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九年1月15日,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西汉王朝走向了终点。长安的未央宫前彩旗招展,一个54岁的中年男人正缓缓地走上台阶,这一刻,他沐浴着荣光,同时也感到上天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到了他的肩上。
未央宫气势宏伟,巍然屹立,作为这座宫殿的下一位主人,尽管他早已掌控了这里的一切,却仍旧需要一场盛大的仪式来证明其入主的合法性。而由他所创立的这个王朝,国号为“新”。其名字明白无误的告诉天下人,皇帝将带领大家摆脱过去的沉疴,迈向全新的纪元。
这个男人就是王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奸臣,古往今来的历史学家,一提起乱臣贼子,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王莽的新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亡国了,这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十五年,但无论从哪方面看,王莽既不是暴君,也不是昏君,倘若他没有篡汉自立,一定会以忠臣贤良的形象名垂千古。
那么,是什么让王莽走到了后来这一步?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蜕变?

1/6 王莽的几张面孔
历史对王莽的评价,经历了一个180°的转弯。
在正史中,王莽基本上以奸佞的嘴脸出现,因为他篡夺了汉朝的皇位,还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其实,篡位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新鲜,只是王莽首开先河,给后世立了个坏榜样,所以,道学家们干脆把这笔账全部记在了王莽头上,谁叫你带的头呢?

比起篡位,更让人痛恨的是他的虚伪,要知道,王莽在汉朝曾是出了名的道德楷模,严于律己,勤政爱民,口口声声把《论语》、《周礼》里的话挂在嘴边,深受士大夫的爱戴。
以儒家的标准来看,王莽作为意识形态的旗手,理应与篡位这等大逆不道的行为划清界限。可现在倒好,汉室明明待你不薄,你作为群臣的表率,却把皇帝赶下台自己取而代之,还想对人家赶尽杀绝。说好的要服侍一辈子呢?说好的要做社稷之臣呢?从头到尾都是假的,你是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到了近代,由于儒家伦理被冠以“封建落后”的标签,人们突然对王莽产生了一丝同情。很多人觉得,王莽算不上奸臣,至少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人家建立新朝,不是出于个人野心,而是为了改造社会。
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学者,纷纷站出来替王莽平反,胡适认为,王莽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还是中国的第一个社会主义者。
看看王莽上台后都做了些什么?首先,他想让全天下均贫富,每个人最多只能有一百亩田,多出来的就交给穷人。其次,他想要解放奴隶,汉朝有很多穷人因为养不活自己,不得不卖身为奴,可王莽觉得,奴隶是备受欺压的可怜人,必须给他们自由身。第三,王莽建立了国有企业与国家银行,打击奸商和高利贷,让老百姓免受贵族的剥削。

以上哪一件不是好事?说王莽是大奸大恶之人,真有点冤枉了他。
另外,王莽篡汉与历朝历代的篡位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后世的篡位者,往往是仗着手中的兵权,胁迫皇帝退位的。比方说东汉末年的曹丕、三国时期的司马氏,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多位开国君主。一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套路出牌。
可是王莽不同,当他掌权的时候,手里头并没有军队,也未曾经历过血腥的宫廷政变,他的上台,乃朝野上下一致推举的结果,可以说是众望所归。难怪有人戏称,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民选皇帝”。
既然如此,把“乱臣贼子”这顶帽子扣在王莽头上,就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历史,永远没你想象地那么简单。
2/6 曾经的道德楷模
王莽出身名门,他的姑妈王政君,是汉元帝的正宫皇后。所以,像王莽这样的人,在古代也被称作外戚。所谓外戚,就是皇帝母亲或老婆家的亲戚。
在汉朝,外戚的名声总体上并不太好,因为家中出了个女强人,一家子也跟着鸡犬升天,可是大多数人德不配位,一旦得了高官厚禄,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里,治国理政一般般,贪赃枉法却是行家里手。
当然,也有个别例外,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卫青、霍去病,他们为抗击匈奴建立了不朽功勋。不过,由于多数外戚都是靠裙带关系得势,没有在底层或战场锻炼过,执政能力往往经不起考验,太平年代尚能无伤大雅,可到了非常时期却难堪大任。

