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读书的时候,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无论其观点如何,竟然没有一个生前受到重用的。往往是他们死了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画像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的大圣人孔子。今天我们提到中国文化,孔子简直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签。但是在孔子生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早年孔子在鲁国教书,后来开始在鲁国出任一些官职。但并不顺心,自己的主张并不被人接受。郁闷的孔子想着,既然鲁国没有人愿意接受我的主张,不如到其他国里去看看,毕竟树挪死,人挪活嘛!于是孔子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旅程,先后到了卫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等,不同的文献对于孔子到底去了哪些国,有不同的记载,总之孔子去了很多地方。但结果都一样!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就是他不断碰壁的历程。在郑国的时候,被人称为“累累如丧家之犬”。到了晚年,身心俱疲的孔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又干起来教书育人的老本行。临死的时候还在感慨,天下人怎么都不听从我的主张呢?“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但是,在孔子死后,其地位却在不断地上升。老夫子先是成为贤人的代表,后来又成了圣人的楷模。到了孟子的口中,孔子成了圣人之中最为时髦的人“圣之时者”。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的地位空前提升,作为儒家的祖师爷,孔子的地位也进一步飙升,司马迁笔下称孔子为至圣:“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在后世儒家的心目中,能够和孔子相提并论的是孟子,孟子也有了亚圣之称。但是,孟子在生前呢?也是栖栖惶惶,孟子曾经游说过齐威王、齐宣王、滕文公、鲁平公、梁惠王、梁襄王……结果呢?“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于是,“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也只能把自己的全部主张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但是,孟子死后,孟子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到了宋代,理学兴起以后,《孟子》书被列为经书,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
荀子画像
先秦儒家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荀子。荀子的才学,相信在中学读过《劝学》一文的人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荀子生前也是到处碰壁。荀子本人是典型的大器晚成,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荀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学有所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之中“荀卿三为祭酒焉”。结果却遭到别人的嫉妒,“齐人或谗荀卿”,不得已,荀子来到了楚国。在楚国,春申君倒是挺看重荀子,可是春申君只是给了荀子一个兰陵令的小官。春申君一死,荀子连兰陵令这个小官也丢了。荀子满腔愤懑,也是只能“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荀子身后,其弟子李斯曾经担任秦朝的丞相,其后学成为汉代经学的主要传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都是经荀子之手而流传至今的。
老子画像
不仅儒家,其他家派的思想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老子,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把老子抬高到甚至和孔子相提并论的程度。而老子当年呢?不过是周王室的柱下史,又称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周王室的皇家图书馆的馆长。春秋末年洛阳地区所发生的战乱中,老子丢了自己的饭碗,决定隐居。在途中路过一座关隘,后世认为孔子所路过的就是函谷关。在函谷关前,老子写下了《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不知所踪。没谁知道老子最后去了哪里。但是,在老子身后,老子的地位也是不断提升。西汉前期黄老之学盛行,老子获得了空前的追捧。著名的窦太后就是老子的粉丝。道教兴起以后,老子被道教徒神话为道教徒的祖师爷,他们甚至称老子为太上老君,或者称之为道德天尊。而到了唐朝,由于唐朝皇帝也姓李,他们尊老子李耳为其始祖,称之为玄元皇帝。要知道孔子后来也仅仅被帝王们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庄子画像
