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道家文化-庄子:下智制造问题,中智解决问题,上智取消问题-老子+老子上篇-老子上篇——四、五、六章-老子上篇——七、八、九章-老子上篇——十一、十二、十三章-老子上篇——十三、十四、十五章-老子上篇——十六、十七、十八章-老子上篇——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章-老子上篇——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章-老子上篇——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章-老子上篇——二十九、三十、三十一章-老子上篇——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章-老子上篇——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章-老子下篇-老子下篇——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章-——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章-老子下篇——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章-老子下篇——五十、五十一、五十二章-老子下篇——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章-老子下篇——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章-老子下篇——五十九、六十、六十一章-老子下篇——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章-老子下篇——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章-老子下篇——六十八、六十九、七十章-老子下篇——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章-老子下篇——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章-老子下篇——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章-老子下篇——八十、八十一章-《老子》导读-《道德经》全文和译文(经典版本)上-《道德经》全文和译文(经典版本)下+庄子-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庄子内篇-齐物论-养生主-庄子:人间世-庄子:德充符-庄子:大宗师-庄子:应帝王-庄子:逍遥游-庄子:外篇-庄子:马蹄-庄子:胠箧-庄子:在宥-庄子:天地-庄子:天道-庄子:天运-庄子:刻意-庄子:缮性-庄子:秋水-庄子:至乐-庄子:达生-庄子:山木-庄子:田子方-庄子:知北游-庄子:骈拇-庄子:杂篇-庄子:徐无鬼-庄子:则阳-庄子:外物-庄子:寓言-庄子:让王-庄子:盗跖-庄子:说剑-庄子:渔父-庄子:列御寇-庄子:天下-庄子:庚桑楚+《道德经》主旨解剖 |老子到底在讲什么-深度解读《道德经》,为什么伟大的思想家主张保守-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到底讲什么

老子下篇——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章

2020年3月30日 字数:1102 来源: 作者: 提供人:rose5......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1,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2。

1人之道:指社会的一般律则。

2见:即现。贤:常指聪明才智,这里指多财,即上文的有余。

译文

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的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律,减少多余,用来补充不足。人世的行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奉养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赏析与点评

“损有余而奉不足”,老子取法天道,认为社会规则也应照顾公平,拿有余来弥补不足,保持均平调和,不再出现弱肉强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老子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表现出老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1。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2,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3,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4。

1易:代替。

2受国之垢: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道之言好像反话一样。

译文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人没有不知道,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有道的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配称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难,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道说出来就好像是相反的一样。

赏析与点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借用水的意象来比喻“道”的德行。水趋下居卑,有“不争”之德,但同时水也绵绵不绝。水滴石穿,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所以这里水的“柔弱”不是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具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1,)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2,而不责于人3。有德司契4,无德司彻5。

天道无亲6,常与善人。

1“报怨以德”:此句原是六十三章文字。

2 契:契券,就像现在所谓的合同。古时候,刻木为契,剖分左右,各人存执一半,以求日后相合符信。左契是负债人订立的,交给债权人收执,类似今天所说的借据存根。

3责:索取偿还,即债权人以收执的左券向负债人索取所欠的东西。

4司契:掌管契券。

5司彻:掌管税收。彻是周代的税法。

6天道无亲:天道没有偏爱,与第五章“天地不仁”意思相同。

译文

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有余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因此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裕,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取。

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要经常和善人一起。

赏析与点评

“天道无亲”与第五章“天地不仁”的观念是一致的。人心常有一种“移情作用”,心情开朗时,觉得花草树木都在点头含笑;但心情抑闷时,觉得山河大地都在哀思悲愁,这是人将自己的主观情绪投射给外物,使宇宙加以人情化的结果。老子主张花开叶落都是自然的现象,并没有特别的感情,强调自然规律本身并没有偏爱。

老子 / 道德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