这个王政君的族人差不多也是这副德行。汉室到了西汉末年已经日薄西山,几个皇帝也都庸碌无能,等他们一死,这群外戚就把持了朝政,他们恃宠而骄,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成为西汉政治的一颗毒瘤。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王政君成了皇太后,她家有五个兄弟,其中就包括王莽的父亲王曼。可惜王曼死得早,王莽从小就没了父亲。当他的几个堂兄弟在外面拼爹炫富的时候,王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读书。
好在王莽这孩子挺有出息,他刻苦勤奋,博闻强记,年纪轻轻就熟读了一大堆儒家经典,满口之乎者也,而且为人谦虚,彬彬有礼,完全没有富二代的架子。不仅如此,这个年轻人还特懂得孝道,当年他的大伯父王凤临终时,正是王莽在一旁悉心照料,让大伯父感动得老泪纵横。
后来,王莽当上了黄门郎,虽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职务,但王莽尽心尽责,赢得了领导的器重,尤其被王政君看在眼里,她知道自己兄弟家的孩子都是纨绔子弟,以后难成大器。唯有这个王莽品学兼优,一枝独秀,王氏家族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了。
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太后的庇荫,王莽在几年后当上了大司马。在西汉末年,这个职位一般被授予外戚,平时参与国家政事的讨论,享有很大的决策权。

王莽的大司马职位是从他的叔叔那儿继承的,上任之后,他再次彰显了自己非凡的魄力,他启奏太后王政君,要求把王家的田产全部分给穷人,除了家族墓地以外,其他的悉数捐赠。
此举给王莽赢得了一片欢呼,百姓们奔走相告,朝廷出了个王圣人!能遇上这么好的官,肯定是祖上积德啊。
王莽不仅爱护百姓,本人的生活也非常简朴,出门坐的是最简陋的马车,他的老婆也是一身布衣,不施粉黛,经常被人家当成是女佣人。
王莽平时严于律己,对家人同样如此,有一次,他的儿子王获因为失手杀了家中的奴婢,居然被父亲下令自杀。要知道,那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即便在今天,也很少有父亲会因为儿子犯法逼人家自杀,可是王莽却做到了,为了心中的那份政治操守,他可以置亲情于不顾。
东汉以后的历史学家,一口咬定王莽的好人形象是装出来的,这显然是出于乱臣贼子的政治包装。一个人很难把道德面具几十年如一日戴在脸上,就为了谋划一场政变,因为那既难以做到,也没这个必要。
3/6 儒家的崇古情节
不过,仅凭借谦谦君子的人设,还不足以让王莽在朝中获得足够的话语权,他能够取得后来的政治影响力,除了有太后王政君这座超级靠山,还有一群重要的人物的支持,这群人就是儒家知识分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被尊为显学,逐渐排斥了其他学说,成为了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汉代儒学孕育了一批饱读诗书的大学者,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两样副产品,一种是盲目崇拜过去,一种是用迷信思想解读政治事件,即所谓的谶纬之学。
西汉末期,社会贫富矛盾加剧,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加上天灾频仍,流民遍野,呈现出一派末世的景象。朝廷由外戚把持,政风日下。地方官员与豪族相互勾结,一起欺压百姓。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纷纷在寻找有效的救国方案。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除了把这一切归咎于道德的沦丧,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解释,而对于凡事凡物进行道德评判,恰恰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专长。面对贫富差异,他们开始从古书里寻找答案,他们欣喜地发现,在遥远的周朝,人们生活在一个理想世界里,那时候人人有饭吃,人人有田耕,而且大家都彬彬有礼,遵纪守法,就算是天堂,也不过如此。
在和平富足的年代,这种思想最多仅供知识分子意淫一下而已,可是当社会逐渐衰败的时候,它就变得格外诱人。
因为一个人的生活越是困苦,改变处境的希望越是渺茫,他就越容易接受这些精神鸦片的麻醉。今天在一些社会流行的宗教极端主义,同样也是如此。到了西汉后期,崇古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其中不乏一些杰出的学者,他们高举复古的大旗,以反对腐朽的制度。
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名叫刘歆,他是西汉有名的大儒,而他的父亲刘向名气更大,我们熟悉的《战国策》、《说苑》等著作都是由刘向编撰的。
刘歆起初很欣赏王莽的为人,而王莽也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两人一拍即合,建立了近乎师生般的情谊。就这样,刘歆从此作为王莽的智囊,经常给对方出谋划策,并在日后成为王莽篡汉的理论推手。

