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不结婚,父母离世,没有兄弟姐妹的你,老了该怎么办?
是跳着广场舞做个嗨皮的老头老太,还是佝偻着病体卧榻在床?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也已经越来越严重,日本纪实文学《无缘社会》里的过去和今天,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
对于现在年轻人而言,婚姻选择的必要性,利好性越来越少,房子、家庭责任、工作压力等等像是压在人身上无法喘息的大山, 压制了不建立在爱情和自由基础上的年轻一代的婚姻理想。
当这批不选择婚姻或者选择婚姻后抽身离开,离群索居的这群年轻人渐渐老了,父母离世后,他们的晚年生活会如何?
孤独的老去
日本作为比我国更早步入老龄化的国家,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做了深入调研,被称为“日本良心”的NHK特别节目组早已经在2010年左右在《无缘社会》里给了我们这个答案:孤独极致,便是“无缘死”。
什么是无缘社会?
“没有关联的社会,各不相干的社会,这不就是无缘社会吗……”
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脱离了关联,和周边人失去了联系,没有家人,没有朋友,蜷缩在狭小的公寓内,孤独的终老。和社会唯一的关联就是基本生活的生存物质需要,除此之外,便什么都没有了。
无缘社会下,越来越多的人“无缘死”去,在日本,据统计,每年就已经有高达32,000例“无缘死”(2010年数据)。
我们把尸体无人认领的孤独终老称为“无缘死”。
这些原本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的人,和我们几乎是一样的,却一点一点地与社会失去关联,开始独自生活,最终孤独地走完自己最后一段人生旅程。
从日本“无缘死”的社会状态里,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尤其是当下的90、00后,甚至是未来的10后,如何选择和对待婚姻和家庭,也许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吧!
1、很久无人发现的“孤独死”
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快于中国,加上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怕麻烦别人的思想,很多人到死,才被知道,更多是断了和亲人联系后,骨灰都无人愿意认领,只能葬在公墓里。
- 失去姓名回不了家的亡者
书里介绍了一个叫大森忠利的男人,临死前就一直希望死的时候能安葬在自己的家乡,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辛苦操劳工作一辈子的他,死了成了无人认领的尸首吧!
“有气味,难闻极了!他们说他死了起码有一个星期了。”
“现在落得个没人烧香供养的孤魂野鬼的下场,实在是可怜啊!”
对于很多人而言,死亡两个字好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所知晓的死亡的形式。
大森忠利直到73岁死之前都在工作,原因是每年都要寄贡品费到家乡的寺庙供养双亲(日本寺庙里代不便回家的人祭祀逝去的死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他自己也希望死后葬在那里。然而没有亲属知道他的苦心,寺庙住持换了代,了解的人也没有。
大森忠利曾经结过婚,生过孩子,却也离婚了,他被葬在了东京的无名死者墓地,至死都没回家。
回到本文的开头,倘若双亲逝世,自己也老到一定程度,不结婚或者没有家庭可倚靠,孤独死也是必然吧!
在日本,像大森忠利这样在城市工作的人,一旦离开家乡,和老家朋友联系减少,到了双亲过世,变得无家可回,也发生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身上。
“刚出生时那么多人疼爱,最后送终时之剩下这个人自己。”
日本流行起“直送火葬”,因为越来越淡薄的亲缘关系和怕麻烦的心态,越来越多年老的人选择直接火化,不办葬礼,这当中有多少无奈,我们也无法细说。
- 从橡果的家掉出来的人
有个自称叫木下敬二的人,不同于其他的在途死亡者,他拥有了人生某种意义上的“第二个家”,却仍然被登记在了《政府公告》的“在途死亡者”的启事上了。发现他死亡的时候,却也是几天后。
原因在于他隐姓埋名,逃离了自己原来真正的家,木下敬二是他自己起的假名:希望自己第二次的人生被人尊敬。
原本想要孤身一人生活的他,因为闯入他生活里的两个可爱的女孩而重新拥有了“家庭”。木下在女儿出车祸去世后,一蹶不振,两个女孩给他生命带来快乐和希望,木下在加入两个女孩父母经营的幼儿园后,与这一家人共同相处了三十年,对于两个女孩而言,木下就相当于另外一个父亲。
“他是非常要紧的,可以说跟我们是一家人。”
“告诉他们木下君不是无主的孤魂野鬼。”
橡果脱离了果荚便回不了家
这本书里大多的事情都是晦暗、冰冷和难过的,唯独这个木下敬二让我生出一种感动,来自非血亲家庭而亲密的依恋,对于这个想要做自己的木下敬二而言,幼儿园他所画的橡果,象征着他所说橡果从果荚掉出来的自己,却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对于任何人而言,建立个人和社会的“关联”是何等重要。人毕竟还是群居动物,即使如此享受孤独,却还是希望有所依靠有所温暖。
2、单身主义下的“无缘社会”
曾有人很自信说,婚姻和爱情会有背叛,而工作不会有背叛和丢弃。显然,这句话是错误的,书里的种种事例深深地反映着这个道理。
钱再多,失去了维护家庭安定和谐的意义,拼命的996,丢失自己和家人是迟早的事,多少人工作熬夜猝死,因工作压力生病住院比比皆是。
倘若人不会老去,一直工作下去,想必这是为资本家所喜闻乐见的,可是人会生病、会疲劳、会老去,那些操劳一辈子的人也许换来金钱上的保障,却也抵挡不住失去工作退休后的价值丢失的孤独感。
一旦失去与公司的关联,他们便会暴露出与世隔绝的孤独面目。
据日本调查数据显示,至2030年,“单身家庭”将占普通家庭总数的40%,老年人的单身化尤为突出,不婚、离婚、少子高龄化的蔓延,都形成了这样的状况。老龄化不单单严重,伴随着的更是老龄化背后的群体孤独。
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日本户籍数量预测》(数据来源于书中)
孤独是人类共性,可这种孤独并不相通,也无法相通。
- 退休后有钱也抵挡不住的孤独感
书里提到的很多未婚或者离婚的独居退休后的老年人,不时地接到各种请求他们捐赠、投资、聚会等想方设法欺骗他们养老金的电话。更有甚者,上门兜售物品高价卖出。
老年人不懂自己被骗吗,应该是知道的吧!只不过渴望这种聊天去驱散孤独感吧!
