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2019年1月29日  来源:超越自卑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提供人:zhangshaoping8......

母亲的影响

婴儿一出生就想跟母亲建立关联,这是他一切行为的目标。母亲在他最初几个月的生活中关键至极,他基本什么事都要依靠母亲。在这种环境中,他获得了最早的合作能力。婴儿接触的第一个人是母亲,第一个感兴趣的也是母亲——他自己除外。母亲好比一座桥,搭建在婴儿和社会生活中间。无法跟母亲(或是母亲的替代者)建立关联的婴儿将无法生存。

这是一种异常紧密、影响深远的关系,导致之后再想辨认他完全得自遗传的元素,便成了不可能。母亲已通过矫正、训练、教导,把他从遗传中得来的元素全都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母亲的技术,即母亲跟孩子合作的能力和她教给孩子的合作能力,对孩子的潜力造成了全面的影响。刻板的教育无法让孩子掌握这种能力,要在生活中会不断出现的新场景中感悟、了解孩子才行。能掌握这种技术的母亲,都对孩子真正感兴趣,竭尽所能想得到他的感情,维护他的利益。

母亲的态度在各类活动中得到了体现。与孩子建立关联的机会随时都有,如抱着孩子走来走去,跟他说话,帮他洗澡,喂他吃饭。训练不足或对孩子兴趣不大的母亲,肯定会动作粗鲁,导致孩子产生抗拒情绪。不会帮孩子洗澡的母亲会让孩子觉得洗澡很难受,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排斥母亲,不会跟她建立亲密关系。母亲安排孩子睡觉,母亲所有的动作、表情,以及她照料孩子,与孩子两两相对,都要讲求技巧。包括空气、温度、营养、睡眠、习惯、清洁等在内的婴儿所在的整体环境,母亲都要兼顾。一切细枝末节都蕴藏了机会,能让孩子对母亲产生喜欢或反感的情绪、合作或拒绝合作的意愿。

身为人母的所有技术都是长时间训练的结果,以及兴趣所致,没有便捷的方法。生命初期,这种训练就已拉开帷幕。最初表现为女孩对比自己小的孩子的态度,也表现为她对幼儿与自己将来的工作的兴趣。不应给予不同性别的孩子相同的教育,使之觉得大家以后要做相同的工作。一定要把做母亲的技巧教给女孩,使其对做母亲产生兴趣,把这当成一种创造性工作,不会在之后成为母亲时对该角色感到失望,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出技术高超的母亲。

可惜我们的文化非常轻视为母之道的价值。对男性的重视和对女性的忽略,会让女孩对自己将来要做的这份工作丧失兴趣,屈居人下的地位,怎么能让人快乐?这种女孩结婚以后,生育之前,会为表达自己的抗议,采取各种行为。对抚养孩子这件事,她们不想也不会去做。她们对孩子没有期待,不认为抚养孩子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充满趣味。该问题少有人重视,殊不知它有可能是当今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女性如何看待为母之道,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根基。可女性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占据着次等地位。大部分男性童年时代就把做家务当成了一种奴役,好像做家务会有损于他们的个人尊严。在大多数人眼中,做家务是一种贬低女性的奴役工作,而非女性做出的巨大贡献。若女性能把家务视为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据此让家人的生活更加丰富,那她们就能把家务变成一种工作,足以跟其他一切工作媲美。可要是家务被当成一种低贱的工作,男人不屑去做,那女性必会抗拒做这种工作,同时努力证明,女性同样应获得机会,开发自身潜能,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其实这是不需要证明的显著事实。开发潜能这件事要在社会中进行,人要摒弃外界的各类束缚,需要社会感从旁指导。

母亲与丈夫、孩子、社会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都需要花费精力去重视

歧视女性必会妨碍家庭和睦。如果一位女士对孩子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必然无法以恰当的方式关心孩子,了解孩子。而一位不满意自身地位的女士也无法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她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孩子却成了一种阻力,她与孩子有着相互背离的目标。解析那些失败的母亲典型,会发现母亲未尽到责任,给了孩子一个不快乐的生命开始,是这些恶劣后果的源头。若所有母亲都对工作、孩子没有兴趣,便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

可母亲并非失败的罪魁祸首,可能她们幼时没有接受过为母之道和与人合作的教育,也可能婚姻生活让她们很不快乐。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事会破坏好的家庭。例如母亲生病了,照料孩子有心无力;母亲工作忙碌,疲倦不堪;母亲经济条件不好,无法给孩子买质量很好的东西。而且孩子的行为特征并非由其经历决定的,而是由其从经历中得出的经验决定的。坏孩子和母亲之间存在问题,但同类问题在好孩子和母亲之间也可能存在。个体心理学认为,尽管行为特征的发展无须理由,但孩子往往会根据自身经验实现目标。例如要根据生活贫苦的孩子的行为判定其价值观,而不能说其必然会犯罪,那样太盲目自信了。