对王莽影响深远的另一个人,名叫师丹,这个师丹以研究《诗经》而闻名,有感于社会贫富矛盾,师丹认为,问题的症结出在市场经济与土地的私有化,所以,他主张应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即每个人都有大小相等,四四方方的一块地,并限制私人土地的拥有量,严禁自由买卖。
很显然,师丹的学说带有两千年后现代计划经济的色彩,这套思想同样得到了王莽的赞赏,就这样,复古思潮在王莽、刘歆、师丹等当权者与大儒的鼓吹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4/6 用预言包装出的政治明星
讲完了儒学的第一件副产品,我们再来说第二件副产品,看看政治是如何与迷信联手,一起忽悠天下人的。
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他不喜欢王氏家族的人,王莽遭到了贬斥。可惜汉哀帝的命不长。只当了七年皇帝便撒手人寰,朝廷,再次掌握在了王家人的手里。
随着王莽的回归,他的声望也日渐提高,他一边支持文化建设,开了不少学院。一边扶助穷人,惩治了大量奸商与贪官,朝廷内外一时间风清气正,到处流传着他的仁德美名。

也正是这时候,有人开始动歪脑筋了,既然王莽那么能干,道德水准又那么高,为何不让他来当皇帝呢?
当然,这种想法万万不能说出口,除非有自然现象加以配合,换句话说,由王莽来当皇帝,不能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意见,而是来自于“天意”。
机会其实说来就来。
汉哀帝的继任者是汉平帝,他是西汉的末代皇帝,登基时只有九岁。几个月后,外邦向汉朝献上了一只白雉,所谓白雉是一种野鸡。对于当时的人而言,这样的事情可是非同小可,那代表着一种祥瑞。所谓祥瑞,可以理解成一种符号,他是人们对自然事物赋予政治含义的产物,当祥瑞出现时,代表皇帝政治修明,通过祥瑞,上苍向人们暗示着接下来的政治动向。
这在现代人看来显然是一派胡言,但是西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却具有神学色彩,任何反常的自然现象,只要你有足够的想象力,都能被刻意解读,以迎合自己的政治需要。
有儒生指出,在《尚书》里,有人曾向周成王进献白雉,言下之意,王莽就是周公。所以,他们请求再给王莽一个封号,既然王莽的功绩堪比周公,那么他就应该叫做“安汉公”。
面对这样的称号,王莽诚惶诚恐,他认为自己无德无能,应该把尊号让给别人,他把尊号让给他的朋友和亲信,但对方谁敢接呢?最后,经过三次推辞,王莽才接受了“安汉公”的头衔。
汉平帝12岁那年,王莽号召天下人为小皇帝寻觅一位皇后,还特地指出,王家人不参加此次相亲大会。

奈何朝廷的大臣们全都不答应,普天之下,唯一能配得上皇帝的,只有你王莽的女儿,别人家的女儿即便条件够格,也不敢和你们老王家抢名额啊。
于是又经过好几轮推脱,王莽终于把女儿嫁给了汉平帝。
但事情到这里还没完,轮到前面讲的那个刘歆出场了,他给王莽算了一卦,并告诉他,皇帝娶了你女儿,那可是吉兆啊,正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应该封你为宰衡。这个称呼,据说是把上古时期两位贤臣——伊尹与周公的封号加在一起。
和往常一样,王莽再次拒绝了大臣的请求,据说他哭着请求王政君取消封号,但此时的舆论已经由不得他了。
5/6 闹剧的高潮
王莽篡汉的大戏正式开演,王莽、太后、群臣、知识分子,每个人都有戏份,大家都说好了,谁也不许中途退场。
很难说此时的王莽真心想做皇帝,也许他的内心,是恐惧大于憧憬,在恪尽职守与篡汉自立之间摇摆不定,至少从这番半推半就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疑虑。然而,只要有人不断给一边加上筹码,王莽的下一步方向就会越来越明确,是忠是叛,到底在一念之间。

有个人的出现恰逢其时,他就是杨雄,西汉著名的学者与辞赋家。
杨雄给王莽献上了一篇文章,名为《剧秦美新》,把王莽捧上了天,文章的大意是:王莽是拯救天下的大恩人,在他的治理下,大汉江山正在重建久违的礼法精神,人民安分守己,奸邪销声匿迹,功业彪炳千秋,老天爷就差给你一个皇帝的宝座了。

