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的环境保护策略
由于公众意见如此一致,现在问题已经不在于为何要进行环境保护,而在于如何找到最佳的保护方法。这项挑战虽然十分艰巨,但仍旧可以克服。过去20年来,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专家合力制定出了一套策略,希望能够保护大部分目前尚存的生态系统和物种。这套策略的要点如下:148
◆立即抢救地球上的多样性热点地区。这些栖息地不但处于危机状态,而且也庇护了世界上密度最大、最独特的物种。其中,最有价值的陆地热点地区包括下列地区残存的雨林:夏威夷、西印度群岛、厄瓜多尔、巴西的大西洋沿岸地区、西非、马达加斯加、菲律宾、印度至缅甸一带。此外,还包括位于南非、澳大利亚西南部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地中海式灌丛。这25个特别的生态系统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4%,差不多只有得克萨斯州与阿拉斯加州加起来这么大。然而,这些地方却是现存43.8%维管束植物和35.6%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动物的家园。由于人类的砍伐和开发,这25个生态热点地区的面积已经减少了88%。如果继续破坏下去,一些地区甚至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就会被消灭。149
◆尽量保护剩下的5个边陲森林的完整性。这些森林是地球上仅存的真正野地,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面积最大的孕育地区。这些地区包括:亚马孙河流域和圭亚那、中非的刚果、新几内亚等地的雨林区,以及加拿大、阿拉斯加、俄罗斯、芬兰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温带针叶林。
◆停止砍伐所有的原始林。这类栖息地每丧失或退化,地球就要以减少生物多样性作为代价。尤其是热带雨林栖息地的减少,代价特别高昂,对于森林热点地区来说,更可能会造成严重灾难。同时也要让天然次生林复原。目前时机已经成熟(机会数不胜数),可以将原木采伐转型,改为在已开垦的地区上植林。木材和纸浆原料将可以变得像农业一样利用高质量、生长快的树种,来提高生产力和利润。为了达成此目标,值得努力拟定一份类似《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协议,来防止进一步破坏原始林,也提供给伐木业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
◆全面关注湖泊、河流系统(不只限于热点地区和野地),因为它们是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尤其是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水域,其单位面积的濒危生物比例,高居所有栖息地之冠。
◆明确界定出海洋中的多样性热点地区,并且要像陆地热点地区一样,订定环境保护行动的优先排序。最重要的是珊瑚礁,这里就仿佛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拥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包括马尔代夫、加勒比海部分地区以及菲律宾附近,全球超过半数的珊瑚礁,已经因为过度捕捞或海水温度升高而饱受摧残,情况十分危急。
◆为了让环境保护的努力成果落实,并符合成本效益,应该制作一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地图。科学家曾经估计,世界上大约还有10%或更多的开花植物、大部分的动物以及绝大部分的微生物处于尚未发现、没有学名的状态,因此也无法得知它们的环境保护情况。这幅地图一旦制作完成,将会成为一部生物百科,其价值不仅在于环保实务方面,更具有科学上、工业上、农业上、医药上的应用价值。而完备的全球多样性地图也将成为统合生物学的利器。
◆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绘制地球上陆地、淡水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地图,确保全世界的生态系统都已涵盖进此一全球性的环保策略中。环保的视野不仅要纳入拥有最丰富物种的栖息地,例如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也必须将沙漠或北极苔原这类栖息地纳入,虽然后者物种并不独特,却有着美丽而朴素的生态系统。
◆尽量使环境保护有利可图。想办法让居住在保护区内或附近的民众收入提高。让他们优先享有该自然环境的利益,设法让他们成为保护区的专业保护人员,协助邻近已开发成农田或畜牧地的生产力提升,同时加强保护区附近的安保措施,并为保护区开发收入来源。还要向当地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证明,在野地发展生态旅游、生物探勘乃至碳排放权交易所产生的利益都高过以同样面积的土地来进行伐木或农作所得。
◆更有效地利用生物多样性,让全球经济整体获益。拓展田野调查以及实验室的生物技术,以开发新作物和牲畜、培育食用鱼类、种植木材专用林、发展制药业以及培养生物医学上的有用细菌。就像我在第五章提到的,有些转基因作物不但很有营养,而且只要小心研究和管制,已被证明对环境也很安全,这种作物就应该多加采用。转基因作物除了能喂饱饥民,还能帮忙减轻野地的压力,以及野地的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压力。
◆展开复原计划,以增加地球上自然环境的面积比例。目前世界上明文规定的陆地保护区,面积约占10%。就算严格保护,这样的面积也只能抢救野生物种的一小部分而已。目前有相当多的动植物族群数量少到难以生存下去。每增加一小片空间,就能让更多物种通过人口过多与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瓶颈,造福后世子孙。最后(而且愈快愈好),我们将能够(而且应该)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冒着被视为极端分子的风险(其实就这个主题而言,我也承认我是极端分子),我建议被保护面积的一个理想比例为50%。也就是一半地球给人类,一半给其他生物,以便创造一个既能自我供养又令人愉悦的星球。
◆增加动物园和植物园的容量,以繁殖更多濒临灭绝的物种。大部分的动物园和植物园已经在努力扮演这样的角色。当所有其他环境保护措施都失败时,不妨准备克隆物种。我们还要扩增现存种子及孢子库,并增加冷冻胚胎和组织的保存。但是要记住,这些方法都颇昂贵,最好备而不用。不仅如此,它们也不适合用来保存大量物种,尤其是无数建构生物圈功能基础的细菌、古生菌、原生生物、真菌、昆虫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就算真有一天,所有物种都能以人工方式保存下来,我们也绝对不可能将它们重新组装成一个可持续的、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抢救物种最保险、也最便宜的方法(被证明是唯一合理的方法),还是在于尽量保存自然生态系统现有的组成。
◆支持计划生育政策。协助指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改变生活形态,减少生育,减少生态足迹,以迈向一个生物繁茂多样且令人更快乐、更安全的未来。
地球目前还是很有生产力的,而且直到21世纪中叶左右,人类不仅有办法喂饱全世界人口,同时还有办法提升生活质量,而现存大部分生态系统及物种也还是可以受到保护。就人道主义和环境这两个目标而言,后者便宜得多,而且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划算的交易。因为每年只需要世界年度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一,或者说只需要30万亿美元中的300亿美元,就能完成全球环保的大部分任务。其中一项关键议题——保护并管理世界现存的自然保护区,甚至只需要每杯咖啡附加1美分的税金就可达成。150
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未来的进展,也就是人类要不要接受此项交易,全看世间的三根文明支柱是否能相互合作,这三根支柱分别是:政府、民间组织以及科学与技术。
政府负责制定法律和执行法规。如果这些规范又具有道德基础的话,对长期管理将大有益处。这些法令措施会将环境当成公共托管物。此外,这些法令还是将地球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保护的条约,这些环保条约有: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1987年的《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以及1992年于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上签订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等。民间组织是在政府所制定的公共信托法令下运作的,相当于社会的动力来源。当经济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之后,社会大众就会开始注意并规划各种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事物,其中就包括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科学与技术趁势兴起,它们是改进物质世界知识的途径,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但也使得个人愿望得以实现成为可能。
这三项要素的紧密结合,是全球环保事业成功的关键。由民间及政府支持机构所展开的众多环保运动,是20年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的。大众对环保运动的支持虽然一度不怎么热烈,如今却开始加速进行。有好几个发展中国家,例如墨西哥、厄瓜多尔、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马达加斯加,都是由国家级计划支持那些迫切需要关注的天然栖息地的环境保护行动。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