不喜欢自身角色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会非常艰难,非常紧张。大家都了解身为人母的力量。研究表明,母亲对孩子拥有强烈的保护欲,超越了其他各类心理。身为人母的力量超越了包括性欲、饥饿在内的所有力量,有多种生物(比如老鼠、猿猴)都是如此。如果只有一种选择,母亲必然会选择自己的孩子,该欲望的基础并非性,而是合作。母亲通常都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体的组成部分,她觉得孩子让自己完整了,让自己能够掌控生存与死亡。所有母亲多多少少都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说,自己是上帝,能够创造生命。对为母之道的追求,便等同于对优越感、神明地位的追求。该案例清楚表明,我们将在社会感觉的引导下,努力在合作中应用优越感目标,实现人类共同利益。

有些母亲会极力夸大孩子是自己身体的组成部分,迫使孩子为实现母亲的优越感目标奋斗,其目的可能是彻底掌控孩子,让孩子依赖自己,离不开自己。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农夫五十岁时还跟母亲住在同一个房间。母子俩一起得了急性肺炎,母亲康复了,儿子却死了。收到儿子的死讯,母亲说:“我就知道我无法把他养大。”她想照顾儿子一辈子,根本没打算让他出去独立。无法让孩子跟其他人建立关联、开展合作的母亲,是失败的。

母亲跟外界有着复杂的关联,因此不管站在孩子还是父母的角度,母亲都不应过分突出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对某个问题强调过度,会导致对其他问题的忽视,而不管多简单的问题都不应忽视。除了孩子、丈夫,社会也会跟母亲产生关联。对于这三种关联,母亲要同等看重,并要保持镇定。对孩子的成长过度关注,一定会把孩子惯坏,让孩子难以独立,难以跟其他人合作。母亲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建立起来后,让孩子留意父亲,对父亲产生兴趣,便成了母亲的重要工作。要是孩子未能对父亲产生兴趣,该工作便失败了。接下来,母亲还要培养孩子对社会,对跟其他孩子、亲友等往来的兴趣。责任繁重的母亲务必要在一开始就获得孩子的信任,之后再将这种信任扩充到方方面面。

如果让孩子依赖自己是母亲唯一的目的,那外界所有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都会引起母亲的厌恶。孩子会求助于母亲,面对与自己抢夺母亲关注的竞争者,孩子会满怀敌意。孩子不愿母亲关怀别人,这会损害他的利益。在孩子看来,母亲不属于其他任何人,只属于自己。对于这种案例,大部分心理学家的认知都是错的。例如弗洛伊德学派提到的俄狄浦斯情结,说孩子恋母,想跟母亲结婚,仇视乃至想杀掉父亲。该理论并未建立在对孩子身心发育的全面了解基础上。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孩子都想让母亲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不理睬其他任何人。这是一种欲望,想彻底掌控母亲,让母亲受自己奴役,但与性无关。有这种变态心理的孩子都被母亲惯坏了,觉得除母亲外,没人能跟自己合作。只有少数有这种情结的男孩会想跟母亲结婚,这只因他觉得除母亲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像母亲一样顺从自己,他不想跟那些人合作。因此,教育错误才是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与遗传的乱伦本性、性欲无关。

长时间跟母亲绑在一起的孩子,很难应对没有母亲的环境。例如在公园、学校、其他孩子身边时,他最重要的目标还是跟母亲建立关联。他希望母亲时刻陪伴在自己身旁,给自己关怀。为了得到母亲的欢心,他什么法子都可以拿来用。无论何时,他都会表现出自己的脆弱,以得到母亲的怜悯。为了说明自己多需要照料,他会动不动就哭泣,生病。为了让母亲关注自己,他会不时发脾气,跟母亲吵架。不少坏孩子都是被惯坏的孩子,想让母亲时刻关怀自己,且不想受到约束。

孩子很容易找到有效吸引母亲注意力的方法。通常说来,被惯坏的孩子总要有人陪在身边,特别是在黑暗中。这是他们获得母亲关怀的方法,与惧怕黑暗无关。有个被惯坏的孩子在黑暗中哭个不停,母亲过来问他怎么了,他说这里好黑。母亲问:“可是我能把光明带过来吗?”他恐惧的是在黑暗中没有母亲陪伴,而不只是黑暗。这种孩子会在母亲离开时,用高声喊叫或其他各种方法迫使母亲给自己陪伴与关怀。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往往非常重视恐惧心理。而个体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不是恐惧的原因,而是恐惧的目的。这种孩子都会对某些东西心存恐惧,这不过是他们引起别人关注的方法。在他们的生活态度中,这种心理发展为他们跟母亲维持亲密关系的稳固模式。因此,大多数胆子很小的孩子都是过去深受宠爱,想永远受到宠爱的孩子。

