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学会提问”,「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源泉」

2019年5月29日  来源:水伯 作者: 提供人:xinggai42......

提出精准的问题,是你能找到正确答案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爱因斯坦多次强调:“假如只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拯救世界,我会先花55分钟去发现问题,然后再用余下的5分钟解决问题。”这说明越是重要的问题,在着手解决之前,越是应该问一句:“什么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不会提问,真是一个大问题。当你说出一句话,或者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体现出你的思维和注意力聚焦在什么地方。

“学会提问”:就是这样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它不仅告诉你,通过”探索性洞察“提出关键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启发人的智慧;还会告诉你进行”问题性洞察“时,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分析推理,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源泉」。

学会提问是涤清本质源泉,马化腾精于此道:用提问力量和上帝握手

1、探索性洞察

探索性洞察:不知道有什么问题,或者不清楚是否真的存在需求(即期望(B')),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表达的需解决什么的需求,但是希望能够发掘一些用户新的需求。新的需求的回答孕育在以下问题的思索当中:“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表面问题,什么是本质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找到本质问题?要找到本质问题,我们得先看一下到底什么是问题?它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期望(B')与现状(B)的落差部分(B'-B)

学会提问是涤清本质源泉,马化腾精于此道:用提问力量和上帝握手

A、精确定位现状(B)

对现状进行精确定位,表明这就是一个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分类其实贯穿我们的一生,人类一生就是不断对人、对事进行分类,进行预测,进行判断的过程。分类可以让我们看到我们可以改变的是什么,不能改变的是什么。能够区分出哪些可以改变,哪些不可改变,就是智慧。比如这个世界只有懒女人没有丑女人,这个说法其实就是一个经典的分类案例,女人可以分为美和丑、勤快和懒惰。但两种不同的分类,对我们的影响却大相径庭。美和丑相对来说难以改变,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陷入自怨自艾的自卑当中。但如果我们把它区分为勤快和懒惰,每个人都可以想我可以更勤快一点,不去懒惰。当我们一直保持勤快或者努力工作,许多东西甚至美丑都可能改变。什么是好的现状分类定位?如果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看到可以改变的地方,看到希望,它就是一个好的分类定位。如此这般才算精确定位现状(B)。

B、追求意义

关于意义,其实就是给概念下定义的过程。比如思维的定义,它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的概括性表现在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其中有一种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尤其在做战略决策时,叫做洞察力、概念技能或观念技能,有时候也把叫做抽象能力。我们现在所说的思维的本质,恰恰就是洞察力的本质,就是一个分类的过程,就是概念产生的过程。比如哈佛的一个教授,他提出那些忙忙碌碌的企业高管和没钱的小商小贩是同一类人。并通过他的系列研究,说明了为什么他们是一类人,最后还提出一个叫“智力带宽”的概念。

学会提问是涤清本质源泉,马化腾精于此道:用提问力量和上帝握手

C、明确期望值(B')

明确期望值(B'),其实核心还是分类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表面现象进行分类,诸如生理特征或者社会特征等。我们要捕捉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要用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去分类,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所谓“内在的分类、心理特征的分类、思维品质的分类等等”。当我们能够对内在特征进行分类的时候,原来感觉根本就是不同的两类东西,就可能归为一类。比如尽管从外在特征来看,有人缺钱,有人缺时间,但这两类人的共同特征都是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了动词“缺”上,所以成了一类人,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长期太忙或太穷的人都会变傻”。

D、精确论述问题(B'-B)

用(B'-B)这个落差,精准描述问题。一个问题像是一盏路灯,只能照亮其下方特定的区域。你想要的答案,就像一把遗失的钥匙,如果想要找到它,你就必须打开它上方的路灯才有可能。如果一开始你就问错了问题,就像开错了灯,永远都找不回那把钥匙了。比如中国革命成功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共产党提出的论述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个论述让人看到每个人都有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可以无限延展的清晰描述,至于它所产生的力量让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相对而言,国民党当年提出的另外一种论述“攘外必先安内”。我们做个比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发现可团结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力量越来越大。攘外必先安内,这时候每个人都自然的先要追问,我是不是你的内,当不确定的时候,只能先保持一个观望状态。所以,回头来看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最根本的还是那些问题论述的力量,或者叫思想的力量。

学会提问是涤清本质源泉,马化腾精于此道:用提问力量和上帝握手

2、问题性洞察

问题性洞察:明确知道用户的问题,但是对问题的很多具体细节和原因并不了解,希望能够对问题了解得更透彻深入一些。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论证 = 论题(B'-B) + 结论(B'') + 理由(C) + 假设(A)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将论证结构图放到更清晰的焦点之下细细审视。上述问题可以归为三类:

一是针对论题和结论的问题。

二是针对假设和论据的问题。

三是针对谬误和偏见的问题。

学会提问是涤清本质源泉,马化腾精于此道:用提问力量和上帝握手

A、针对论题和结论的质疑与提问

根据《学会提问》一书的定义,论题是会话或讨论中所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结论就是某人有意地传递给你的信息,目的是影响你的信念及行为。简单地说,论题即问题,结论即答案。实践中,论题又可以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前者的答案主要描述世界是什么样、曾经是什么样或将来是什么样;后者的答案主要说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有点「实然」和「应然」的味道。很多物理问题属于「实然」范畴,存在所谓的「正确答案」,但是更多社会问题属于「应然」范畴,难以给出标准答案,甚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学会提问是涤清本质源泉,马化腾精于此道:用提问力量和上帝握手

