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去积累量变
万事万物,从量变到质变,一切都需要积累,“一万个小时定律”指出哪怕是天才也不能在某一专业领域少于10000个小时的刻苦练习——这是训练大脑成为领域专家所需要的时间底线。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大脑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表面上看来,量变的积累在进步和变化上是微小的,实际上也的确是微小的——甚至有时候可以忽略不计。但只要来到了质变点,就能够产生飞跃性的进步和颠覆性的改变,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其本质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是符合幂次(非线性指数)增长的。(世界的本质关联:从0到1,幂次法则,信息论)
而行动就是积累量变的途径,这个量变会发生在大脑里,就是在大脑中积累信息——以形成结构化抽象化的知识,包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以及顿悟和闪念。同时这个量变也会发生在外界事物上——以让现实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想象去改进和变化——这就是创造。
行动会让大脑中的量变堆叠出(乔布斯所说的)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追求——这是方向。有了这个追求与方向,我们就能够废寝忘食的持续努力,毫不倦怠的继续行动、继续积累量变。接着大脑的动态神经网络结构,就会不断的与行动本身产生互相影响的关联——就如河床引导河流,河流改变河床一般。而一旦量变积累来到一定程度,激发出了大脑信息积累的质变,就会产生出才华。
只不过有些人(比如天才)需要较少的量变积累就可以得到质变的才华,有些人需要较多的量变积累才能得到质变的才华。(什么是天才?天才的本质、诞生和意义)
但只要有了才华的加持,就会更加激发我们的行动,从而让外界事物的变化,更快的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意愿去发展,也更容易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接着这又会增加我们的自信与信心,就容易去行动获得更多的量变积累。然后,这就会进入到一个不断增强的正向发展循环,并不断推动我们去完成不同阶段的目标,一步步直到最后,让我们变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做成我们想要做成的事情。
那么,会不会出现一个人很有兴趣和激情去做一件事情,但他却不擅长做这件事情。或说是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但这个追求却是自己所不擅长的?
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很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性极小,而大脑的可塑性又很强,甚至有时候大脑不擅长一个领域的事情,但经过长时间艰深刻苦的磨炼,在大脑中训练出了刻苦铭心的神经网络结构,最终都会变的擅长,并得到业界的认可。
人与人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是极小的,尤其是在刚出生的时候,这时大脑数据一片空白,接着环境信息就会向大脑结构中填充数据,同时也会改变一部分结构,而结构也会反过来影响数据的填充。可见大脑很大的差异性都是来自环境数据的积累,所形成不可预测的概率选择,影响并决定了大脑动态神经网络结构的构建,从而影响了人的性格、情商、智商和各种能力等等。
更何况,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它(在最基础层面)造就了伟大的创新者、改革家、匠人以及改变世界的人。
所以,兴趣与追求能够让我们去积累特定的领域信息,而这些信息在大脑结构中所形成的质变,能够让我们变的更擅长处理这类信息。我们可以说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大脑数据积累的差异,而行动就驱动了大脑数据的积累,产生了差异性。
那么显然,自信是来自于刻苦的练习,清晰的想法和思路是来自于信息的积累,行动才是获得这两样的唯一途径,所以行动不仅是人生的答案,还是唯一的答案。而信息积累够了,心中自然就会有清晰的路径和愿景,就不会着急,更不会担心什么的了。
乔布斯说,你的内心已经知道,你想要成为的人,做成的事情,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一切都在你的内心深处,而行动将会找到那一条信息的路径,抵达你的内心深处。
行动的敌人:胡思乱想与担心害怕
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努力,结果却不尽人意,这时就会有很多的负面感受和沮丧情绪,还会不自觉得想出很多否定自己的理由。
还有些时候,在看到自己与别人水平和成就的差异时,也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和冲击。比如觉得自己进步缓慢,别人却天赋异禀,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别人却可以如鱼得水大显身手,觉得自己步履艰难步步惊心,别人却是如沐春风轻松自在。
但这些都是自己胡思乱想的结果,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或许是别人可能付出了比你想象的多得多的努力和练习的时间才得到结果。而这个是我们所无法知道的沉默数据,但就看你如何去解读你未知的东西,然后你的想象(胡思乱想),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感受和心理状态。
而在失败、失误、失常,以及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担心害怕和恐惧的感受,也都会伺机从想象力的缝隙中倾泻而出,扑面而来。有趣的是,所有的担心害怕和恐惧,虽然都是想象出来不存在的,但却会真实地影响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积累与发挥。因为想象是虚幻的,但感受却是真实的,而感受又改变了行为,从而一切都变了。
所以,有时候糟糕的想法就会应验不好的结果,积极乐观的想法就会促成更好的结果,这些其实都是自我预言的应验,和安慰剂效应是一样的。
