销渠道和包装工艺也经不起推敲。快餐遗留下来的问题,是昂贵的医疗外部性,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疫情突出了不平等问题的严重程度。公共卫生资源的匮乏,对没有私人医疗服务的弱势群体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响。与城市中心相比,农村社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巴西等国的土著部落受到了严重影响。在美国,黑人和拉丁美洲人死于新冠的概率比白人高很多倍。

出身于底层社会的人们,往往在低收入行业工作,如家政、零售、快递、肉类加工厂、食品加工、老年护理和医疗保健。他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频率更高。他们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更大。许多人是计件工人,如果他们停止工作或请病假,就会面临贫困。这就迫使他们继续工作,继而增加了他们和所在社区面临的风险。警察杀害乔治·弗洛伊德后发生的种族骚乱,在一定程度上是少数族裔社区对病毒暴露出的健康和经济不平等问题感到愤怒而引发的。

弱势群体得不到重要资源。苹果和谷歌推出的智能手机系统,用于追踪与受感染人群的接触情况。但低收入家庭没钱买智能数字设备,所以世界上多达20亿的手机用户无法享受到这项服务,其中许多人就是最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的穷人和老年人。疫情期间学校停课,穷人的孩子也在教育上遭受了打击,与富裕的同龄人在知识上的差距越拉越大。

收入高低,决定了人们遭遇疫情后的命运。有钱有势的富豪可以轻而易举地保持社交距离。需要暴露在感染风险之下才能处理的外部事务,他们总能请人来打理。学校停课,富人就聘请私人教师,确保孩子在学习上不会落于人后。餐厅关门,富人就将厨师请到家中,足不出户享受美食。还有一些富豪买下私人岛屿来进行自我隔离。私人飞机,打破了航班局限性的问题。一些国家取消了对富人的隔离限制,允许他们在自己的豪宅中隔离,不用去政府分配的场所。有钱人还抱怨说,为了保持政治正确,他们现在连抱怨的资格都没有。对于富人来说,世上的一切,包括疫情在内,都是不同的。

性别平等至关重要。在发展中国家,让女性受教育,赋予女性权力,是生活水平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因为调动起女性的力量,就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被忽视的人力资源,并推迟生育,减少儿童数量。

疫情的经济后果,对妇女的损害尤其严重。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占全球就业人数的39%,但却占总失业人数的54%。很多女性所从事的工作,都在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如酒店行业、兼职工作等。对女性来说,新冠肺炎疫情还大大增加了在家中为老人、孩子提供无偿照料的负担。如果这种性别倒退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到2030年,全球GDP将损失高达1万亿美元。虽然现实如此,但政策目标依然是为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部门提供援助,例如建筑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等等。

我们也需要在代与代之间建立平等关系。年轻人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尤为严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估计,疫情导致六分之一以上的年轻人失业。那些还保留工作的人们,工作时间也被削减了20%以上。这进一步推高了本已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

年轻人和女性一样,都在劳动力市场面临诸多窘境。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也更容易丢掉工作,在经济低迷时工作时间会减少。年轻女性比年轻男性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如果没有大量的劳动力,年轻人将长期处于经济上的劣势,存在依赖福利为生的风险。

2017年,澳大利亚房地产开发商蒂姆·古纳(Tim Gurner)否认了经济困难对千禧一代不利的说法。他认为,年轻人普遍被一种浮华、挥霍的生活方式所困。虽然“牛油果吐司理论” [4]  在老一辈人中很有市场,但几乎找不到证据来支持这种说法。而事实则是,从健康和财富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以年轻人为牺牲品,来保护长者。

许多当前的实践和解决方案,都将成本和风险转移到未来。在代际间公平分配资源和财富,对可持续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古老的谚语,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所有人谨记。

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也必须进行纠正。发展中国家不应再为减少气候变化而采取的修正行动承担不成比例的费用,因为主要责任在于发达经济体既往数百年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污染。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不平等现象所引发的各种后果,很快就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弱势群体工作的地方,新冠病毒感染风险高,即使生病,人们也缺乏隔离所需的资金,只能生活在拥挤不堪、卫生较差的条件下。而弱势群体普遍健康状况不太理想,更容易感染病毒。在弱势群体中暴发的聚集疫情,对广大民众构成了严重威胁。这就迫使整个社会执行长期的硬封锁和更加严格的限制,推迟重新开放的时间,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贫穷的新兴国家,因卫生服务不足导致疫情管理捉襟见肘,而问题又随着国际供应链回溯给发达经济体。新冠病毒的高感染率和传染风险,使得旅行持续受限,令危机时间越拉越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地球总人口数量必须保持稳定,然后逐步减少,因为人口问题才是当下许多挑战的核心因素。如果全球人口都追求发达经济体的高质量生活水平,那么地球根本没有能力承载这么多的人类。

反生育主义哲学家大卫·贝纳塔尔(David Benatar)认为,从富有同情心的角度来考虑,人类最好停止生育。人们一边充满憧憬地希望未来孩子免受痛苦,一边用实际行动避开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那就是从一开始就不能要孩子。在《定期退休》(The Fixed Period )一书中,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提出用安乐死来彻底解决老年人的问题。书中描述的不列颠王国,根据法律规定,所有不列颠人必须在67岁时退休,并开始用一年时间为死亡做准备。

***

反对者提出的批评论点主要有三个:这样做是不公平的,是对进步的扼杀,而且也是不必要的。

调整的负担,将主要落在发达国家身上。不公平这个说法有失偏颇,因为这些国家本来就在使用不成比例的资源,而且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对较贫穷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民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殖民时期尤甚。

