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传统智力理论 IQ,有哪些挠不到的痒处

2019年5月29日  来源:水伯 作者: 提供人:xinggai42......

传统的智力理论IQ的提出,是建立在智力测验实践的推动和需要之上的。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量表是法国的比奈与西蒙于 1905年共同编制的《比奈 - 西蒙量表 》, 它主要用于鉴别智力落后儿童,以使他们转到特别班去进行特殊教育, 这标志着智力测验的开始。为了有效地评量和比较智力测验的结果, 德国心理学家 W. 斯特恩于 1911年提出 IQ概念, IQ是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传统上大多数心理学家把智力看成是个体以思维为核心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人的认识过程中, 是一种认识能力,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方面内容。斯腾伯格认为传统智力测验在内容上是不全面的,它未能把构成智力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社会智力涵盖在内,或者说,它对智力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品格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制约作用重视不够。其次,斯腾伯格认为传统智力测验一般未能很好控制知识和经验因素的作用。致使其学业成就的色彩过重。

诺奖屠呦呦引发第十名现象大讨论,谁能让你不拿自己智商开玩笑?

1、以因素分析理论为背景决定了传统智力测验的先天不足

心理学的主流经历了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转变, 智力理论也由因素分析理论占主导地位,逐渐过渡到认知理论占主导地位。早期的智力测量学家在编制测验时没有系统的智力理论的指导, 他们往往醉心于测验技术的改进,忽视了究竟什么是智力以及 IQ分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智力等重大理论问题方面的研究进展。所以传统智力测验编制者们,专注于行为的结果和心理活动的产物,而对产生这些结果或行为的内部过程无动于衷。而要揭示智力的内涵, 就必须考虑产生外显行为结果的心理过程。

2、传统智力观念的内涵过于局限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 人的智商有高低优劣之分, 并且相信智商高的人干什么都会成功。而实际情况是不同行业、不同工作、不同职业、不同职位对人的智力的要求是有差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客观条件的多样性,一个人单凭出色的认知能力很难在所有领域都获得成功,或者说已经不能用单一的认知能力来衡量所有的人。因此,智力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认知能力, 而且应该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

诺奖屠呦呦引发第十名现象大讨论,谁能让你不拿自己智商开玩笑?

3、传统 IQ测验在内容上是不全面的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只能反应真正智力本质的较少部分,传统的智力测验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非言语测验、言语测验、记忆和序列测验以及加工速度测验,而现在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不仅仅只有这些。智力测验仍有一定的效度是因为它确实包括了一些反应智力本质的东西,但传统智力没有关注智力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品格即社会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制约作用。

4、智力测验的作用存在局限性, 它仅仅是一种筛选的手段

传统智力测验往往在筛选不适合接受常规教学的儿童或职业选拔方面十分有用,它的用处在于可以作为一种分类标准,而不是作为一种解释的理论结构。但在目前执行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测验的作用应该是指导如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决定谁应该接受教育。

诺奖屠呦呦引发第十名现象大讨论,谁能让你不拿自己智商开玩笑?

5、传统智力测验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传统智力测验一般是限时测验,遵循“快就是好”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操作, 因为过分强调速度必然导致测验过程中过度焦虑,从而出现“速度 - 准确 ”的两难选择,这样的测验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出受测者的智力状况。

6、 IQ分数和人们的未来成就之间相关很小

斯腾伯格认为, 智力测验大都预测的是学业成绩,而且一般只能预测离测验时间较近的学业成绩 。一个人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所表现的学业智力的高低,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完成不同任务时的绩效高低或是否显现出智慧,以及在整个人生过程中是否获得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圆满。正是因为传统智力理论与传统智力测验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缺陷,所以许多心理学家们才提出了许多其他智力理论,或试图阐明智力的结构, 或弥补 IQ的缺陷, 或试图超越 IQ。斯腾伯格认为,知道人们是否得到正确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实际的智力活动是什么样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进而应该猜测、判断如何能够帮助他解决这类问题。

诺奖屠呦呦引发第十名现象大讨论,谁能让你不拿自己智商开玩笑?

智力三元理论 / 智力 / IQ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