那么,在面对胡思乱想,以及担心害怕和恐惧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去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从而去改变自己的感受:
第一,不要那么轻易就否定自己(包括认输与放弃),现实是黑暗坚硬的,事与愿违是常态,那些获得成功的人都是在失败中走过来的——无一例外,他们都知道如果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那么只要继续坚持和调整思路,最终就一定会有如愿以偿的一天。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坚持,并拥抱错误,不要害怕犯错,甚至接受犯错是常态,然后在错误中看到正确的道路,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道路,接着才能走上属于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并且要始终相信万难之后必定就是精彩。
第二,人脑有很强的可塑性,不断的学习试错,积累经验,就能慢慢控制环境,得到想要的结果。并且一切都是变化的,现实环境有诸多互相关联的因素,也只有试错和迭代才能慢慢理解并掌控。切记,不要把一次结果,一次失败,一次不如意,就归结为单一因素和单一条件的因果作用。有问题,再来一次就是了,没那么可怕,也没什么好怕的,但要坚持行动和总结分析,以改进、提高和完善过程,才能不断逼近想要的结果。
第三,只有有所经历才能荣辱不惊,这是在积累信息的量变,需要支付必要的时间——包括刻苦的练习和耐心的等待。而等有了经历和经验过后,回头再看过去的种种情境,真的都不是什么大事情,也会觉得豁然开朗。可是在经历之前或在经历之中的时候,就会把对问题的消极感受放大化,觉得无比艰难和困苦。
但要明白的是,大脑在无法查核现状的情况下,就会预想最糟糕的情形——这就像有人一头痛就觉得自己可能是脑瘤晚期一样。 所以,遇到问题与困境,与其消极,不如花时间搞清楚现状,搞清楚状况了,消极情绪自然也就无处遁形了。
第四,乔布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和死亡作比较,如果突然得了绝症,或是健康受到不可逆的损伤,以后再看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就会突然觉得不足为惧,也不过如此,也都可以解决,对我们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因为此时我们想要的是命、是活着、是健康。这样一来,原本觉得恐惧和艰难地事情就变的简单轻松了,这就是对比的力量。人脑喜欢对比(锚定效应),对绝对概念模糊不清。
锚定效应,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下,判断与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会向初始信息或初始值即“锚”的方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和认知偏差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做决策时,我们容易受到初始信息和熟悉信息的影响,并不自觉地以它们作为参考(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而这就是先入为主,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我们决策的原因所在。
第五,如果我们跳出当前的情景,试想,想象未来10年,20年,30年后,我们再看今天面对的问题与困境,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所有的问题也都会有全新的答案,这是用未来的视角解决今天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穿越去到未来,但我们可以想象,用逻辑去推理,而不是陷入无限消极的情绪。而这就我们需要学习并不断练习的思维模式——跳出今天的局限,获得未来的视角。
第六,我们需要经常细致审视自己的内心,调整并确定自己真正的追求——这一定是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所在,然后才能坚持下去。行动是在积累量变,而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时间是不确定的,也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得到结果。否则,量变的积累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不到质变的突破性收获,那么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将会是付诸东流的毫无意义。
第七,如果真的需要去寻找一些事情不尽人意的原因,就要放弃瞎猜和胡思乱想,要去寻找证据和逻辑,不然就会被一些虚幻的想法动摇了自己的内心,而事实上,人的感受是很容易被动摇的。谨记,感受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并且可以控制。同样的想象,就看你是让消极、担心和恐惧阻碍你, 还是用积极乐观的思维去战胜眼前的障碍。
第八,事实上,担心、害怕和恐惧,以及胡思乱想都是本能,想办法质疑和对抗自己的感受,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那么,对抗就要先从改变思维开始,思维不改变,感受永远控制着你的大脑皮层,任何驱动力都抵不过感受在体内创造的剧烈化学反应的。还是那句话,改变了思维就能够改变感受,改变感受就能改变行为,接着一切就都可以改变。
最后,其实解决一切问题和困难的利器,一直就在每个人的手里,就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超级强大的大脑智能,用智能去对抗本能,用行动去获得数据和信息,想要的一切就会慢慢实现。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追随你的内心,追随你的内心,追随你的内心,这样你才有足够心理力量去对抗环境信息的干扰。但最终,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只有自己才能给出解答,而行动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