社会的进步,仅狭隘地以经济和卫生参数为基础指标。越来越多的所谓改善,只不过是对不必要物品的过度消费,和对人类福祉几乎没有明显益处的经济活动。这些好处不是在人口中平均分享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采取行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如果不行动,那么后果就是大规模的社会崩溃和环境危机。

近年来,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黎巴嫩、厄瓜多尔、阿根廷、巴西和智利等国家,都经历了严重的内乱。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就是社会不平等,官员腐败,公民缺乏自由和自决权。人们对财政紧缩、政府服务缩水,环境变化应对不力等现实情况感到不满。

在和平的大环境下发起变革,前景并不乐观。当系统本身根本不承认自身就是问题所在时,想要进行改变,简直是难上加难。当那些从不平等中获益的人们必须亲手对失败进行修正时,难度就更大了。如果无法和平变革,那就只能通过革命或暴政的手段来实现了。正如黑人民权活动家斯托克利·卡迈克尔(Stokely Carmichael)曾说过的一样,只有当你的对手有良知时,非暴力才会发挥作用。

在缺乏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国家暴力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反暴力。以“法律和秩序”为由进行的残酷镇压,助长了无法无天和混乱不堪的局面。催泪瓦斯、高压水枪、警棍、橡皮子弹,最终将街道变成战场。警察和军队对抗议者的虐待引发了全新一轮的抗议活动。暴政和崩溃的风险不断升级。这就像《饥饿游戏》里写的:“如果大火将我们毁灭,你会与我们一同灭亡。”

***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我们想在这颗星球的范围内生存,就必须做出改变。基本生态学规定了生物多样性、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凭借有限资源实现生存的必要性。大自然给我们人类的教训,是值得赞颂的。如果一个物种的扩张超出了现有资源的范围,违反了基本规则,那么就只能对现有资源进行垄断,并捕食其他物种。这就降低了生物多样性。考虑到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种群过剩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迟早都会通过入侵群体的减少甚至灭绝而得到纠正。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发生的一切,就生动地阐明了这些规则。这是一个微缩的世界。一切都很小,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鹿——普度鹿,就生活在这里。之所以小,是为了适应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个头往小里发展,就使得动物的资源需求尽量最小化。相比之下,人类社会则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不断发展壮大,不断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往后,我们可能需要两到三个地球,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需求。

对现代技术怀有的准宗教信仰,并不能战胜资源匮乏的现实,也不能推翻科学的基本法则。我们这个物种,尽管傲慢自大,却也只是这趟生命之旅的过客。如果人类不能或不愿做出必要的改变,那么这些改变将被大自然强加到我们身上。人类这个先进的科技文明,如今却被一种原始生命所征服。整个社会的信心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新冠病毒比人类更有耐心,一手决定着事件的发展顺序和节奏。大自然总是掌握着最终的发言权。

时日无多

一切都有尽头。凡事都有限度。人类是40亿年进化的产物,并不是大自然的顶点。60亿年后,当太阳坍缩,地球毁灭之时,人类不太可能仍然存在。相比之下,文明的寿命要短得多。野心勃勃的帝国如果不顾及自身疆界的局限性,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历史表明,经济衰退是由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创造财富能力下降等因素共同造成的。金融因素包括公共财政措施不力、货币贬值和金融欺诈。工作内容越来越退化,非生产性工作的复杂性增加,不平等和寡头政治激增,决策变得僵化,政府和机构腐败,自满情绪爆棚,人们也感觉到好日子所剩无几,于是放开手大肆洗劫。社会在战争、自然灾害、饥荒和瘟疫等冲击面前变得脆弱不堪。

20世纪7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一个模型。它根据污染水平、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整体生活质量,预测出了2040年人类文明的崩溃。目前来看,这项预测还是准确的。现代文明注定要被其基本结构和大自然的力量所毁灭。生态环境所承载的压力和社会经济的分层是致命的。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但也增加了资源的消耗和开采。由此带来的好处被系统的过度负担所抵消,使得崩溃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如今,人们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信念,而是基于习惯。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认为,某些事情永远不会发生的信念,是基于此事持续处于令人愉快的状态下的时间长短。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某些不好的事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艾略特用衰老作类比:一个人越老,就越难以相信自己的死亡。

如今,这场博弈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试验,也是随后许多试验之中的第一场。真正的考验,特别是气候变化和重要资源稀缺的问题,还在后面等着我们。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人类将面临一系列不可逾越的挑战。

在2009年的一次采访中,美国生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认为,眼下的根本问题,在于人类试图用旧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制度和像面对神灵一样的技术崇拜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解决社会面临的多重危机,需要人类智慧,但或许更重要的是诚实和谦逊的心态。威尔逊认为,我们确实处境艰难。

历史表明,社会拿出不破不立的精神来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的可能性很低。从最好的情况看,人们将适应不断恶化的物质条件,在越来越严格的约束中苟且偷生。而未来某一天,很可能即使我们愿意隐忍,都不再有这个机会。

注释:

[1]美国前总统特朗普2017年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2020年11月4日,美国正式退出该协定。拜登在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随即签署多项行政命令,宣布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译者注

[2]《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故事发生于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邪恶本性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译者注

[3]浮士德式交易指魔鬼交易,或称恶魔契约,是西方广泛流传的文化主题。浮士德是欧洲中世纪传说中一位著名人物。类似于巫师或占星师,他学识渊博,精通魔术,为了追求知识和权力,向魔鬼作出交易,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译者注

[4]牛油果吐司理论,是指如果千禧一代停止将收入挥霍在“可以发朋友圈的早餐”上,那么他们买上房子的时间能提前很久。——译者注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