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后记 计算机的智慧

2021年1月15日  来源: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作者:(美)尼古拉斯·卡尔 提供人:kengpo70......

2009年年底,就在我即将完成本书之时,媒体上一则不起眼的新闻报道让我大吃一惊。英国最大的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爱德思宣布,他们即将引进“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作文评分系统”。计算机评分系统可以“阅读并评判”英国学生在语言技能考试中所写的作文。据《泰晤士报·教育增刊》报道,爱德思公司发言人解释说,该评分系统“具有人工评分的准确性,同时又能消除阅卷疲劳、主观倾向之类人为因素”。一位考试专家告诉记者,计算机评阅作文将是未来教育领域的主要手段。他说:“不能确定的是‘何时’,而非‘是否’”。

我很想知道,对于那些并非因为能力不济,而是因为才华出众而打破常规的特殊考生,爱德思公司的评分软件怎样甄别呢?答案我知道:软件无法甄别。正如魏泽鲍姆所指出的那样,计算机按照算法规则运行,它们无法自己作出判断。软件消除了主观倾向,给我们带来了死板的套路。早在几十年前,魏泽鲍姆就已发出警告: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并依赖计算机的时候,我们必将难抵诱惑,而把“需要智慧的任务”托付给它们。这则新闻恰好说明魏泽鲍姆非常具有先见之明。而且,一旦我们那么做了,就再也没有回头之路。在执行那些任务时,计算机软件将会变成必不可少的条件。

技术带来的诱惑难以抵挡,身处这样一个即时信息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认为速度和效率的好处是绝对的,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是不容置疑、无可争辩的。不过,我还是继续抱有希望,祈祷我们不会进入计算机工程师和软件程序员给我们编写演出剧本的时代。即使我们不去理会魏泽鲍姆的言论,我们也要考虑一下我们的损失是什么。“人为因素”都是落后过时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这样的思想,尤其是当这种思想正在成为滋养孩子们头脑的养料时,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爱德思采用电脑评分系统的新闻报道再一次在我的记忆当中激起了电影《2001太空漫游》结尾时的那一幕。20世纪70年代,我在同龄小伙伴当中第一个观看了这部电影。自那以后,那一幕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让那一幕如此难忘、如此怪诞的是计算机在大脑遭到拆解时所作出的情感反应:随着一段接一段的电路断电,它陷入绝望,向宇航员发出了孩子般的恳求——“我能感受到,我能感受到。我很害怕”,它最终进入一种只能被称为空白的状态。哈尔的情感流露与影片中的人物角色毫无感情的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些宇航员做事效率极高,简直就是些机器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人以照本宣科的感觉,好像他们就是遵循算法步骤按部就班地执行一样。在《2001太空漫游》这部影片表现出来的世界中,人们变得跟机器如此相像,最主要的人类特征反而表现在一台机器身上。这正是导演库布里克黑色预言的本质所在:我们越来越依靠计算机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自己的智能黯然失色,最终沦为人工智能。

浅薄 / 互联网 / 大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