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太爷
《剩女》是一部由以色列导演所拍摄的纪录片,它所聚焦的是一项相当敏感但又切实存在的社会议题,即单身女性在婚姻问题上面对的窘境。
如果选择结婚,她们的个人事业以及人生规划不得不在短期内进行调整,甚至被搁置;如果拒绝结婚,她们将承受来自家庭、朋友、甚至社会的压力。在这进退两难中,“剩女”如何平衡自己的需求以及他人的期望?到底是接受包办式的相亲还是自主式的相遇?这些都是现实而棘手的问题。
在镜头下,导演记录三个典型的故事,一个是具有城市户口且工作稳定的北京女孩,但由于母亲的强势,她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决定权。另一个是一位正在北漂的女律师,从山东农村考到北京,在老家有四个姐妹,且只有自己未婚,因此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催婚压力。而最后一个则是一名大学女教师,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醒的认知和规划,包括自己的婚姻。她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家庭背景,在婚姻的问题上,她们也基于不同的期望与目的进行了不同的选择,但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她们所做出的选择,而是她们做出选择的过程,这里面有委屈,也有幸福,有不甘,也有释然,这是她们的故事,但在其中也藏有众人的影子。
被捆绑的剩女,应该如何安顿自己的未来?
婚姻的背后不是一纸证书,也不是两个人单纯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在经过一番考量与取舍之后所做出抉择,而抉择的成果便是一个新家庭的诞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旧社会的婚姻处理方式尽管被现代社会所抛弃,但父母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仍保有着不同程度的话语权,特别是当子女超过适婚年龄时,这种话语权将以催婚甚至是逼婚的形式得以加强。而对于单身女性来说,由于生育问题的存在,她们的适婚年龄更小,所承受的生理以及心理压力也更大。可以说,年龄、家庭、生育等这些因素在婚姻的问题上时刻捆绑着“剩女”的选择。
在记录片中,当北漂的女律师回到山东的老家时,家人最关心的便是她的婚姻问题,但对于如何选择一个婚姻以及结婚对她有何影响这些具体的问题上却很少有人想到甚至提及,这便是一个传统家庭对于某个家庭成员婚姻问题的重视与轻视,而在这两种态度所引发的矛盾又客观地捆绑着当事人的选择。
面对将抚育自己长大以及供给自己教育的父母,注定有人会陷入两难,她们当然可以通过相亲凑活着嫁给某个体面人以完成父母长辈的夙愿和期待,以平息邻里亲戚的非议,但她们的个人愿景怎么办?她们未来的丈夫以及家庭能够给出足够的空间来让她们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吗?她们能够以高龄产妇的身份完成养育下一代的使命吗?当这些问题赤裸裸地摆在“剩女”面前时,退却是一种对自我意志的保护,她们甚至会因此而怀疑婚姻的意义和价值。女律师看到了姐姐在结婚之后所面对生活,但她不愿像姐姐那样将生活轴心始终围绕着孩子,你当然可以将这称为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家庭做出的牺牲,但这种牺牲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舍弃?而这种舍弃有多少是出于自愿,又有多少是迫于压力?如果是后者,那么在某种层面上,这便不是牺牲,而是一种家庭对女性的压榨和剥削,因为她们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未来。
世俗的幸福与独立的自我
尽管对于剩女来说,她们面临着多个方面的压力,但婚姻在能否给她们的生活带来幸福感这个问题上的确存在着正向且积极的答案,而要想获得这个答案需要偶然的运气,也需要必然的态度,而在这偶然与必然之中,确实存在着世俗的幸福。
在纪录片中,大学的女教授是主角之一,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她对于婚姻的本质有着自己的一套认知,在她看来,中国的婚姻其实是两个家庭的联姻。这种观点相当露骨,但在如何成就一段婚姻这个问题上的确省去了一些繁琐的评判标准和流程,而这也是一种与抗拒婚姻截然相反的态度,这一类人并没有对婚姻抱有诸多罗曼蒂克的幻想,而是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来完成一项依附于社会秩序的使命——结婚然后生子。当然,婚姻成立的前提是一个双方在条件对等或接受落差的情况下达成的共识,在这里面谈论的不是某些方面的牺牲,而是某种利益的交换,而最后的结果是一段双方都没有争议的婚姻,以及一个双方都受益的家庭。
这便是一种世俗的幸福,他们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不会过于狂热,甚至可以说极为平淡,但一般不会有激化的矛盾以及动荡的家庭关系,但他们拥有的这些足够拼接成一幅合格的幸福图景,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一种精打细算的氛围以及理性的思维模式之下,婚姻对于双方个人影响会降至最低,在处理家庭内部关系以及生育下一代这些问题上,女性尽管会有所牺牲,但能够调整的空间也很大。在镜头下,女教授妥善处理了自己的婚姻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结婚以及生子的人生工序,以最快的速度回归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轨道,也就是说,她在自己的婚姻中守护了独立的自我。
这一段故事最重要的启示便是能够将婚姻这一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化,抽出其中的骨干,抓住结婚双方的利害关系,在结成婚姻之前,当事人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及争取自我发展的空间。独立是实现自我的前提,而这与世俗的婚姻以及婚姻所带来的幸福并没有本质的冲突,但也并非没有冲突。
到最后,他们的婚姻与爱情无关
无论是对即将到来的婚姻所产生的恐惧,还是对已经完成的婚姻所感到的幸福,这些都忽略婚姻需要提及但又没有提及的元素,那便是爱情。婚姻需要爱情吗?对于热恋中的年轻人来说,唯爱不取或者不嫁是理所当然的爱情信条,但爱情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婚姻的临门一脚,因为它存在着太多的变数,它狂热,但不务实,它可以带来短暂的兴奋,但不能带来长久的幸福。而对于剩男剩女来说,爱情是属于“小孩子”的把戏,它不是婚姻的正餐。
徐敏是一名播音主持,名牌大学毕业,在北京生活,有着体制内的工作,父母为她购置一套自住房。这并不仅仅是这部纪录片主角之一的情况概述,还是一份简易的相亲介绍,它会出现在某个相亲网站上,或者某个公园的相亲角,它甚至不需要本人出面或者到场。在繁杂的信息交换中,有众多的婚姻正在酝酿,基于身高、学历、职业、年薪等等可被统计和量化的数据,大家十分默契地弱化了感情在婚姻的建立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因为婚姻在这时并不一定要是爱情孵化的结晶,它可能是一种对父母期待的满足,也可能是对社会压力的回应,还可能是对个人生活的安顿。这便是徐敏所面对的难题,对于她的婚姻来说,父母的期望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所以她需要的是一个门当户对且让父母满意的丈夫,前者她并不反对,但后者即便她想反对,也没有勇气进行抗争。
对于单身的女性来说,当自己的看法与父母向左时,如何处理其中的隔阂便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而在这样的抗争与博弈之中,有谁能抽出时间和空间来培育与婚姻相联系的爱情呢?
这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
在镜头下,《剩女》记录了中国单身女性在面对婚姻的压力时的慌乱与不堪,她们与单身男性一样,无意成为一种被挑选和审视商品,但迫于诸多方面的压力,她们不得不参与其中。
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审时度势,有人一边“撤退”一边“战斗”,但无论何种选择,她们都需要一种留有呼吸余地的婚姻来突破传统的藩篱,以突破婚姻对女性群体的围困。
至于婚姻需要爱情吗?我相信当婚姻拥有足够的空间时,这一问题将不会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