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丧失大志的下流社会/孤独的无缘社会
日本年轻人是成了时代的陪葬品还是自甘堕落?
再说回日本,森冈孝二教授为《过劳时代》写完中文版序的落款是2018年7月,然而在不久之后他便因严重过劳而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在森冈看来,日本社会是苦“过劳”已久,甚至过劳情况更甚了,可是在其他学者看来似乎情况恰恰相反。
日本的大前研一出版了一本名为《低欲望社会》的书,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日本年轻人无欲无求,缺乏斗志的状况,书中指出:
现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由于自开始有所追去的时代,就经历了“失去的20年”那通缩不景气的黑暗时代,因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不只是房贷,连结婚生子等所有风险和责任,都不想承担。
在公司上班也是如此,工资基本不涨,自己想干的事又不能干,而只有责任变重的职务,令人失去干劲,这样的年轻人在增加。
其实就作者看来,在他那个年代的理想抱负在目前日本大部分年轻人身上已经丧失殆尽。再加之今后人口减少和高龄化驱趋势越发加剧,经济规模缩小不可避免。由于能潜地感觉到这种危机,所以都不想背负风险。而与此同时日本社会遵守着严格的户籍制度,更是没有大力引进移民势必会造成国家消费水平持续低迷,经济下行。
而日本年轻人的现状在三浦展的著作《下流社会》中被描述得更加堪忧:
[日本]现在30岁上下的一代人由于年少时代物质生活过于丰富了,踏上社会之后,唯一感觉得到的只有可自由支配的金钱和时间在不断减少。今后他们还将结婚、生育,对将来的消费生活仍能保持不变甚至不断提高根本没有信心。
可以说从在过去的三十年,日本社会逐渐发展成为了以团块时代为中心的社会,重视个性与自我主张的思想也随之渐渐蔓延。
可是自我主张泛滥整个社会却造成了一个逆反现象:年轻一代越是“下流”阶层其追求个性的志向越强烈,而越是“上流”阶层其追求个性的愿望反而显得薄弱。
注:据原作者解释,下流阶层并非指下层阶级或者贫困群体,而是指中产靠下流的阶层。
从出身阶层较低的学生身上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特有的倾向,即有着强烈的「现在志向」,也就是觉得「与其考虑将来的事,不如快快乐乐过好现在的生活」的人。
而这样看似无欲无求的人在三浦展的调研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满意度却很低下,而与此同时,这些人又大多是未婚、无小孩、非正规就业者。
而这些主张自我,沟通能力相对弱的人反过来说也容易沦为下流。
三浦展在随后的篇章中又指出,个人电脑、手机、掌上游戏机、瓶装饮料、薯片可以说是团块次代下流阶层男性的五大神器,而下流阶层的女性则大部分喜欢唱唱跳跳或是绘画。
由此三浦展引用了苅谷刚彦的说法:
阶层越往“下”,越是在亚文化的兴趣方面有“自我主张”。
早些年,穷充,这个流行语在日本年轻人中广泛流行,而如今这个词渐渐开始向中国蔓延。
穷充其实就是平穷和充实两个词的结合,看上去这种符合社会理想的贫且乐的生活方式在春秋战国没有开花结果,反而到了现代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日本一名33岁的隐居者大原扁理可以说是穷充年轻人中的典型代表,其作品《做二休五》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十分闲适的周休五天工作两天的生活方式。
大原扁理极简的生活方式/网络
大原君如今隐居在台湾,不过在书中,他自称为曾是“大隐隐于市”的东京隐居人士。
其实从其书中我们对这种生活模式也能窥见一斑——他住在东京都内偏僻安静的地带、平常按自己的想法怡然自得的生活、没有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只保持与几个好友联系……对于大原君来说,他并非完全舍弃,而是与社会保持最低限度的关系。
大多数人无法用如此低的收入支撑起令自己满意的生活,但大原君认为“幸福是依每个人的标准而有所不同,但能拥有自己的小小城堡真的很好”,他不会为钱发愁,没有欲望也没有压力,这样的境界普通人难以达到。
在自问自答中,他坦白了自己对于男性的喜欢,并坦言说如果自己的欲望被荤腥食物所引发了,他觉得只要在电车站站到帅哥身后就能满足。
其实大原扁理也并非生来是一个隐士,他曾在东京做过的非合同工,面对着那些悠闲工作的正式员工,他内心也常常爆发出一种想要催促对方赶紧工作努力的欲望,以至于他最后想要逃离这种高房租高压力的社会核心,转而通过降低消费来实现生活上的满足。
但是他依旧还是要工作,而他的工作内容是接受政府雇佣看护病患老人。
但是他坦言有些病患对自己的工作也是百般挑剔,甚至故意在洗澡时排泄。这份工作说起来也没有丝毫轻松快乐可言。
东京街头/网络
而从《下流社会》和《低欲望时代》的统计中,在日本有超过100万名像大原君一样的“蛰居族”,超过100万的劳动力选择在家蛰居不去工作,俨然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蛰居族”类似,“御宅族”、“尼特族”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避世倾向。