杨雄素以清高自诩,以他的性格和身份,绝不可能特意去拍王莽的马屁,连杨雄这样的人物都来鼓吹他当皇帝,王莽终于有些飘飘然了。
但比王莽更为心急的,恐怕是那些儒生与大臣们,几年后,他们又上书要求朝廷给王莽加九锡,九锡是古代九种极为贵重的物品,据说当时请求给王莽加九锡的书信,总共有四十八万多封。
“王莽做皇帝,四十八万聪明人的选择”。让一个现代的广告文案穿越到汉朝,他也许会写出这样的slogan,如果你是王莽,看到这样的标语贴在你的家门口,你能不心动吗?
不过,王莽离篡位还差最后一步,他需要上苍再给他一个启示,这回给他送来“神助攻”的又是谁呢?
公元8年,一个儒生献上了一封奇怪的信件,信的标题是:“天帝行玺传予黄帝金策书”,据称这封信的作者,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在天上向王莽隔空喊话,要求他马上改朝换代,由他来当这个皇帝,作者甚至连朝代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新”。

这种小儿科的把戏若放在过去,没有人会当回事,这不就是一个落魄文人想哗众取宠吗?但此时的王莽,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从他掌权那一天起,几乎天天有人说他是真命天子,类似的祥瑞、符命,他已经听了不知道多少回了。正所谓谎言听了一千遍,你就当它是真理了。
终于,在反复思量之后,王莽走出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也从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6/6 一场群氓的狂欢
王莽的新朝政权,只维持了十几年就土崩瓦解,其中的过程我们就不多说了,光从结局来看,王莽应该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要不怎么会把国家搞到这般田地呢?但这里有个问题,如果王莽的执政能力真的那么差,当初那些朝廷的精英们为何非要选他上台呢?

现代历史学家在评价王莽的失败时,通常把原因归结为他的理想主义与不切实际,王莽的初心是想让世界变好,但他的乌托邦计划违背了人类世界的现实规律,注定无法成功,当他试图用权力去强制推行自己的理想时,反而会掀起更猛烈的反抗。
当然也有人说,王莽改革触犯了贵族的利益,尤其是限制土地那一项,那简直是掀了人家的老底啊,贵族能不跟你拼命吗?
这些总结都有道理,既然如此,当年那群高喊着要让王莽当皇帝的儒士们难道就没想过?退一步讲,王莽在篡位之前,既然已经大权在握,又得到众人的拥护,为何非要拖到新朝建立才大刀阔斧的搞改革,难道他当大司马大将军那会,亦或后来被封安汉公,加九锡那会,就不能试验一下吗?
其实在汉哀帝继位之初,担任大将军的王莽就尝试过类似的改革,他听从了前面说到的那位学者师丹的建议,发布了限田限奴令,列王列候不得在封国外购买田地,对奴婢的人数也有规定。此外,他还禁止商人侵占农田,一旦经商,就不能当官。

但这套改革计划最终不了了之,原因很简单,它触犯了贵族的利益嘛,汉哀帝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随着王莽的暂时下台,改革立即宣告停止。
所以,王莽改革的政治后果,那是明摆着的,那为何王莽重新上台后,支持他的人反而更多了呢?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最希望王莽代汉的,是那些满怀理想主义的儒家精英们,他们想通过王莽,来实践自己的复古理想。而在朝廷的诸大臣中,他们的话最有分量,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一套政治正确的大话压住了所有反对声。尤其在社会矛盾激化之时,美好的承诺总能够赢得最多的掌声与喝彩。
当然,在这群儒生背后的,是为数众多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未必真心拥护改革,却希望王莽的改革之刀能分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自己从中受益,但王莽上台后的所作所为没能如他们所愿。

至于其余的人,他们还能干嘛呢?既然目前人人都在喊口号,人人都在抱王莽的大腿,你不跟着喊,你就是小人,你就是置民众于水火而不顾,朝野上下,已经被道德给绑架了。
如今只剩下舞台中央的主角王莽了,当初,他作为道德楷模被人们一步步推上权力的顶峰,随着一封封贺表的寄来,他开始俯视苍生,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受命于天,真的有力挽狂澜,救民于倒悬的能力,正所谓梦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更何况,他必须把这个道德十字架一直背下去,因为那正是他篡夺皇位的理由,无论是否相信,他都得将这个角色扮演到底。
所以,究竟是谁导演了王莽的篡汉大戏?答案是:那些把道德当成了狂欢,并相信世界可以因此改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