美国罗格斯大学哲学教授Ruth Chang在TED上做过一个关于《How to make hard choices》的分享,谈到一个观点:选择分为两种,容易选择和困难选择。容易选择有标准答案。如果世界上都是容易的选择,只需理性就能做出,那么结果都是确定的,世界就是可预知的。绝对的理性,本质上就是我们被环境控制,没有自由可言。困难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往往也找不到最优答案,因为它蕴涵了价值观的选择,由于价值观难以量化,所以无从比较。大家会根据自身的偏好,以及自己对价值观的构建和解读,做出不同的选择,创造不同的理由,带来不同的可能,世界由此有了多样性。由此我们可以把Ruth的模型转化为「容易问题」和「困难问题」的讨论。容易问题,认知系统可以独立完成。困难问题,认知系统必须有情绪系统的支持。一些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受损的病人,其情绪和认知系统之间的通道阻断,决断就变得非常困难。显然,很多社会问题都属于困难问题。人们往往现有情感评价,后有认知决断。因此,社会上充斥着不同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论题,大家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你所接受的,往往是和看似最合理,与个人价值观偏好最一致的结论。

学会提问是涤清本质源泉,马化腾精于此道:用提问力量和上帝握手

我们坚持批判性思维,第一个要质疑的就是各种「社会话题」的论题及其结论,是否成立,我们要敢于对此提出问题。较真的话,几乎所有公众号文章里讨论的社会问题及其答案,都值得推敲,可以通过思辨加以完善。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结论」,顺藤摸瓜,可以找出其隐藏的论题。任何一个抽象概念都涉及一个话语解释权的问题。与绝大多数定义不清抽象概念相关的论题,都给不出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些概念本身就充满歧义,比如说「自由」「幸福」等。

B、针对假设和论据的质疑与提问

针对论据的质疑和提问应该是思辨者的基本功。这里应该遵循可信度原则,通常,一手材料的可信度大于二手材料。一手材料中,虽然都存在一定的「实验者效应」,但是自然科学实验获得的数据会比社会科学实验获得的数据更为可靠,因为后者存在更多的「观察者效应」,实验本身会对被试者产生影响,即便看似设计得非常成功的实验,可重复性都非常差。而且,统计数据具有很强的欺骗性,统计数据不同的表述方式,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比如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一起做的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选择的不是特定的事实,而是对事实的特定表述。尽管如此,相比个人经验,实验数据还是更可靠,因为个人经验存在太多的天然缺陷。

学会提问是涤清本质源泉,马化腾精于此道:用提问力量和上帝握手

二手材料中的权威观点虽然经常出错,但总体上会比常识可靠,因为常识会跟你说,缺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但是用糖水灌溉的甘蔗最后不甜反而死了。但如果拿社会常识和轶闻、故事来比较,还是常识更靠谱,因为案例都是特定时空条件的产物。遗憾的是,我们似乎最容易被故事打动,因此它直接指向比大脑认知系统更为基础的情绪系统。与有形的论据相比,无形的假设是更重要的思辨对象,它划定了我们思辨的范围,但是这个范围可能本身就有问题。《学会提问》特别强调找出对象预设的技能。假设是一种没有明确表述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外显的推理。假设中最为基本的,就是价值观假设。在推理过程中,隐含着一些表达者承认、却没有清楚表述的思想,只有当你赞同这些思想时,这些推理才具有说服力。最后,我们不能假设表达者提供的信息是完整的,或许还缺失一些关键信息。这些信息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表达者存在时空局限性、注意力范围局限性、知识局限性和个人视角局限性等,也不排除纯粹欺骗的可能。

C、针对谬误和偏见的质疑与提问

如果我们仅仅评价表达者的结论,而不分析表达者的推理,我们就会倾向于固守自己的已有的观点,并迅速接受那些与自己的看法相同的结论。所以必须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支持结论的论据,除了前面说的假设、论据等,还有推理、类比等各种论证过程。推理也是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推理中也经常存在谬误。当然,也有一些时候,一些人是有意而为之。相信大家都在各种文章中读到过一些推理谬误的例子,在互联网上最常见的之一应该是「滑坡谬误」,带来夸张的结论。很多创业者,尤其是所谓的微商,都喜欢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故事,吹嘘自己转发一个帖子,就能牵动全世界,招来多少个零的粉丝,似乎A必然导致B,B必然导致C,C必然导致D,现实并非如此。还有就是「诉诸权威」,引入所谓的专家观点,来压制大家对缺乏论据的结论的怀疑,这些专家往往还是不靠谱的。比如说,你会看到诺贝尔物理学家奖得主给人推荐不靠谱的菜谱,最后还闹出笑话。

学会提问是涤清本质源泉,马化腾精于此道:用提问力量和上帝握手

提问 / 本质 / 问题 / 期望 / 现状 / 结论 / 论据 / 偏见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