注:所谓御宅族,广义上讲是指热衷于亚文化,并对该文化有极度深入的了解的人;狭义上是指沉溺、热衷或博精于动画、漫画以及电子游戏的人;尼特族即NEET族,NEET的全称是(Not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
日本第一宅男27年未出门/网络
一边是得过且过的“穷充”派年轻人,一边是国家日益严重的少子化、老龄化。
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无缘社会”的帽子又悄然而至。新生代社会学家古市宪寿曾称日本的年轻人是“生活在绝望国度的幸福的年轻人”,但现如今大多看似闲适安逸的年轻人也难以继续保持如此乐观的心态了,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社会福祉压力不仅促使中老年对未来的不安,这份焦虑感也早已蔓延到年轻群体,尤其是处于“下流阶层”难以结婚、生子的独身群体。大量“无缘死”的报道正将年轻人对未来老年的担忧推向极致。
2010年NHK针对“无缘死”问题展开调查,在采访的“无缘”人群中,有退休后的独居老人;有刚失业风餐露宿却不愿申请救助的人;有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一辈子的人;有终生未婚的女性;有只在网上交友的年轻人……他们走着和我们可能相似的人生道路。
在公寓的榻榻米上,呈两腿盘握的姿势,大森忠利长辞人间,他一生勤勤恳恳,二十年工作“不迟到”“不缺勤”,双亲亡故后他切断了与家乡的纽带,只身前往无人相识的东京打拼。可就在平淡无奇的一天,也许他正看着电视节目,突然迎来了人生终点。从此,屋子里彻夜亮着灯,电视机一遍又一遍播着节目,婉转的鸟鸣声,车的隆隆声,巷道上的低语声……大森君永远也听不到了。直到七天后,前来收租的房东才发现已经腐烂的尸体。有过丰富人生痕迹的他,最终却在《政府报告》中化为寥寥片语,成为了“无缘死者”。
「一个过着极正常生活的人,失去了一个又一个与社会的连结,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孑然度日,悄然逝去的声音」——《政府报告》讣告
和大森君相似,常川君被发现猝死在家中。他出生于富裕家庭,却不幸家道中落,之后四处打拼,虽结了婚,但最终婚姻失败,过起了独居生活。追寻常川君人生足迹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了“无缘死”的另一面悲剧——亲属拒绝认领遗体。专门代替“无缘死者”家属整理遗物的特殊清扫公司表示:这样的拒领亲属已经见怪不怪了。死者生前就不常与亲属走动,或许这血缘的纽带早已被岁月冲淡。最后,常川君的哥哥签署“捐赠遗体”,虽然其中掺杂许多无奈的原因,但此般举动只让人觉得由衷的淡漠,明明流着一样的血,却如陌生人般毫无感情。
因为工作不稳定,馆山君终生未婚,他在独居的公寓房间过世了一个多月才被人发现。在生活里他并非不愿与人交往,偶尔也会和邻居打招呼、送东西,在遥远的家乡,姐姐也总是挂念着他,虽然两人天各一方又加上身体限制,生活中并没有实际的走动。
姐姐像往常一样仍打电话过去通知寄去蔬菜水果等消息,白色电话机里不断响着姐姐平静的声音,她完全没有意识到,馆山君永远辞世了。
“哔——我是姐姐,早上好……待会儿我再给你打电话。咔嚓——哦——噗——噗——”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年老后住在廉租房,吃着零食躺在垃圾堆里,消耗一天又一天的生命,她的人生轨迹,一直都存有将其拉回正轨的可能性,却最终孤独死去。大森君像卷入东京洪流的一粒沙,在不知名的海岸永远沉寂。常川君不被人怀念的逝去,成为了天空的孤星。
大森君、常川君、馆山君还有未提到大多的“无缘人群”,每个人都有过美好的生活,可能是因为一个决定,因为身边环境的剧变,走上了“无缘死”的结局。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剧照/网络
由网络连接起来的“无形的阶层之墙”助推了穷充和低欲望在年轻人中盛行,无缘的壁垒在愈来愈少的交流中逐渐构筑,蛰居在自己城堡中的年轻人的沟通能力渐次低下,力争上游的本领和能力在时间中丧失,一群群没有欲望,没有收入的年轻人在岁月中获得的只剩孤独的灵魂和衰老的身体,毫无留恋的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无人挂念的孤独逝去,没有人期待自己的晚年像这般凄凉,“无缘死”的问题之大,足以引起不少年轻人的焦虑与担忧。
NHK关于无缘死的纪录片/网络
NHK收到的14000个声音里,有二十多岁的男性,有十六岁的少女,在这样完全不会担忧死亡的年纪,“无缘死”的恐惧却已经蔓延到了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身上。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中所下的结论:“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也切实的印证到了现实社会中。
