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武林的情况

2019年1月7日  来源:高广银 作者: 提供人:mastera0......

武林的情况

下面咱们先来说说这本篇的基本内容:民国时期的武林和武术家。

这本篇主要讲的是形意拳。形意拳在民国时期的北方是最有代表性的拳种,它和太极、八卦并称为三大内家拳。中国拳法在清朝初年被分为内家和外家:外家拳以少林为代表,形式刚猛,偏重于外功和力量;内家拳锻炼的是借力打力、以静制动的内劲。形意门广泛认可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时一个叫姬际可的武官。传说他在古庙中得到了岳飞留下的残书,从关于拳法枪法的记载里,参悟出形意拳的原理,当时叫作心意六合拳。关于岳飞遗留下兵书和武功秘籍的传闻,还被金庸写进武侠小说里。在民国时,形意拳为了推广“强国强种”,更是乐于宣传形意源自岳飞的说法。

消失的武林

本篇讲述的武术家,始于李仲轩的师祖、清末民初形意拳大师李存义。李存义的形意拳,主要包括五行拳、仿效动物形态的十二形拳和站桩的桩功。李存义曾经开设过镖局、武馆。八国联军进北京时,他已经五十多岁,率领弟子在天津火车站杀死了多名俄国兵;还在北京利用胡同地形,使单刀袭击落单的洋兵。民国时,他担任过军队的武术教习,编写了一本《刺杀手册》。据说,直到六十年代,部队训练拼刺刀时,还在沿用李存义的技术要领。可见,那个时候的武术是以直接造成伤亡为标准的,具有实战效果。

作为一代宗师,李存义完成了奠定民国武林格局的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合并山西、河北的形意门。他通过不断比武和教学推广,使形意成为横扫北方的拳种。第二件是将形意和八卦合成一派,两派弟子可以互相称师兄弟。第三件事是合并了北方武林。1912年,他在冯国璋的资助下,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士会”,改变了过去单独传授武功的模式。1927年,国民政府创立了国术研究馆——当时把武术称为国术——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分馆。天津是北方武术中心,拥有23家分馆。名气最大的,就是李存义留下的武士会。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武术的黄金十年”,所以,李仲轩因为师从李存义的三位得意高足,而被称为“中华武术黄金时代的最后见证者”。

消失的武林

李仲轩1915年生于天津宁河,李家是当地的名门。李仲轩少年时拜的第一个师傅,是李存义的弟子唐维禄。唐维禄本来是中华武士会的杂工,但经过七八年,很多正式弟子没练出来,唐维禄却练出来了。唐维禄学成后一直隐居在宁河。他最出名的是腿功,李仲轩回忆,唐维禄可以在一个晚上从天津走到北平,手提着灯笼,在远处看,快得像连成了一条线。李仲轩的父亲是文人,很反对他学武,而他母亲因为来自武将世家,先辈战死于鸦片战争,很支持他,说“国家有难要靠武将,文人就会斗心眼”。后来,李仲轩和父亲反目,从天津出走。唐维禄觉得李仲轩离家是因为自己,就介绍他向名气更大的尚云祥学拳。

尚云祥身材矮小,能以才智突破先天限制,武功自成一家,是形意拳在北京的代表人物。当初,李存义击杀八国联军就是由他掩护的。尚云祥早年给大户人家看家护院,协助官府捉拿过京城巨盗康小八,这件事被改编成京剧《东黄庄》。尚云祥受聘于西北军,1933年,宋哲元的大刀队凭借他教的刀法,取得了喜峰口大捷。

消失的武林

李存义人称“单刀李”,曾经和“大刀王五”齐名。但他的刀只在刀头开刃,实际上是一种剑法,在师承中,尚云祥最出名的也是用剑。李仲轩向徐皓峰演示尚云祥的形意剑法时,刚刚遭遇了车祸,身体还处于半瘫痪。但他扶着桌子站立,和徐皓峰各拿一根筷子模拟击剑时,徐皓峰无论从哪个方向攻击,李仲轩总能抢先一步,用筷子点中徐皓峰的手腕,动作看起来还是慢悠悠的。这段描写,很像《笑傲江湖》里的独孤九剑。李仲轩说,这是形意拳走中门、占中路的道理。形意拳攻击的特点是发力霸道,取中路硬打硬进,简洁有效,所以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说法。

说到这儿,相信你也和我一样,要插进来提问了:既然传统武术有实战价值,那么它和现在的表演套路是什么关系呢?另外,这些老年人真的还有实战能力吗?李仲轩和尚云祥的再传弟子们是这样解答的:形意拳有演法、练法和用法之分。

