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花费数十年的心血,从一个流浪和尚到乱世枭雄,最终在1368年成就霸业,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国祚276年,共传16主,最终在明思宗朱由检的手中走向了灭亡。朱由检可谓生不逢时,在他上位的那一刻,大明王朝的各种社会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了,俨然称得上危机四伏。朱由检虽有扭转乾坤之志,在位期间铲除宦官,勤政节俭,但还是未能阻挡大明灭亡的脚步。
纵观有明一朝,其科技技术的发展在同时期的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其军事力量、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繁荣程度在当时的世界背景下也显得尤为突出。作为一个本该繁荣昌盛的正统王朝,其为何会在两百多年后就匆匆退出历史舞台?
追其灭亡的原因,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这里主要从朝政、经济、军事、自然四个角度全面剖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一、朝政角度
1、中央集权制度注定大明不可长存万世。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自朱元璋开始,便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得五府、六部等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以皇权为最高权力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在朱元璋看来,这些机构相互监督,共同为朝廷负责,国家方能稳定长存。
但是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并不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治国。因为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像他那样勤政,这样一来,国家军政大权就逐渐流入大臣之手。所以在明成祖朱棣一朝便设置了内阁。内阁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行使丞相之权。
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造就了一大批官僚集团,这些官僚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统治而出现,这在无形当中将人们清晰地分成了统治阶级以及被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不用从事生产,反而争权夺势,不断剥削被统治阶级,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民生大事上面,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统治阶级与百姓的矛盾。
中央集权制虽然能够很有效地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但是这只是暂时的。从长远角度看,其阻碍了民主的建设,同时也激起了被压迫阶层的怒气,导致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明朝走向灭亡也就顺理成章。
制度的不合,也就注定了明亡的结果,这也是明亡的最根本原因。
2、文官集团的壮大,使得皇帝无法分化和控制这些官员的权力。
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的较量一直都存在,一方势力的衰弱必然对应着另一方势力的崛起。虽说明朝没有丞相,但是这些文官的权力与相权并无太大差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说得过去。
明朝党派之争
明朝文官势力的壮大对皇权的冲击非常大,皇帝提出的很多政策、旨意都常常受到这些文官的反驳,从而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导向。不仅在政务方面如此,就连军务方面也受到这些文官的影响。在明朝很多高级武官面对品级比自己还低的文官都要唯唯诺诺,可见明朝文官在朝内的地位。
文官势力的壮大意味着皇帝很难把他们分化和控制,同时国家制定的政策也不会从国家长远发展角度考虑,而是站在文官集团利益的立场上考虑。这样一来,底层阶级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农民起义就伴随而来,社会的稳定也就无从说起了。
3、吏治的腐败加剧了明朝灭亡的脚步。
明朝后期,官员的贪腐以及欺上瞒下非常严重。《明实录》上记载,公元1629年,有官员向朝廷上报陕西动荡,其实这看起来并无不妥之处,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早在一年多之前动荡就已经开始了,直到瞒不住了才上报朝廷。平定叛乱以后,没多久又开始骚动了,然而呈报朝廷的消息却还是对骚动闭口不谈,尽是一些天下太平的夸夸之词。
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存在,但是明朝后期却尤为严重。当然,这一点并不是明亡的根本原因。
4、明朝中后期统治者的无为和荒诞。
"仁宣之治"以后,明朝的皇帝大都没有什么作为。不仅如此,有的皇帝更是荒诞不堪,最终将明朝一步步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明英宗朱祁镇重用宦官王振,引发土木堡之变,使得明朝由盛转衰。明宪宗朱见深不理朝政,重用宦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断头政治。明武宗朱厚照荒淫无度,宠信奸臣,为明朝埋下了祸根。明世宗朱厚熜追求长生之道,差点死在宫女手中,这时的大明已经内忧外患,可惜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仍然热衷迷信。明神宗朱翊钧贪婪荒诞,日日笙歌燕舞,为了一己之私大兴土木,而明朝面临的却是各地农民的骚动和反抗,这也是很多学者口中"明实亡于万历"的原因。明熹宗朱由校作为一个被皇帝耽误的木匠,对朝政不重视,最终给了阉臣魏忠贤弄权的机会,明朝也开始摇摇欲坠。
然而上面这些皇帝种下的苦果却要由明思宗朱由检品尝。朱由检执政期间,铲除阉臣,以己作责,勤俭治国,可惜无力回天,并没能把明朝从深渊之中拉出来。
历史学家孟森曾经做出评价:"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这也只能说朱由检实在是生不逢时,面对先帝留下的烂摊子,他也无能为力。
二、经济角度
1、明朝后期税收与经济结构的不匹配激化了统治阶层与百姓的矛盾。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
明朝早期实行的海禁十分严格,明朝海禁不像清朝,其主要是作为新朝代立足未稳的防卫政策,同时也限制了国内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业行业。海禁政策的推出极大阻碍了海外商业贸易的发展,不过对本土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商品经济低迷时期,国家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而税收也以农业税为主,这就使得税收与国民经济结构相匹配,并无不妥。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隆庆年间开始),随着海禁制度的废弛,工商业经济开启了一个全新局面。明朝工商业经济跨出了重要一步,海外贸易逐渐发展成型。
到了明朝末期,商业经济占比显著提高,而农业经济占比却面临着下降。可惜明朝并没有及时合理调整商业税与农业税的比重,还是以农业税为主,导致税收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眼看着商人巨贾演缠万贯税收却没有增加,统治者并不是没想到过要调整税收,只不过因为大臣的各种反对。比如崇祯皇帝曾经提出增加商人赋税,而大臣门纷纷跳出来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农业经济萎缩,农业税却并没有减少,这也使得农民与统治阶层的矛盾进一步加大,从而导致各地农民起义。长期时局的不稳,明朝灭亡也成为必然。
2、张居正的赋税改革成为明灭亡的重要推手。
在张居正赋税改革之前农民都是以谷物直接作为赋税。但是改革之后,农民需要把粮食出售换取钱财,将钱财作为赋税。所有农民几乎在同一时间出售粮食,粮价又遭到商贾的按压,农民进一步遭到剥削。
扇车,图源于网络
赋税的改革使得农民改种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这也为明朝后来粮食匮乏埋下了祸患。
万历以后,粮食的缺乏已经非常严重了,很多以往粮食储备充盈的粮仓这时候都已经见底了。粮食的极度缺乏,也对应着粮价的腾飞,农民和军队都没吃的,哪里来的社会稳定?
