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的形成
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就能吃到世界各地的菜,但人们还是习惯自己的家乡菜,习惯那种自小形成的口味,早餐尤其如此,爱吃谷物的就只吃谷物,爱吃煎蛋的就只吃煎蛋。法国口味和英美口味之间有分歧,复杂的中国美食自认天下第一,这都说明食物和语言、宗教一样是具有文化差异的,而且饮食文化是非常保守的。传统菜必然包含当地的主要食材和调味料,这些材料已经深深地渗入到当地大众的口味,味蕾一次次尝到这样的味道形成记忆,就会对其他味道无动于衷,甚至有些排斥。
不过,有两种力量可以打破食物间的壁垒,那就是战争和殖民。比如在埃及有一种小吃叫“库休利”,用稻米、扁豆、洋葱和香料做成,它与印度的小吃“基契利”差不多,大概可以推断这是英国军队从印度带到埃及的。而英国人在巴基斯坦也留下了两道菜,是烤鸡配面包和烤牛肉配约克夏布丁。此外,中世纪的时候穆斯林占领了西班牙,后来西班牙大多数地区做菜的时候都从猪油改用了橄榄油。
说到口味的形成,也要说到食物的迁徙与融合。
玉米、蔗糖、番薯这些食材在全球的迁徙都有自己清晰的路线,菜品的交融与变化也是有一定脉络的,只是略为隐秘。美国有一种菜叫德墨菜,是美国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混杂而成的。德克萨斯的土地大多是美国从墨西哥手中巧取豪夺来的,墨西哥则用他们标志性的食物重新夺回了德克萨斯。标准的墨西哥食材构成了美国西南部的菜色,辣椒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标记,此外还有玉米和黑豆。德州的州菜是就辣肉酱,有肉末、黑豆、辣椒和孜然,其中孜然的使用可能是早期的西班牙殖民者传到墨西哥的。
我们再来看看亚洲。几乎每一道菲律宾菜都离不开用蕉叶调味的白米饭,白米饭是华人口味的标志,而蕉叶是菲律宾的马来根基。但菲律宾菜也会以面包为主食,面包又会用椰子来调味,菲律宾菜中有烤乳猪、海鲜饭,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两种菜都是鲜明的西班牙菜;菲律宾的厨房用语中也有一些西班牙语单词;他们还喜欢一道甜点,焦糖布丁,这道甜点正是发源于西班牙、后来风靡全球的。从这些菜我们可以看出,华人文化在菲律宾的影响以及菲律宾被西班牙殖民的历史。稻米在东南亚会加入一些当地特色以调味,而在伊朗,稻米原本是皇室饮食。他们从印度进口优质稻米,料理过程特别复杂,用两个小时先泡再煮到弹牙的程度,然后再拌上油脂蒸半个小时,接着加进烤羊肉、樱桃、藏红花等香料,这样麻烦地做一道米饭,是因为伊朗不适合种稻米,能吃到米饭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再看看欧洲。荷兰菜的难吃是天下闻名的,但荷兰也有两道所谓的国菜,其一是米饭餐,另一种是薯泥杂拌儿。米饭餐是荷兰在印度尼西亚殖民时代发明的菜式,主食是白米饭,搭配的菜多达十余种。主要的酱料是炒辣椒酱,用多种香料制成;主要的菜有印尼炖牛肉,炖牛肉要事先腌过,用生姜、沙兰叶等苏门答腊特产的香料;上桌的菜还有乌贼、豆腐等等。听起来所谓的米饭餐很像是我们旅游时在国外中餐馆吃的团餐,白米饭配上一些炒菜,但荷兰这道国菜还比较有仪式感,这些菜都要放到黄铜容器中,下面有酒精灯来保温。薯泥杂拌儿这道菜,原料就是土豆加胡萝卜加洋葱,放到锅里煮烂即可,现在的菜谱中都注明要加上牛肉或者香肠。历史上,这道菜与荷兰城市莱顿有关。1574年,莱顿遭到西班牙侵略者的围困,城中粮食短缺,人们就把能找到的块茎植物都放到锅里炖,围困时期是否有牛肉或香肠真的不好说。这道菜和我们云南菜中的“大救驾”有点儿相似。这两道荷兰国菜,一个是纪念荷兰殖民印尼的历史,一个是纪念自己的独立与解放,可以说是很有情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