我们经常老庄并称,道家的重要思想家庄子也是才华横溢,大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都读过《逍遥游》,已经领略到庄子的风采了。但是庄子生前,真的是穷困潦倒。他也授徒,但学费收入根本不足以维持生计。他不得已担任了漆园吏,也就是漆树园的管理员。他还利用闲暇时间编草鞋卖,来贴补家用。就这样,庄子还经常断粮,在《庄子》书中就有庄子断粮找人借贷的记载。但是,庄子死后,也是行情看涨。到了魏晋时期玄学流行,你要是不谈几句庄子,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知识分子。而到唐朝的时候,更是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先秦时期,和统治者走的最近的就是法家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但是法家的人物际遇如何呢?商鞅,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他生前在秦国的变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先秦诸子中可以说是傲视群雄,成了秦国的“大良造”。可惜,最终的结果却是五马分尸,作法自毙说的就是他。但是,商鞅死后,商鞅的变法成果却被继承了下来。秦国后来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与商鞅变法有很大关系。
韩非子画像
先秦诸子之中出身最为高贵的是韩非子,他是韩国的王族。我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经收过他的《五蠹》篇。另外,从《孤愤》《说难》等文章中,其实已经能够看出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后来秦始皇读到了韩非的作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寡人得与此人死不恨矣”。于是,秦始皇,当时还是秦王政,反动了对韩国的战争,将韩非“请”到了秦国。但是,韩非到了秦国之后却是冤死在秦国的监狱之中。
不仅是思想家,文学家们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先秦时期的文学家最为典型的就是屈原了,他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学过他的《离骚》。但是,他最终的结果如何呢?在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后,屈原也只能是自投汨罗而死。他惊天动地的一跳,倒是给各位多了三天端午假期。
先秦时期,被认为是士人们的黄金时代,已经是如此了,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大一统的割据一旦确立,类似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洛阳才子贾谊,才华横溢,风华正茂,从《过秦论》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才情。“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他也只能是一路上哭哭啼啼地到长沙赴任,一路上写下了《吊屈原赋》《鵩鸟赋》等文章。后来,汉文帝又把贾谊从长沙叫了回来,和贾谊一通聊,感叹道,几年不见,我以为自己水平提升了,但是和贾谊一聊,还是发现自己有很大差距。话虽如此说,汉文帝也没重用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几年后,贾谊抑郁而终。
在汉武帝的时代了,号称是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人将汉武帝的举措总结为独尊儒术。而汉武帝时期儒生的典型代表就是董仲舒了,他的许多主张倒是被汉武帝接纳了。不过,董仲舒本人结果如何呢?董仲舒曾经试图假借天象对汉武帝进行劝谏,结果汉武帝果断地把董仲舒扔到了监狱之中。从号里被放出来以后,董仲舒也只能是识趣地闭上了嘴巴。
司马迁画像
我本人是历史学专业毕业的,我们这行当的祖师爷应该算司马迁吧。大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也应该学过他的《陈涉世家》等文章。但是,司马迁本人在汉武帝时期过得却不那么开心。他最初只是做了一个六百石级别的太史令,这个官不大。司马迁自己曾经解释过,这无非是皇帝的弄臣。后来,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被汉武帝下狱。为了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司马迁只能屈辱地接受了宫刑!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如何,我想大家都是知道,《史记》也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王充画像
在后世,这个名单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东汉王朝建立之后不久,著名学者桓谭惹到了汉光武帝刘秀,差一点被光武皇帝刘秀杀掉,吓得桓谭磕头如捣蒜,脑袋都磕破了,总算是获得了刘秀的原谅,刘秀把他贬为六安丞,桓谭根本就没有走到六安,死于贬窜的途中。王充在很多哲学史著作中被称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代表,他对大汉朝充满了发自肺腑的热爱,却也是仅仅当了普通的州郡小吏。写出了《潜夫论》的王符虽然受到皇甫嵩的器重,却也终身布衣。
竹林七贤图
魏晋时期,玄学成为一时之风尚。而玄学中人,却少有善终。玄学在曹魏正始年间兴起,号称正始玄风。而正始玄风的引领者有两位,一位是天才的哲学少年王弼,一位是著名的美男子何晏,何晏也是当时的士林领袖。而王弼终年二十三岁。何晏在高平陵之变后因党附曹爽而被司马懿所杀。竹林七贤被认为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嵇康公然宣称“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最终在弹奏一曲广陵散后,走上刑场。阮籍只能将自己沉湎于酒中,随意驾着自己的小车,跑到荒郊野外,为“穷途之哭”!