非正规劳动、单身化、一辈子不想结婚的人群增加,在社会变革中,却看到本应当充当社会主力军的人们,恐惧孤独,痛苦挣扎的身影——NHK《无缘社会》
日本总务省发布的2015年人口普查显示出地方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一个人独居的家庭首次超过整体的3分之1,家庭面貌也在明显发生变化。同时单身问题也十分严重,2040年65岁以上的未婚率中男性为14.9%,女性为9.9%,均大幅上升至2015年的2倍以上。
最后针对上述的种种问题,恨铁不成钢的社会学家也好、黔驴技穷的政府也好,没有青年人的觉醒都难以做出真正实质性的改变。
如果说日本的穷充族出现,是因为阶级分化日益严重,年轻人的上升渠道和空间都在缩小,那么国内穷充年轻人的出现则与少子化、独生子女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独生子女漫画/网络
80、90后这代人,没有兄弟姐妹的限制,独生子女能充分享有父母的疼爱,在家可以为所欲为,上一代人的辛苦奋斗换来了这个时代物质上的极大丰富,而年轻的80、90正是因为在竞争压力小,所有人看似平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却又发现在实际上的社会竞争远比他们想象得要激烈。
与其投入竞争去重新获取上一辈已经能够给予给他们的房子和车,不如他们从根本上缺乏了提升自己的动力。
香港居民楼内/网络
但是这些国内大多数年轻人一旦从自己的舒适圈跳出,从自己家跨越到城市CBD,便立马会感受到强烈的挤压感,职场由此也就成了扭曲和挤压的代名词,而银幕上的名利场褪下珠光宝气的外衣后呈现给年轻人的是虚伪、狡诈和残酷的现实,欲望的贪婪、资本的冷血,“资本杠杆”,“韭菜收割”,犹如战场的商场一下子吓退了诸多刚刚踏入社会、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虚拟网络提供给他们的那种宽敞的自由度是现实所给予不了的,由此宅在家里就成了一种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
键盘侠漫画/网络
然而这种宅在家中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年轻人隔绝时代,只不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了这个他们隔着网线看到的时代,这些沉溺于网络的年轻人在虚拟世界里膨胀成一个个饱含自我意识的个体,但又坚定不移地效忠于不同团体内部的领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KOL, 意见领袖)。
不管是追逐明星的团体,还是讨伐国贼的贴吧论坛,同样是这一代年轻人像极了十几年前决战沙城的热血传奇的用户,穿着背心坐在电脑面前,在各自的帮派里挥舞着倚天屠龙呼风唤雨,而他们所贡献的流量则远远不断地被转化成了现金流,成为了媒体公司走向IPO的垫脚石。
一旦关闭电脑,被收割完流量的年轻人,又成了这个时代最为普通的注脚,走向在他们看来更为虚无的社会。
这一部分人正是三浦展笔下“下流社会”的典型代表。
就这样而过劳社会的健康困境和下流社会的经济疲软双向压迫着整个日本社会,使得日本的年轻人不无对未来感到迷茫而绝望,而在他们的邻国,成为野兽向上走,成为隐士向下走似乎也成了年轻人面临的人生抉择。
可以说如今的年轻人走入社会就像是上一辆拥挤的地铁。
人们在地铁里无序地站着或坐着,总有人野兽般地想为自己争取更多空间,有更多人则是从一开始就不想挤入本身已经十分拥挤的电车,或是站在站台上等待这下一班地铁的到来,或是扭头远离这注定拥挤的地铁,成为一个时代的隐士,可以说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现实一种。
04、结语
重拾年轻人的担当与勇气
虽然当今世界和各国社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这不过是每个时代对当代年轻人的考验。
中国著名天使投资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创业纪录片《燃点》最后说中国年轻人上升的天花板还没有封死,与其去埋怨社会环境,不如开拓自己的事业。
可以说中国当下的年轻人确实在面临着各种陷阱,也面对着劣币逐良币的良心考验和马太效益的市场考验。
从“读书为高”的社会潮流到“市场为尊”的社会转向中,个体对于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担当尤其不能被忽视。
宋时理学家张载曾用四句话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就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年轻人尚有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
其实每个时代都需要有担当的年轻人,正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或许去勇敢地面对世界,去果断地面对野兽,也正是年轻人关怀世界的出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