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思维误区+对世界的认知,正在被这3种思维误区毁掉-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走出思维的误区-第一章 恰当提问的益处-海绵和淘金-别相信正确答案-批判性思维与生花妙笔-第二章 怎样找到问题和结论-寻找结论-请强调你的结论-第三章 怎样找到理由-先问“为什么”-理由和结论;谁先谁后-理由怎样帮你写作-第四章 怎样找到含糊的词语-从关键词语入手-词语的使用环境-含糊的词语和写作质量-第五章 怎样发现价值冲突-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从价值到价值假设-类比和反串-第六章 怎样发现描述性假设-填平鸿沟,重建推理-摇滚音乐问题:试一试你的本事-假设的价值-第七章 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你的证据何在-科学方法利弊谈-如何判断抽样的代表性-衡量标准问题-乞灵经验,充满危险-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小结-第八章 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说-梵高的故事和竞争性假说的问题-无法逃避的假说怪圈-虚幻的联系-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说——小结-第九章 怎样评价统计推理-统计错误搜寻妙法-荒唐的百分比-最大和最小的问题-怎样评价统计推理——小结-第十章 怎样找出错误的类比-类比式推理分析法-类比式论证评价法-让“灵机一动”来帮忙-怎样找出错误的类比——小结-第十一章 怎样找到推理种的错误-推理谬误大曝光-离题论证-回避问题-写作和推理-第十二章 怎样找到遗漏掉的信息-信息不足时的工作-第十三章 是否能找到其它结论-不同的假设和多歧的结论-两种选择,还是多种答案-探索多种结论-条件从句妙用-是否能找到其它结论——小结-第十四章 怎样确定价值偏好-道德推理技巧谈-第十五章 做一个暂时性的决定-第十六章 妨害批判性思维的偏见-靠不住的经验-引人迷路的心理需求-害人的陈规陋见-墨守个人信念的羁绊-启发式有效性错误-广泛探索,多处淘金-批判性思维 ——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第1章 批判性思维基础-1.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1.2 基本概念:断言、论题和论证-1.3 再谈论证-1.4 两种好的论证-1.5 识别论证-1.6 其他术语和概念-1.7 外在因素:逻辑之外的装饰物+第2章 两种推理-2.2 两种论证-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2.4 理解论证的技术+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3.1 模糊-3.2 歧义-3.3 抽象-3.4 定义术语-3.5 论文写作+第4章 可信度-4.1 断言及其来源-4.2 评估断言的内容-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4.4 可信度与新闻媒体-4.5 广告-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5.1 委婉语和粗直语-5.2 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5.3 刻板印象-5.4 暗示-5.5 加载问题-5.6 闪烁其词-5.7 贬抑-5.8 嘲笑/嘲弄/讽刺-5.9 夸张-5.10 替代证明-5.11 修辞类比和误导的比较-5.12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6.1 源自愤怒的“论证”-6.2 威吓手段-6.3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6.4 合理化-6.5 众所周知……-6.6 主观主义谬误-6.7 相对主义谬误-6.8 以错制错-6.9 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第7章 更多谬误-7.1 诉诸人身的谬误-7.2 生成谬误-7.3 因人纳言谬误-7.4 稻草人谬误-7.5 虚假的两难境地-7.6 滑坡论证-7.7 错置举证责任-7.8 乞题+第8章 演绎论证一:范畴逻辑-8.1 直言判断-文恩图-转换成标准形式-对当方阵-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8.3 直言三段论-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第9章 演绎论证二:真值函数逻辑-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9.3 真值函数论证-9.4 演绎+第10章 三种非演绎论证-10.1 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归纳三段论)-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归纳概括)-10.3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10.4 随机变异、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10.5 日常非演绎论证-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10.7 类比:未尽的话题-10.8 民意调查:问题和缺陷-10.9 数字游戏+第11章 因果解释-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11.3 形成假说-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12.1 价值判断-12.2 道德推理的主要视角-义务论/道义论-道德相对主义-宗教相对主义-12.3 道德慎思-12.4 法律推理-12.5 美学推理-用美学原则来判断美学价值-为什么进行美学推理

5.12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2021年2月12日 字数:2111 来源: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者: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 提供人:chunhao17......

5.12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进入数字化年代之前,人们往往利用摄影作为证据。但即使在当时,也有各种手段对影像进行处理,从而操纵着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也有一些图像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就足以让人产生错误的印象。你或许还记得2005年时,佛罗里达的特里·夏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她可否苏醒、她是否可以重新获得意识,人们关注她到底是否为“永久性植物人”(PVS)。她的家人所录制的录影带显示,有时候,母亲来临时她是有所反应的。身为心脏外科医生,当时的参议院多数派领导人比尔·弗里斯特看完录影带后断言:看起来夏沃女士对视觉刺激有反应,包括比尔·弗里斯特在内的一些医生认为,PVS所呈现的面部表情并不是有意识的表征,虽然人们往往误以为这是有意识的反应。夏沃死后的尸检表明,她的大脑萎缩到正常大小的一半,而且遭到严重损害,包括她的视觉皮层——临终前的一段时间她已经失明了。可见,她在临死前具有意识的说法在医学上是不可能成立的。

