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1,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2,不为而成3。
1牖(yǒu):窗户。
2明:一本作“名”。
3不为:即无为。
译文
不出门外,能够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能够了解自然的法则。越向外奔逐,对道的认识越少。
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感知,不察看却能明晓,无为而能成功。
赏析与点评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一颗轻浮躁动的心灵,无法明澈地透视外界事物。老子重内在直观自省,透过自我修养的工夫,做内观返照,清楚心灵的屏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庄子和佛学也持有与此类似的观点,而西方思想家或心理分析学家则认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焦虑不安的,愈向心灵深处挖掘,愈会发现它是暗潮汹涌、翻滚不宁的。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1,为道日损2。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3。取天下常以无事4,及其有事5,不足以取天下。
1为学:指探求外物学问的活动。
2为道:通过冥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
3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4取:为,治,犹摄化。无事:即无扰攘之事。
5有事:政举繁苛。这里的“事”,犹如“惹事生非”的“事”。
译文
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智巧)。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赏析与点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探求外物学问的活动,求外在的经验,知识愈累积愈多。而“为道”则是对宇宙万物做根源性、整体性的体认,要摒除偏执妄见,减损成见和情欲,开阔心胸视野。所以“为学”所得的是知识的积累,而“为道”所得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四十九章
本章导读
理想的统治者,收敛自我的成见和意欲,纯厚真朴,以善心去对待任何人,以诚心对待一切人,破除自我中心,体认百姓需求。
圣人常无心1,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2。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3,为天下浑其心4。百姓皆注其耳目5,圣人皆孩之6。
1常无心:一本作“无常心”。
2德:一本作“得”。
3歙(xī):收敛,指收敛主观的意欲。
4浑其心: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
5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专注他们自己的耳目。指百姓竞相用智,各用聪明,自然会产生各种的纷争巧夺。
6圣人皆孩之:圣人像看待孩童一样地对待他们。
译文
圣人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心为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就可使人人守信。
圣人在位,收敛自己的主观成见与意欲,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百姓都投注他们自己的耳目,圣人却像看待孩童一样地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