有家庭的老人,儿孙满堂
就像中国很多留守在家的父母,儿女在外工作常年不归家,他们太孤独了吧,有人愿意关心他们和他们聊天,老人们就会错误觉得"这人说的话,还是可以相信的。"
于是太多老人傻傻地掏钱去买保健品,骗子被揭发的时候,他们反而愤怒和生气,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再一次丢失了自己的“儿子、女儿”。
究竟是有多孤独,才愿意被心甘情愿骗呢?
- 疾病是摧毁意志力有力的武器
年轻人总有一种错觉,在自己精力旺盛、身体康健的情况下去构想自己潇洒的老年独居生活。然而残酷的事实是,生病的时候的脆弱感像魔咒一般在催促着老人们即将到来的“孤独死”。
“深夜醒来的时候,得了感冒卧病再床的时候,心里就会忽然涌上来一种孤独感,一种对犯罪和死亡的不安。”
更为明显的特征是……大部分人会诉说对于健康的担忧,诸如怕生病,怕自己不能自理等等。
在书中,始终挥散不去的是他们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感,不管是因经济贫苦而孤独生活的,还是即便拥有丰厚的养老金和自己的房子的老年人,无不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能够自理。
住院期间,没有亲属来看她,唯一关心她病况的,是非营利组织的职员。
这是书里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若山女士,凭借一己之力买了三房两厅的公寓,因为年轻时照顾生病的母亲,终身未婚。
而当她患癌后,无人来关心她,除了她自己所付钱的组织机构,会定期象征性的看望,没有人真正的去关心她、倾听她。
再有钱,也买不到陪伴和关心吧,这种孤独是无法言说的。
年老的孤独感无法言说
3、从“无缘社会”走向“结缘社会”
对于孤立无援的老人们,日本是怎么改善“无缘社会”,努力构建“结缘社会”的?这点我觉得对于未来的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中国而言,也是有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
- 设置地区援助中心
对于那些因子女在外工作或者照顾家庭或者老人不愿去子女城市同住的情况,老人只能一人独居时。日本各地政府成立了地区援助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老人孤立无援的状态。
当地政府依法成立中心,配备专职护理援助人员、社会福利人员,牵头与医院、护理人员等机构合作,同时为老人设计了“监护钥匙扣”,只要老人在外昏迷不醒或者老年痴呆四处乱晃中心就会自动收到通知。
- 建立关联的场所
“人,绝不是仅靠自己生存着的。”
在本书的最后,曾在无缘社会徘徊过的河上勉,重新找到了关联,他正满头大汗地用豆腐渣给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做饼干吃,之所以想起来用豆腐渣做饼干,他是这样回答的。
“豆腐渣本身是上不了台面的,我觉得这一点好像真的跟我们这些人有点像,很像我们这些被社会淘汰下来的失去了关联的人。”
豆腐渣,要是你也被人扔掉了的话,我会让你再活过来的!”
这群曾被社会抛弃的人在群体里再一次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自杀干预活动的非营利组织,这个组织阻止了很多失去社会关联想要自杀的群体。除了救出“自杀者”,他们还帮助他们创立新的关联,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新生。
总结:
对于当下年轻的、正处于青壮年时期的我们,应该有何启示呢?
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想要独立自由,是大多数人最向往的生活,过着自己想要的日子,不必承担家庭的重担、过多的责任义务,“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很多人的座右铭。
这样快活的日子,如果不结婚,大抵上在父母身体康健的时候潇洒快活个十来年吧!
等这段日子过去,父母身体衰老,生病孱弱,需要自己独自投入时间精力去照顾的时候,恐怕总会后悔不迭年轻时候的冲动和潇洒吧,所有的快活挥洒消耗后,总会在其他地方付出代价。
回到文章的开头,如果不结婚,父母生病老去,甚至离开,你还会继续坚持不结婚或者轻易地逃避婚姻及家庭中自己应尽的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