这个故事说明录影带也可以是模棱两可的,人们可以对其作多种解释。一些观看者所留下的是错误的印象,影像引导他们做出了假的断言(图片、录影或其他形象从技术上讲不存在真或假,但针对影像所做的断言有真假之分)。

有些人不甘寂寞,他们以各种方式处理图像从而让人产生错误的印象。

精心处理形象(例如添加、删减、合并)

不改变图象但配以引人误解的文字说明

精心选择拍摄角度从而使信息失真

未经获准(作者姓名、许可)与正式形象不一致

电影剧照:脱离上下文,基于错误的描述

把造型剧照当成事实

虽然是真的但提前摆好了“造型”

100%数字虚构

比较下面专栏“媒体”中的两张照片。它们都拍摄于2007年布什《国情咨文》演讲伊始,拍摄时间相差无几。左边的照片刊登在第二天的《萨卡门多蜜蜂报》的头版头条,其他各报则用的另一张照片。注意这两张照片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其中一张布什显得很窘,似乎不太愿意和介绍他的佩洛西握手,另一张照片则绝然不同:看起来布什和佩洛西是情投意合的老朋友(这个印象也未必能经受检验)。时间和角度的些微差异就造成了所拍影像的迥然不同。

媒体 握什么?

正文中讨论了这两张照片,它们都拍摄于2007年布什发表《国情咨文》演讲伊始,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相差无几。它们是否传达了总统的不同形象?

接下来是关于克里和芳达的照片。克里和芳达的照片本身都是真的,但他们出现在一起却是别有用心的拼接的结果,如此做手脚的目的当然是引人误解。

媒体 在一起……抑或不是?

是克里和简·芳达一起出现在对越战争期间的反战集会上吗?答案在正文中。

接下来专栏中的“达施勒敬礼”,是彻彻底底处理的结果。看起来,汤姆·达施勒(时任参议院多数党领导人)不知道该如何向国旗敬礼,或者不能区分他的左手和右手。实际上,他做的是正确的,只不过有人把他的形象左右对调了,这样看起来他在用左手而不是右手敬礼。但有两个线索可以发现照片上做了手脚。眼尖的人不需要批判性思维就可以发现,首先,达施姆已婚带有结婚戒指,如果敬礼的是左手,我们就该看到他的戒指;第二个线索更能说服人,他西服的纽扣在衣服的里侧:男人衣服的扣子都在衣服的右侧,所以穿好以后总是左侧在上压住右侧。这张照片里,达施勒衣服的右侧在上,压住了左侧。这说明不仅他手的位置不对,衣服的左右侧也被调了位置。

媒体 达施勒敬礼

这看起来是前任参议院多数党领导人汤姆·达施勒最为尴尬的时刻。这张图片能让人对达施勒产生反感,但这是技术处理的结果。正文中有具体解释。

洞察 保持冷静!

一旦知道各种修辞技巧是试图给我们施加影响,或许会让你拒绝考虑那些在语言表达上含有强烈倾向的论证或断言。但无论断言的真假,也无论论证的好坏,其语言表达中都难免带有修辞技巧。记住:修辞技巧本身不是我们接受某个立场的理由,但这并不意味着运用了修辞技巧的表达中都没有陈述理由。看下面反对用动物进行试验的例证。

给其他有感知的、对人无害的生物强加剧烈痛苦是错误的行为。所以,所谓的科学家在无辜的动物身上进行触目惊心的虐待狂式的实验是道德上的犯罪,他们就像希特勒及其纳粹虐待狂。

批判性思维者并不简单地把这段文字斥为疯狂的叫嚣或情感的随意宣泄,他们会注意到其中也包含着有益于理解问题的推理。

我们并不指望在阅读报纸或浏览网站时你总能识别呈现在眼前的处理过的图片。实际上我们也做不到这一点。有些照片是如此精心处理的结果以至于没有人能发现问题所在。那批判性思维者能做什么?答案还是之前说过的:多加小心!要意识到虽然多数人打算善意地告诉你他所确信的,但想愚弄你的也大有人在。

总结

□说服,就是试图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

□修辞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力量来进行说服。

□虽然修辞能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修辞并没有逻辑的力量。只有具备逻辑力量的论证才能证明或支持一个断言。

□委婉语对事情的负面因素只字不提。

□粗直语强调事情的负面因素。

□修辞类比、定义、解释都可以用于激发对事情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刻板印象是没有正当理由地过于简单地概括一类对象中的每个成员。

□暗示是运用中立的甚至积极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情的反面。

□加载问题依赖于没有正当理由的假设。

□闪烁其词是通过弱化的表达来避免遭到批评。

□贬抑是降低事情的重要性。

□嘲讽是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

□夸张是过分夸大。

□替代证明只提示有证据或依据但不说明证据或依据到底是什么。

□修辞技巧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思维,而我们却相信自己很客观。

□有些修辞技巧,尤其是委婉语和闪烁其词,既可以不加偏见地运用,也可以带有倾向性地运用。我们只有在接收信息时格外小心才能发现其带有偏向的运用。

□虽然图片或其他形象不是论证或断言,但它们作为证据来证明断言之真假时,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对象。它们类似富于情感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理产生着影响。

修辞 / 说服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