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的阿星 2017-04-12 15:08
大V平台的软肋
罗振宇和申音等在2013年创办罗辑思维,申音的目标是做“明星+经纪人”的平台模式,批量生产罗振宇这样的自媒体,两人理念不同而散伙。
自媒体一旦羽翼丰满,是不愿意依附于平台的。他们要自己去玩,罗振宇就是先例。正如申音所说:“明星与经纪人互相抛弃的现象很常见——如果明星不够努力,会被经纪人抛弃;如果明星太努力,会把经纪人抛弃!”
平台与自媒体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联盟,当一旦自媒体在C端的粉丝积累的一定量级,自媒体“自立门户”单干,那是必然的事情!自媒体的“自”,就是独立实现粉丝与自我的闭环的意思。
去年下半年,罗辑思维团队发力“得到”,媒体人占了过半,因为这些人能写,有东西可分享,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都也在做自媒体,做自媒体最需要的是——“粉丝”,吴伯凡就是其中一位。通过“人格背书”实现粉丝勾兑甚至成交,是罗振宇做知识付费最大的杀手锏,李翔商业内参就是罗胖的朋友圈中的“市场样板”。
但是,平台与自媒体明星之间的“内容重叠”几乎无法避免。
举个例子,既然我是吴伯凡老师的粉丝,我为什么要去“得到”花那199元,我连他在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都没时间消化,花这个钱有何意义呢?我花钱了,难道就可以加上吴伯凡老师的微信号——然后告诉他“我付费了,我是真粉丝”!?
阿星一直认为,知识付费的核心就是——增加社交连接深度,把粉丝与自媒体之间的弱关系,转化为社交的强关系。这一点,个人公众号的“赞赏”尤为突出,知乎的值乎,分答的“小讲圈”也具有相似的逻辑。
“得到”的内容并无差异化优势,基于我对自媒体的了解,天底下的自媒体这么想的:
公众号是自己养的后花园,而专栏是别人家的。
伯凡日知录的专栏内容,大多装进“伯凡时间”的公众号里,并由团队在其他流量平台分发,这里不得不提去年手机百度转型做内容生态,用10亿扶持“百家号”原创内容,“伯凡时间”是百家号重点扶持对象,吴伯凡本人也担任“百度内容生态顾问”。从这个路数来,吴伯凡更像做成“吴晓波频道”那样的自媒体,并不会满足栖息在“得到”里。
推而广之,和菜头(公众号:槽边往事)、李笑来(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樊登(公众号:樊登读书会)、5分钟商学院(公众号:刘润),以及最新加入的罗永浩(公众号:罗永浩),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有的还有流量平台,并且更新甚勤,有的一日更数篇的,难道他们还有精力,写出另外一份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吗?
(得到专栏内容基本与入驻自媒体的公众号重叠)
“得到”不过是捡了微信公众号“不分类、不排序、不推荐、不运营的内容平台”的便宜,抢在微信官方之间做出了付费订阅。
一旦KOL在微信中开通付费订阅之后,很难相信其他公众号大V会将粉丝导进“得到”App中做转化,甚至阿星大胆预测,以腾讯产品“学习”能力,做出一款针对付费公众号的分类推荐产品并非难事,脑补下有多少冲在前面的产品被腾讯碾压。罗辑思维与得到App的价值,只对那些需要粉丝做冷启动,从高冷路线切入大众路线的自媒体有利用价值。
不过,相对于公众号“不运营”,我并不认为得到的内容运营对自媒体的品牌有绝对帮助,“得到”尽管在不遗余力地“去罗振宇化”,但依然是罗辑思维的地盘,有的粉丝契合度高的,可以赚大钱,而有的粉丝很容易跌落至鄙视链下端。
举个例子,吴伯凡在3月25日在其公众号原创一篇文章《写作禅:如何用写作驱走焦虑》,在得到4月9日知识新闻推荐之中,变成了《吴伯凡:用“写作禅”驱走焦虑》;文章的音频也由此前22分钟,缩短为平台播音员4分钟,文中大量心理学、哲学的深刻描写,在“得到”中简化为缓解焦虑的方法论,改成肤浅的“日记体”表述,让我惊呼这也是吴伯凡写的东西。
“得到”要调的众口,平台要照顾大众的认知水平、碎片化学习需求进行取裁;而自媒体自己的公众号的内容更符合作者的真实状态,再加上公众号自媒体的竞争异常激烈,哪个不是拼了老命甩干货。
罗辑思维利用的是人性的懒、浮躁、盲从
我本人并不认为粉丝多就牛逼,大凡粉丝是千万级的,大多是取悦大众过活的,不一定就比小众精英更有思想。
在拜金主义盛行社会,粉丝多意味着更多钱,所以他们有更高的关注度。相对于咪蒙操作大众情绪兜售软文的原罪,我认为做粉丝社群变现的原罪更甚。
从卖书到卖专栏,罗振宇只干一件事:降低一切专业门槛,从而变现地利用人的“懒”:你懒得看书,我给讲给听;你连牛人的公众号懒得搜、懒得看,我把公众号内容换个名称,让你付费,你就看了!
在处在渴望提升、又追求速成的浮躁气氛中不可自拔的北上广青年那里,他们相信199元包学包会的承诺,而这与学习、修养本身要下苦功夫背道而驰;所以更多罗粉,往往自带无所不晓、又怀才不遇的标签。只要稍加辨认你会发现,每一个“懒癌患者”的世界里都住着一个“罗振宇”。
我并不认为付费的东西就一定好,免费始终是互联网的王道。
就像《东吴相对论》这样优质内容,成就吴伯凡一样,现在在网上还有流传。对用户而言,绝大多数好内容也是现成的,就像大道理大家都懂,还是有人愿意去花几万块去钱听陈安之的讲座一样,得到App的流行与此并无本质区别!(本文首发钛媒体)
【钛媒体作者:李星,公众号:靠谱的阿星(ID:lixing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