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工商业经济的疯狂扩张以及粮食产量的下降,必然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所以说明朝灭亡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朝后期增加农业的税收难,增加工商业税收更难,财政收入明显不支。再加上某些皇帝的贪婪奢靡,明朝的财政国家财政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到最后连军费都发不出去,却还要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
三、军事角度
1、明朝后期军队纪律涣散,军事失利,缺乏将才。
万历四十七年,十万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了努尔哈赤之计,损失六成兵力。明朝的实力大减,然而还要面临着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一些有才能的将领却先后被杀,比如熊廷弼、袁崇焕等人都是难得的军事才人,却被杀而没有尽其才。
当朝廷发不出军饷时,官兵也顾不上所谓的军纪,纷纷搜刮民间,祸害百姓,这又将百姓推向了统治阶层的对立面。
2、农民起义呼声高涨,撬动了大明的根基。
沉重的苛捐杂税造就了一大批流民,他们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统治者对此却没能及时解决。最开始的一些农民起义都还能够被镇压下去,然后到了明朝末期,农民起义逐渐形成规模,实力最为雄厚的便是李自成一支。
闯王李自成
正当农民对统治阶级的剥削表示严重不满时,李自成打出了"迎闯王,免钱粮"的口号。一句口号迅速集结了一大批人马,为李自成打开北京城的大门做好了铺垫。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敲响了大明灭亡的丧钟。
3、满军的不断壮大,牵制了明军的力量,从而给了李自成减轻了"负担"。
明朝中后期开始,满人集团逐渐壮大,最终成了与大明争天下的一方势力。满军将大明牢牢牵制住,从而使得明军难以镇压国内的农民军。反过来,国内的矛盾也给了满军夺天下的机会。
皇太极曾经这样说过:"不在我自强,而在彼自乱"。
这也说明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明朝内部,而满军则是一种催化剂,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四、自然角度
1、明末大旱,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使得粮食匮乏,给了明朝沉重的打击。
万历十一年八月庚戌,河东盐臣言,解池旱涸,盐花不生。十三年四月午,因久旱,步祷郊坛。京师自去秋至此不雨,河并涸。十四年三月乙巳,以久旱,命顺天府祈祷。七年,苏、松连岁大旱,震泽为平陆。浙江、湖广、西大旱。十八年四月,旱……三十九年夏,京师大。四十二年夏,不雨。四十三年三月,不雨,至于月。山东春夏大旱,千里如焚。四十四年,陕西。秋冬,广东大旱。四十五年夏,畿南亢旱。四十年,广西梧州旱,赤地如焚"; "天启元年,久旱。年,真、顺、保、河四府,三伏不雨,秋复旱。七年,川大旱"; "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三年月,旱,择日亲祷。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师河东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旱。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旱。(——易山明《明朝灭亡与"小冰期"》)
明朝后期旱灾持续四年以上地区
长期的干旱导致粮食的产量低下,以至于难以满足明军的消耗。另一方面,粮食产量本就不高,农民还要应对苛捐杂税,这又加剧了百姓的怨恨和不满,从而对大明政权产生了威胁。
2、小冰期把明朝进一步推向了深渊。
明朝末期正值小冰期,严寒的天气伴随长时期的干旱,狠狠地冲击了当时的农业,导致粮食的产量下降,饿死、冻死众多百姓。气候的变化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比如蝗灾、鼠疫……
3、鼠疫横行,侵蚀了明军主力。
万历八年,山西大同爆发鼠疫,老鼠流窜,疫情最终蔓延到北京城。经过鼠疫的折磨,北京城内的明军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人数锐减至半,战斗力也急剧下降。这也是李自成能够势如破竹般攻入北京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很多学者持"老鼠亡明"的观点,但我认为这只是明亡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最根本原因。因为在这种饥荒之年,如果统治阶级放宽政策,安抚灾民,共同抵御外敌,大明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结语:从朝政、军事、经济、自然四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明朝的灭亡最根本原因还是制度的不合。而统治阶级的剥削以及最高统治者的无为和荒诞,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的矛盾,将农民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正所谓"不得民心者,不得国也",明朝的灭亡其实已经注定。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又有外敌的入侵,以及自然灾害的破坏,这些外在因素很大程度上共同加速了明朝灭亡的脚步。
(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以上均属本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指正。创作实属不易,还望各位支持!)
参考资料:
《明朝灭亡的原因》(论文)
《明朝灭亡与"小冰期"》(论文)
《明史》
《大明律》
《明实录》
《中国皇帝全传》
《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