消失的武林

演法就是我们看到的武术表演,也就是公开的套路。演法是为了取悦观众,和实战能力没有关系。练法是需要师傅传授的真功夫。形意拳不用蛮力,比如传授给军队的刺刀术和大刀术,并不是教具体招数,而是控制身体、使用巧劲的方法。在战场上使用大刀劈砍,再强壮的人挥舞几分钟也会肩酸手疼,这就需要学习形意拳运用关节和弹性的技巧。其实,这和伐木工人砍树的原理是相通的。比如说,战场上两杆长枪或刺刀顶在一起时,谁都不敢后撤,你撤对手就扎进来,但手和肩部又都使不出向前的力,如果你学会了用躯干回旋带动上肢的力量,你的枪就扎出去了。再比如,自己的肘部和对方的肘部相撞,如果用形意的横劲转动一下,就形成了斜抛运动,也就是借力打力。形意拳的招式很简单,一个姿势可以一练几年,就是在揣摩招数背后的功夫,直到形成无意识的反应。

有了练法,还要会打法,也就是在实战中的表现。掌握了练法,具备了功夫,相当于有财产;实战中精确地应用打法,就像是会投资。形意拳的打法可以利用自身特点,抛开基本招式随意发挥,肩膀、臀部或胯部都能打人,所以,形意拳高手是能够自创拳法和口诀的。在民国武林的鼎盛时代,高手进入了军队,评判高下的标准是实战,简单明了。到这种技术遭到禁止、只剩下演法时,武术自然要走向衰败。

消失的武林

至于年龄和功夫的关系,据说是这样的:人体自然衰老,拳怕少壮,确实都是固定规律,但功夫增长和岁数衰败有一个谁快过谁的不同现象,武术家的功夫如果纯正,就可能把实战能力保持到中老年。李存义、尚云祥,都是到老年时还在比武的。

好,咱们再回来接着说李仲轩的第三位师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意门名声最响的人物叫薛颠,是唐维禄、尚云祥的师弟。按李仲轩的话说,“当年的薛颠,是我们心目中天神一样的大人物。”通过两位师傅的介绍和保荐,李仲轩又拜在薛颠门下。

薛颠在民国武林是个传奇。他和师兄傅昌荣比武落败后,曾经多年不知去向。在师傅李存义去世后,他重出江湖,自称一直隐居在五台山,向一个老和尚学了新的拳法。在一次武林人士的集会上,薛颠当众现场表演了一手功夫,并不是打拳,而是像跳舞一样在大厅里演示了挪动步伐。这种移动方法展示出野兽一样的协调性和异常的敏锐反应。当时有人说,薛颠的身法已经像鬼魅一样,达到了神变的程度。表演完以后,薛颠再一次向傅昌荣提出挑战。两个形意高手的全力对决,很容易出现生死,何况傅昌荣又是张作霖的贴身保镖,尚云祥就出面劝阻比武,推举薛颠接替李存义出任国术馆馆长。

消失的武林

薛颠身高体长,平日里待人接物像教书先生,但动手时煞气很重,像妖魔一样可怕。他认为,普及形意是能够振兴民族的大事,他觉得手把手地教来不及,就自创了一门新式拳法“象形术”,在1933年出版了一本《象形拳法真诠》,把拳术的练法和心法都向世人进行公开展示。在《逝去的武林》里,李仲轩对薛颠的拳经进行了讲解。

消失的武林

李仲轩34岁以后,不再和武林人士来往。他做过会计,晚年在北京西单一家电器商店看门,晚景很凄凉。他写这些文章时,名利确实都不重要了,除了不愿意让自己的形意拳失传,应该也是为了排遣寂寞吧。在周星驰的电影《少林足球》和《功夫》里,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也是这样隐遁民间,生活窘迫。这还真不是夸张,民国武术经过短暂辉煌期后,就被逐渐淘汰了。最开始,是由于火车兴起,镖局行业就没落了。有了现代枪械,到武馆学习武术的人也越来越少,毕竟,再高强的拳法也不抵挡不了乱枪扫射。另外,职业武术家大多是武痴,生活上秉承大手大脚的江湖义气,经常弄得捉襟见肘。李存义的晚年,主要靠弟子和村民接济。李仲轩的几位师傅,唐维禄的本业是在乡下务农;尚云祥也不富裕,一直租住尼姑庵。所以民间有“穷文富武”的说法,意思是习武需要经济基础。

武侠 / 武术 / 形意拳 / 尚云祥 / 宋朝 / 武林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