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学习方法-这本书是将历史、语文、地理知识融会贯通的诀窍-世上被证明最有效率的四个学习方法+斯坦福科学学习法则-《学习之道》:用更系统的方式,引爆你学习力-真正会学习的人,都懂得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让知识形成网络-三步,让自己成为一个学习高手?-信息加工理论:学习的核心就这四个字:“锚点、组块”-为什么“信息加工理论”被称为「学习的编码操作系统」-信息加工理论之反思自己的学习-终极快速学习法的秘诀,核心也就四个字:“锚点、组块”-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你可以掌握并传授的6种学习策略+隐喻认知:获取更精准的系统解决能力-隐喻认知是我们大脑的预设学习模式-通过体验丰富的环境提升大脑认知能力-借鉴隐喻获得更深刻(精准)的系统解决能力-怎么学习,才能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新的知识?-大师何以成为大师-1万小时贫穷定律:为何你的努力没有价值?-知识阶层趋于固化,深度学习能力决定你人生高度+微精通:轻松到不可能放弃的技能学习-看书没效果又容易忘记,怎么让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自毁简史:对一切“学习问题”来一次总清算-健康人的学习能力必将引发“滚雪球效应”-学习动力系统的潜在缺陷-自我价值信念缺陷使学习系统全面崩溃-认识论信念错误+费曼学习法一终生学习法-用”费曼技巧“介绍费曼技巧,四步学习法还敢称是铜书铁卷吗?-将复杂概念用大白话说清楚的“费曼技巧”-费曼技巧的本质是回馈学习法-”费曼技巧“有哪些挠不到的痒处-“费曼技巧”是用来理解概念的-刻意练习一如何成为高手?-零成本改变模型——三步九法助推改变-学习和记忆模型——记忆的秘密+大脑学习和记忆度怎么促进?听这位认知神经科学家怎么说-复习,用30%的时间学习,70%的时间来记忆就对了——复习方法清单-如何高效记忆和学习——有关知识的编码和融汇的科学+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打开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将大脑储存外置,形成良性自我成长?-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学习是如何完成的?-思考是怎么回事?-我们该如何提思考能力?-学习是个复杂的技术活,怎么破?-库伯学习圈一提升学习能力+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序-第1章 大家都不想学习-人为什么要学习-改变了我的Y君的故事-第2章 “聪明”的人都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能变聪明-“没有梦想”的人都能成功-测试自己成长级别的方法-第3章 制订让情绪最高昂的目标-克服学习中自卑感的方法-如何制订让情绪高昂的目标-第4章 需要提前了解的学习的根本-寻找“世界上唯一的学习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到以前从未见过的景色-用输出来检测知识的稳定度-第5章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法的方法-了解适合各种性格类型的学习法-类型② 奉献者-类型③ 目标达成者-类型④ 艺术家-类型⑤ 研究者-类型⑥ 实干家-类型⑦ 乐天派-类型⑧ 统率者-类型⑨ 调停者-第6章 持之以恒学习的秘诀-为什么会在途中受挫-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终章+如何学习 : 用更短的时间达到更佳效果和更好成绩-如何学习 :致谢-如何学习 : 本书将为你带来什么-第一部分 尖子生的学习态度-态度变化-来做个小测验(付出与收获相悖的二十个因素)-第二部分 尖子生是怎样学习的-之前低效的学习方式-了解新的学习方式:赛博学习法-小测试:在课堂上使用赛博学习法-问题1:我阅读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问题2:关于这个话题,我已经知道些什么-问题3: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测试:麻烦的教科书-问题4:作者接下来要说什么-问题5:“专业问题”是什么-问题6:针对这些信息,我能提出什么问题-小测试:第一次态度检查-问题7:这篇文章里哪些是重要信息-关键在于分辨重要信息-问题8:针对这些信息,我要如何进行改述和总结-问题9:我应该如何组织这些信息-问题10:我如何用图表来说明这些信息-问题11:对我而言,这些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记忆的十个关键点-针对《岩石》回答问题-十二个问题:概括总结-小测试:理解意味着什么-把学习当作拼拼图-第三部分 尖子生如何应对不同的科目-并非所有科目都是相似的:调整赛博学习法-尖子生如何掌握理解技巧-关于文章风格-尖子生如何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先模仿,后理解-学着探索数学概念:专业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小测试:第二次态度检查-第四部分 尖子生如何获得高分-尖子生们如何演练考试-演练过程-你应该在哪里进行演练-尖子生如何考试-处理好你的紧张情绪-考试五步法-奋勇战斗:十五个策略助你劈荆斩棘-不同类型的考试-一个真实的故事-小测试:第三次态度检查-尖子生如何写论文-论述文三部曲-论述文写作七步法-第一步:选择你的主题-第二步:针对主题进行探索,并形成观点-第三步:组织并且评估你的观点-第四步:选择你的立场-第五步:用具体细节来支持你的立场-第六步:动笔写第一稿-第七步:修改、校订、润色原稿,并形成终稿-老师希望看到什么-小测试:作为一名尖子生,你需要的其他技巧和资源-第五部分 尖子生如何安排好一切-尖子生如何管理时间-这才是你需要的-制定好学习策略-尖子生如何选择课程和老师-小测试:第四次态度检查-成为尖子生的12个原则-教育危机背后的谜团-学习的真谛大道至简——为何要背平方表到100以上+如何高效学习-中文版序-译者序-导读-前言-我的故事-第一部分:整体性学习策略-如何储存信息-结构-模型-高速公路-熟悉的结构(成熟结构)-整体性学习的顺序-获取阶段-理解阶段-拓展阶段-纠错阶段-应用阶段-测试阶段-找出薄弱环节-信息结构-随意信息-观点信息-过程信息-具体信息-抽象信息-如何使用五种信息类型-第二部分:整体性学习技术-获取知识-快速阅读-笔记流-联系观点-比喻-内在化-图表法-随意信息的处理-联想法-挂钩法-信息压缩技术-实际应用-模型纠错-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知识的延伸-第三部分:超越整体性学习-高效率的学生-高效率秘籍1: 能量管理-高效率秘籍2 :不要“学习”(Don't study )-高效率秘籍3 :绝不拖延-高效率秘籍4: 批处理-高效率秘籍5 :有组织-自我教育-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挫折障碍-设置学习目标-自我教育小结-第四部分:整体性学习的小结