韩愈画像
到了唐朝,号称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极力倡导复兴儒学的道统,一生中多次被贬往岭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与韩愈并称的柳宗元,更是贫困潦倒而死。
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被思想史家们看成是儒学复兴的标志,而理学中人却都命运乖蹇。北宋五子之中,安乐先生邵雍终身布衣。二程之中,大程明道先生程颢早卒。伊川先生程颐,也就是程门立雪的主角,先是被贬往四川,后来虽然被放还,但是朝廷下令销毁其著作,程颐死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敢去送葬,天下仅有四人写了悼念文章。
朱熹画像
而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我们现在提到理学往往都称之为程朱理学。而朱熹在生前被斥为“伪学魁首”!他的学生,或被流放,或被监禁。朱熹死后,朝廷明令禁止人们为他送葬。但是,到了后来醒过神儿来的南宋皇帝又追封朱熹为信国公。曾经与朱熹激烈辩论的陆九渊,在当了几任地方官以后,被罢职还乡,以授徒而终。陆九渊的家境极度贫寒,他也没有给孩子留下什么家产,以至于他儿子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还讨不到老婆!
王阳明画像
明朝后期王学风行,王阳明虽然后来被封为伯爵,曾经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但是早年曾经被宦官按倒在午朝门外脱了裤子打板子,贬到贵州当了一个小驿站的头。主张“童心说”的李贽,七十多岁被捕后自杀在监狱里。明清之际王夫之躲到深山老林里去著书立说,顾炎武为仇家所逼而仗剑走天涯。号称乾嘉学派代表性人物的戴震当时堪称学界翘楚,但是却始终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到了五十三岁那年,乾隆爷实在看不过去了,亲自赏赐给他了一个进士。之后两年,戴震就累死在北京的四库全书馆中……
戴震画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当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的时候,一下子被包围的七天七夜,连吃的都没了。但是,孔子依然很乐观,他依然是弦歌不辍。今天在河南省淮阳县还有一处古迹,叫孔子弦歌台,又名孔子绝粮处。
孔子曾经把自己的弟子们叫过来,问他们,自己为什么会到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孔子的一个学生颜渊回答道:这是因为您老人家的德行太高了,周围的人容纳不下您。但是,这对您老人家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假如是您的德行不好,周围的人不能容纳您,这是您的耻辱。但是,您的德行已经成为天下人民的楷模,而他们不能接纳您,这就是他们的耻辱了。正因为他们不能接纳您,才显示出您老人家的君子品格。颜回一再强调:“不容而后见君子!”
颜回画像
听到这样的解释之后,孔子非常开心。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姓颜的小伙子啊,你要是个大财主,我宁愿意给你做管家!
那么,是颜回在哄着老师开心吗?也并非是如此。思想家们都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人。思想家的思考肯定是要超越了普通人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理解,因而他们肯定不会被周围的人们所接纳。在普通人看起来,他们都是一群标准的另类。而且,因为思想家们的思考超越了他们的时代,他们必然会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展开激烈的批判。比如先秦诸子,不管学术观点如何,他们都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乱世,几乎都对社会有所批判。这更会让周围的人感觉到若芒刺在背。
不过,也正是他们不得志的际遇,促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思考人生。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现实生活的碰壁,促使了他们思考的深入,促使了他们思想体系的成熟!大家可以想一想,没有周游列国时期的碰壁,如何会有孔子思考的进一步深入呢?至于司马迁本人,他的《史记》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高度,也完全是拜汉武帝所赐。在受到宫刑之前,司马迁一直认为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记录这个时代、歌颂这个时代,而且他还沉浸在成为当时孔子的自我期许之中。经历了宫刑之后,司马迁开始冷静下来,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开始重新审视历史,立志要“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而且,也正是他们生活之中的困顿,才彰显了他们的伟大,如鹤立鸡群。所谓:“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恰恰是现实社会对思想家的排斥,才能体现出他们的卓越过人。很多自己所处时代里,出尽风头的人,往往很快就被历史所忘记,成为了历史的烟云。
仔细想来,颜回的那句“不容而后见君子”,并不能简单看成是颜回在奉承老师,或者是在宽慰老师。“不容而后见君子”是历史的常态!
最后再顺便说一句,颜回本人,也是典型的穷困潦倒。他生前的穷困,用庄子的话说,“捉襟见肘”,觉着自己的衣服前襟短了,往前一拽,结果胳膊肘出去了。但是,他能想到自己在身后能被追封为“兖国复圣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