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嫁娶
01
古代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是,子女的婚姻,要听从父母的命令,媒人的建议。自古以来,我们就看过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等,哪怕国外文学作品中,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爱情故事,之所以被世代人传唱,是因为那时候的婚姻,特别是东方婚姻是偏向于利益性的。
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利益联合,是门当户对的物质匹配。因为婚姻成为一种交易,所以青年男女倘若可以为爱情奋不顾身,这种故事就能成为佳话。因为那个年代的几乎每一对夫妻,都不是情投意合,每一个心中都有一个意中人,但是却被包办婚姻拒之门外。
1950年5月1日,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实施了。它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自那以后,虽然包办婚姻的现象逐年递减,但是却仍旧存在。发展至今70年,回头品味,当下的离婚率逐年攀升,而以往的婚姻即使在父母的干预之下,也能白头到老,难道是自由婚姻不够好?
02
其实,婚姻的本质,不仅是搭伙过日子,还承载着其他的职能。比如,给彼此精神享受,给彼此男欢女爱,承担责任,分享喜悦,达成理想等。古人说,温饱思淫欲,显而易见,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情况下,往往第一时间会考虑男女之事。孔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当我们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之时,人们对于内心的精神满足就会越来越严格。以往,离婚成本高,夫妻之间大都本着“凑合过”的原则,将就。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想再将就了。
当然“不将就”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离婚成本的下降、网络平台的良莠不齐、物质水平的提高而精神世界的贫枯,都是离婚了增长的原因。就大部分年轻人而言,并不是为了爱情而结婚,与以往的包办婚姻不同,但是也没有什么两样。
有些年轻人,因为年纪大了结婚,为了生孩子结婚,为了减少父母亲戚舆论压力而结婚,等等。那么婚姻到底是什么呢?
图片资料 来自新华观点
03、首先,它是一种人际关系。
毫不客气的说,好的夫妻关系,必定以好的朋友关系为基础。所以,我从不相信,蓝颜红颜之说,因为男女之间,首先要谈得来,其次要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倘若三观相近,对待世界的态度也极其相似的话,就很容易摩擦出爱情火花。
如果,夫妻之间经常是鸡同鸭讲,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原本就是假性的亲密关系,就很容易出现裂痕(关于假性亲密关系,可以翻看之前有关亲密关系的文章,有详细注解)。彼此会后悔,为何结婚,为何找了这样的人,以往对婚姻的不满和对对方的敌意就会全部展现出来。好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以好好说话为前提。但是,有些夫妻之间就是不能坐下来好好说话,因为彼此三观不同,就像漏斗永远注不满水。
大家只想扭转对方的观念,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融合,不退让,只能是不断激化矛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以一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对子女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逼婚呢?其实,这些人逼迫的未必只是婚姻,他们惯于把一切“不同”逼迫成“相同”。如果谁被标注为特立独行,他们就觉得自己有道德义务帮助他将生活扳回正轨。所以,这就是大部分传统父母的思想意识。
图片资料 来自新华观点
其次,婚姻是社会经济和资本的产物,它并不是纯粹的高尚纯洁。
客观而言,古罗马时期,婚姻制度之所以出现,是两个原因:1,为了有序的繁衍后代,保证人类的文明延续;2,以家庭为单位,方便统治者的管理。这是婚姻出现的本质,但是随着宗教对爱情的渲染,以及爱情故事的不断涌现,人们才开始注重自身在婚姻里的感受。
恰似我们古代的时候包办婚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意识的提高,青年男女逐渐开始窥视自己的内心以及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婚姻。但是,那个时代,父母是不允许年轻人为爱情而结婚的。因为那会影响一个家族的利益发展等。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段话:成年人的稳定长期关系,是结成利益共同体,互相满足需求,掺杂着纷繁的利益和复杂的感情。有精神共鸣感、可信赖、安全感、归属感、陪伴、接纳、抚慰、互助、肌肤相亲、肉体欢愉、内心满足感。当然还有共同抚育下一代的利益捆绑。如果单单只靠物质,婚姻也不会长久,所以,婚姻本就是复杂体,要理性婚姻本身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图片资料 来自新华观点
最后,婚姻是对人性本性的压抑
为何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以及喜新厌旧的。但是婚姻制度一夫一妻的出现,就是在控制人性的这一缺点。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我们是通过不断的认知和学习,才能逐渐变得善良,控制本性里的“恶”。其实,我认为,人之初,善与恶是掺杂着的,我们在成长中,不断认知和提升,才能成为真正的“善”。
社会制定了制度,是为了帮助我们去完成善的成长。人类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混合体,所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实际上都有生物性的一面。见异思迁,看到更好的异性会被吸引,这是生物本能。比如说,男性非常专一,二十岁的时候喜欢二十岁的小姑娘,四十岁的时候还是喜欢二十岁的小姑娘,六十岁的时候喜欢的仍然是二十岁的小姑娘。所以,在动物界,并没有固定的性伴侣。 女性其实从生物本能的角度说,当然也是一样的,在这方面和男性并没有本质区别。
换而言之,如果单靠爱情来结婚,爱情也会变质。所以婚姻才承载了很多职能,以此来束缚人性里的“恶”。而且,你会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离婚率越高,而结婚率越低,因为,经济收入的增高,相对而言则降低了离婚的成本。以往,夫妻二人搭伙过日子,而现在一个人就能过得很好。就像我之前跟一位35岁的大龄剩女读者聊天,她说:她虽然单身,但是却并不孤独。
图片资料 来自新华观点
04
以往,我们要解决包办婚姻的问题,妇女没有人权的问题,几千年来,封建婚姻制度以夫权为中心,要求妇女恪守“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把妇女压迫在社会最底层,并剥夺男女婚姻自由。婚姻不自由是旧中国封建桎梏的一个重要表现,酿成了无数人间惨剧。婚姻法的公布实施使无数受压迫的妇女获得了自由和新生。
而今,我们却要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如何降低离婚率,如何提升结婚率。婚姻的本质需要我们一再强调和理解:两个成年人决定共同生活并分享生活。这意味着,懂得尊重对方,不要试图把对方改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有些年轻夫妻,在结婚前就打好了算盘:虽然对方现在又懒又馋,但是结婚后一定会有改变。
然而,这才是很多年轻人在谈婚论嫁时最大的误区;结婚时,就要做好思想准备,他婚姻是什么样的,婚后也是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变化。他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已经通过几十年的成长而基本固化。倘若从根上改变,的确是难上加难。
婚姻法颁布70年,我国婚姻的发展也是经历过各种弊病,比如无法根除的顽疾“媒妁之言”,愈演愈烈的“天价彩礼”,亘古不变的“婆媳矛盾”,都是我们传统婚姻里需要面对且要破除的问题,新时代的婚姻,我们又要面临“丁克”“闪婚闪离”等新生问题。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也要知道,与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结婚,即能成为生活上的朋友,也能组成精神上的伴侣。
婚姻虽然就像钱钟书所说——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即使如张爱玲所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七年之痒总会有,痒的话就挠一挠,别把婚姻看得太坏,也别把婚姻看得太好。它本来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一件重要的小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