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大”。它广大无垠而又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而又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回归本源。
老子早在第一章便向大家说明了,道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另外在第十四章也再一次提到“道是绳绳不可名”的,那么此章老子为何又来给“道”强为之名呢?这不是在打自己脸么?老子在此之所以要给“道”强为之名,注意这里的“强为之名”,我们可以用老子的“反向”思维和“有无”思维去解读:“一、道既然不可名状,那怎么又被称为'道’呢?(反向思维),二、“道”若只是个代名词,词本身无实质意义,那它就可以被任何词来形容,那用其它词来形容有没有必要呢?(有无思维)。因此可以不难理解老子在此“强为之名”的用意:既然勉强要去描述这个“不可名状”之物,那么“我”姑且称它为“大”吧,字就叫“道”吧。
道的运行无边无际,让人捉摸不定,冯达甫先生就在其著作《老子译注》中谈到“老子用‘大、逝、远、反’这四个字,是在描述道的全部运行过程,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周行’”,所以说老子强制给道命名,也只不过是方便论述“道”是如何运行的罢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天,天效法地,地效法“道”,而“道”效法的是自己。此句乃《道德经》五千言中的经典名句,被后世广泛传颂,并且各有注解,对于此句争论最多的地方便是“道法自然”,有些人认为“道”存在于“冥冥之中”,这里的“冥冥”就是“自然”,所以类比于前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此处应该解读为“道效法自然”,也就是说“道运行的规律应该效法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但是另有一派的观点认为,“道”已经是宇宙万物间最根本的规律,它也包含“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因此它没有必要去效法自然,所以“道法自然”应该解读为“道效法自己”,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老子他说》中便提到老子在著写这本《道德经》时,并没有添加任何标点符号,“道法自然”也只是后世的排版而已,正确排版应该是“道法自,然”,这个“然”字,有“确实这样”的意思,在此也可表示语气助词“然也”。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厚重是轻浮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所以圣人每天都在行走,不离开装载行李的车辆。此章老子诠释了“轻重”、“静躁”的矛盾思辨哲学观,用以批判统治者“轻浮躁动”的治国理念,以及倡导‘无为而治’的“清静厚重”的统治策略。
老子置身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作为周朝的史官,亲眼目睹了列国征伐给百姓带来的惨痛的生活,因此他竭力批判统治者“轻浮而又躁动”的“侵略”思想,希望能够通过“无为之治”来使得人民能够过上安稳而又宁静的生活,但是面对当时群雄并举,尔虞我诈的现状,老子无能为力推行自己的思想,只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道德经》之中,供后世以史为鉴。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轻浮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失去主宰。老子此处所说的“本”是指“人民”,他认为帝王若为政不德,那么就会失去民心,失去了民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治理天下的根本,失去了根本,就会使得国家动荡不安,那么江山必定会土崩瓦解,最终也就失去了自己。
老子在此章阐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以“重与轻”和“静与躁”的关系,告诫统治者丧失民心必定丧失国家统治的根本,因此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处处为人民着想,得民心者得天下。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真心行善之人,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同样也不会留下非议的。做事要善于找方法,所以善于计数的,都用不着筹码,善于关闭的,也不必用栓销,人们都无法打开,善于捆绑的,不必用绳子,人们都无法解开。
对于此句中的“善”,前面两个“善”,是“行善”之意。因此所谓“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可解读为,老子认为真正为善之人,不必讲究什么外在形式,而是不留痕迹、不惹争议地去行善,俗话说:“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在社会上,我们常看到一些人打着行善救助的旗号,来实现自己的小私小利,这样的善,就像吸了水的海绵一样,挤一挤都是“水分”。
而后面四个“善”是“善于做事”之意,所谓“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意指“学会寻找方法做事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如庄子“庖丁解牛”那样,若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那处理的过程便会非常简单而又顺畅。很多人之所以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是因为没有找到事物的本质所在,以至于做事无章可循,办事拖拖拉拉,到处“留下痕迹”、说话说不到关键点,到处留下“瑕疵”。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愚蠢,这就是精深而又微妙的哲理。此处的“师”是指上句提到的“善人者”,“资”是上句提到的“不善人者”。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人,都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很聪明了,这些人反倒是最愚蠢的人,以为自己得到了好处就一定是“赚”到了,失去了东西就是吃了“亏”,这种唯利是图的思想最终必会是自己迷乱心智。
纵观此三章,老子在第二十五章论述了“天道运行的法则”,第二十六章从“修身之道”谈论到“治国之道”,向统治者倡导“民贵君轻”的思想,第二十七章以“真善无痕”以及“做事讲究方法”来鼓励人们积极行善、虚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