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老子下篇

2018年10月12日  来源: 作者: 提供人:rose5......

三十八章

本章导读

老子时代,礼已演为繁文缛节,拘锁人心,同时为争权者所盗用,成为剽窃名位的工具,所以老子抨击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道”、“德”、“仁”、“义”、“礼”逐渐下降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越来越外在化,人的内在精神被斫伤,自发自主的精神逐渐消失,仅靠一些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拘束在固定的形式中。

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下德无为而有以为4。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5。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6。夫礼者,忠信之薄7,而乱之首8。

前识者9,道之华10,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11,不居其薄12;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13。

1上德不德: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着形式上的德。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新作为。以:有心,故意。

4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有以为”和“无以为”说的是有没有模拟造作,有模拟造作就是“有以为”,没有模拟造作就是“无以为”。此句为汉时衍入,当作四分法,即“上德……上仁……上义……上礼”。与十七章参读,“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即“太上不知有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即“其次亲而誉之”;“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即“其次畏之”;“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即“其下侮之”。

5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上礼之人想有作为而没人响应。攘臂而扔之:伸出手臂来使人们强就。扔之:即引之,拽之,即强迫人服从。

6此四句《韩非子》作“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7薄:衰薄,不足。

8乱之首:祸乱的开端。

9前识:指预设种种礼仪规范。者:提顿,无义。

10华:虚华,非实质的。礼仪规范乃道之“其次”者,故曰“华”。

11处其厚:立身敦厚。

12薄:浇薄,指“礼”。

13去彼取此:舍弃薄华的礼,采取厚实的道与德。

译文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可以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上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响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道就会失去德,失了德就会失去仁,丧失了仁就会失去义,失了义就会失去礼。

礼,标志着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端。

预设的种种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弃薄华而采取厚实。

三十九章

本章导读

本章重点在讲侯王的得道,为政者要能处下、居后、谦卑,体悟“道”的低贱的特性。有道的仁君应如大厦的基石,要有骆驼般的精神,要能“珞珞如石”,朴质坚忍。

昔之得一者1——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2,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3,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4。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5。是故不欲琭琭如玉6,珞珞如石7。

1一:即道。

2万物得一以生:一本无此句。

3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4孤、寡、不穀:都是侯王的谦称。“孤”、“寡”是谦虚地说自己孤德、寡德。不穀,有不善的意思。

5至誉无誉: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耀的。

6琭琭(lù):形容玉的华丽。

7珞珞(luò):形容石块的坚实。

译文

从来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难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宁静,难免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妙,难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难免要枯竭;万物不能保持生长,难免要绝灭;侯王不能保持清净,难免要颠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穀”。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不愿像玉的华丽,宁可如石块般的坚实。

四十章

反者1,道之动;弱者2,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3,『有』生于『无』4。

1反:通常有两种讲法,一:相反,对立面;二:返,循环。在老子哲学中,讲到食物的对立面及其相反相成的作用,亦讲到循环往复的规律性。此处之“反”,即“返”。

2弱:柔弱,柔韧。

3 有:与第一章“有名万物之母”的“有”相同,但和第二章“有无相生”及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的“有”不同,二章和十一章的“有”,是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而本章的“有”意指形而上之“道”的实存性。

4有生于无:一本作“生于无”,“有生于无”的命题,疑为后出。

译文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赏析与点评

“反者道之动”,“道体”是恒动的,由“道”产生的万物也在相反对立和循环往复中不断地更新运动和发展,这就是“道”于万物的作用和规律。

老子 / 道德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