学习动力系统的潜在缺陷

2019年6月5日 字数:1662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 提供人:sici18......

二、学习动力系统的潜在缺陷

我在长期跟读者交流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知识底子薄的人每当看完一本书或学了些新东西时特别喜欢(带强迫性)追问自己“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而知识渊博者反倒不在意——他们似乎只在享受求知本身。

抱着研究的态度,我调研了工作能力较强的群体,我发现他们跟知识渊博型读者一样,不会每学点东西就强迫性的问“我学到了什么”。

这只是巧合么?

直觉告诉,这里面蕴含着解开学习能力未老先衰的关键信息

人类在学习时,与生俱来就喜欢反思“我学到了什么”么?

孩子学说话,可不会每天睡前总结回顾下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的词汇,孩子们只是直接将新词汇应用于生活中,然后兴奋的等待父母的惊喜反应。我们学自行车时,也不会喃喃自语“先出左脚还是右脚,屁股该怎么挪”,我们只是单纯的享受骑车的乐趣……

可见,人类这种“强迫性反思学习成果”是后天习得的。

据了解,最初让我们这么干的正是我们的好学校好老师们——当然,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无可厚非,这有利于考高分,但有利于考高分的行为习惯未必有利于“学习”

我们不妨继续观察下,学校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的大脑增加了一条全新的“学习回路”(强迫学完后即问自己“学到了什么”)?