对噩梦的恐惧,经常会让某些被惯坏的孩子在睡梦中哭闹。要弄清楚这件事,就不能把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彼此对立,二者只是同一种事物的两种状态而已。在睡梦和清醒两种状态下,同一个孩子有着相同的行为特征。优越感目标左右着他,他将在频繁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了解到,为适应自己的目标,应如何调整环境。睡眠期间,他内心的目标与记忆并不会改变。相信用恐惧才能吸引母亲注意力的孩子,长大以后再做梦,还是会觉得紧张、焦虑。就这样,对噩梦的恐惧从一种方法变成了一种固定习惯。这种情况十分常见,不常见的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能好好睡觉,不制造麻烦。他们引起父母关注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睡衣不舒服,想喝水,害怕小偷,害怕野兽等。有的孩子必须让父母守在身旁才能睡觉,有的孩子常做噩梦,并会从床上掉下来,有的孩子会尿床。

母亲的爱护不是一般人可以取代的,没有人会比自己的母亲对孩子的兴趣高

我治疗过一个从不在夜里麻烦大人的孩子,她好像也被惯坏了。她妈妈说,她白天会闯祸,夜里却不会做噩梦,制造麻烦。她不会像前文中提到的那些孩子,用各种方法吸引母亲的关注,这让人难以理解。可我最终还是弄明白了,问:“她夜里睡在什么地方?”她妈妈说:“我身边。”

因为生病期间,母亲的关怀无时不在,所以被惯坏的孩子都会觉得生病是最幸福的事。这些孩子的问题往往出现在重大疾病康复后,原因是其对生病期间所受宠爱的留恋,与疾病后遗症无关。孩子发觉父母对他的关注与关怀不如当初,为了报复父母,他便开始闯祸。而看到别的因生病受到宠爱的孩子,他可能会期待自己也生病,为此他会在病人身边逗留。

有个女孩住了四年院,深受医生、护士喜爱,出院回家后又得到了父母的悉心照料,可父母对她的关注并没持续多久。她的心愿无法再获得满足,每到这时,她便会咬着手指抗议:“我的病还没好。”她想提醒父母,她在医院时多么受宠。成人也会经常提到自己得过的病,这是一种相似的做法。还有些孩子生病之前经常闯祸,病好了以后就不再惹是生非了。

众所周知,身体缺陷会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还能让孩子性格扭曲,那身体缺陷消失后,会不会对性格造成影响?

有个男孩是家里的老二,总是撒谎,偷东西,不听话,老师想把他送去感化院,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管教他。结果男孩却在这时得了肺结核,整整半年一直躺在病床上。等他病好了,大家惊讶地发现,他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他的转变显然是因为意识到了之前的错误。生病前,他总感觉父母忽略了自己,把太多的爱都给了大哥。生病之后,他得到了家人的关注与关怀,便不再误会他们不重视自己。

很多人都持有这样一种错误观点,别让犯错误的母亲继续照料孩子,要把孩子送去幼儿园交给老师教导。这太荒诞了,母亲的替代者必须要有做母亲的能力,对孩子有浓厚兴趣。相较于幼儿园老师,母亲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必然更强烈。在孤儿院长大的很多孩子对他人没什么兴趣,原因在于没有类似于母亲的人帮他们跟外界建立关联。有人曾对孤儿院的孩子做过调查,有不少护士、修女在照料这些孩子,还有诸如让孩子入住私人家庭的特殊照料,家庭中的母亲对这些孩子的照料一如对自己的孩子。结果证实,这些孤儿只要有合适的人照料,就会有明显进步。为孤儿找到父母的替代者,让其得享家庭温暖,再没有比这对孤儿更好的了。因此在把孩子带离父母身边后,务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其找到父母的替代者。父母的关怀非常重要,如若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孤儿、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父母离婚的孩子在生活中饱受挫败。

后母难做,原因在于丈夫和前任妻子的孩子会很抗拒她们,但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我知道不少成功的案例。不少人对此所知不多,一般说来,孩子都会在母亲死后跟父亲建立起亲密关系。他认为,后母会分走父亲对自己的关怀,因此敌视后母。斤斤计较的后母会让孩子陷入险境,让孩子的敌对态度更加强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斗争都不会停止,暂时落后的一方绝不会向另一方认输,殊不知妥协才是最好的做法。越是强求孩子交出什么,越是无法如愿。若能明白合作与爱断然不能依靠暴力获得,那很多争执、麻烦便不会出现了。

家庭 / 母亲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