自毁简史:对一切“学习问题”来一次总清算

我们通常说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思维内部“智识库”的元知识(思维能力)、事实性知识(长期记忆)的综合应用。而我们的“智识库”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学习策略”以及对“学习内容”(前面提到的“主观信息”)的选择。

我们的学习策略、学习内容选择又受制于“信念及认知系统”;“信念及认知系统”则取决于我们将“智识库”应用于环境后的“反馈”(橙色字体),即“反馈”是否达成我们的期望。

大体而言,符合期望即“强化”,不符合期望即“抑制”。这整体形成一个彼此影响、彼此塑造的“动力回路”。

在原生(幼童)情况,我们的学习策略倾向于“内化”(理解整合),而学习内容倾向于选择“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对孩子而言“盖积木”就是典型的挑战任务)。

下面,我们一起观察下,在我们入学,即“学校”开始“反馈”之后,我们的系统动力模型会发生哪些变化。

“学校”的身份很特殊,对于孩子们而言,校长、老师某种程度上权威度高于家长。而权威(学校),开始为我们的“原生学习动力”进行反馈,定义了“学习的标准”——学习范围(教材),学习目标(考试高分)。

自毁简史:对一切“学习问题”来一次总清算

*为避免太复杂上图将“主观信息”直接并入“信念及认知系统”内。

不难想象,在学校反馈之下,我们的“信念及认知系统”产生了新的信念——我们开始对学习形成新的“价值观”:

  • 对学习内容的选取,我们不再基于兴趣与好奇,而是更倾向于“教材内容”;
  • 对于学习的策略,由于“内化”在考高分上显然没有“考试技巧”有用,因而学习策略开始侧重“应试技巧”。

在这种反馈影响下,我们的“智识库”的结构也发生变化,相对的,“元知识”(综合认知)比例急剧降低,“事实性知识”有所提高。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取决于“元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短板

一个人“元知识”很低,“事实性知识”很高,就是典型的“书呆子”,像孔乙己那类,懂的茴香豆“茴”字四种写法却无法在社会混吃的悲剧人物。

那么,这种新增的“环境反馈回路”是否会马上改变大脑结构?不会。

但如果是常年累月的影响呢?

理论生物学、复杂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发展的最重要源动力是适应力(Resilience)。

人类为了获得强韧适应力进化出了可塑性极佳的大脑,然而这个世界不存在只有净收益却完全没缺陷的事物,一旦环境持续给出错误的反馈可塑性强的大脑就很容易把这个新的“反馈回路”纳入到信念体系中。

比如,你听说穿红色底裤能带来好运(不确定的期望)。

于是你面试时穿红色底裤,恰好通过了(环境反馈,达成期望,强化);下次,你穿着红色底裤表白,居然又成了(环境反馈,达成期望,继续强化)……

此时,你可能将“红色底裤带来好运”纳入你的“信念系统”,后续在需要运气时,比如买彩票,你都倾向于穿红色。

每个人将某种信念移植进大脑需要的强化不同,但如果常年累月受到同类的环境反馈,就会在我们的学习动力系统中植入全新的脑回路。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没看完一本书就要强迫性的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因为这种内省方式对“考高分”确实更有利,但对于“知识的内化”却是弊远远大于利,知识内化需要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当然,光凭上述新增一条“反馈回路”不可能即刻让大脑运作模式产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但它却呈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 既然学校能够强加我们反馈回路,那么家庭、社会同样会产生新的反馈回路
  • 这些反馈回路彼此间还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指数级增长效应,以至于彻底取代了人类天性的学习动力模型。

带着这些线索,我继续对上述人群进行调研,发现了不少新的反馈回路,其中,最严重、危害范围最广、却一直最为人所忽略的反馈回路来源于:自我价值信念。

滚雪球效应 / 学习能力 / 信念 / 反馈 / 动力系统 / 元知识 / 事实性知识 / 主观信息 / 书呆子 / 错误 / 天赋 / 努力 / 规避失败 / 攀比 /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