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系统的层次结构
人类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基于这么一个客观目的:人与人之间建立各种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关系,可以有效地延伸、加强、拓展人的劳动能力。从整体上讲,社会系统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分工
人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分工?这是由于人与人的分工与合作,将使合作整体的作用力度得以合成而增强,将使合作整体的行为功能得以互补而扩展,将使合作整体的运动速度得以叠加而增长,将使合作整体的活动空间与时间范围得以合并而延伸,将使合作整体的感知能力和反应速度得以合成而放大,将使合作整体的劳动智慧得以集合而提高,这在客观目的上就完全等同于延伸和扩展了人的劳动器官(如手、脚、五官、身体、大脑)的劳动能力。
我们知道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的根本目的在于延伸、拓展和加强人的劳动器官(包括手、脚、身体与大脑等)的劳动功能。不难发现,“分工与合作”与“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的基本特性完全相同,因此“分工与合作”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
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二)社会管理
社会分工是社会中各种社会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之间所进行的分工与合作,各个社会主体在进行社会分工时往往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或眼前的利益角度和局部的利益角度,较少地站在整体的利益角度、长远的利益角度和高层次的利益角度,从而使社会分工活动具有较大的短期效应、局部效应和低层次效应。经过长期的社会分工实践活动,人们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的社会规则,各种社会分工活动必须认真遵守这些社会规则,才能维护和发展这些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高层次利益,并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主要包括资源利用的规则(如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劳动用工的规则(如禁止使用童工)、产品质量的规则(如规格、成份、品质等)、环境保护的规则(如禁止污染性排放)、私有财产的保护规则、人身安全的保护规则、弱势群体的保护规则、人际交往的规则、商品交换的规则等。
总之,为了确保社会分工的可持续性发展,使社会分工能够产生稳定性的、可靠的、持久的、最佳的价值率,就需要对社会分工的各种行为活动确立相应的社会规则,这就是社会管理。由此可得:
社会管理的价值本质:社会管理就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其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分工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社会分工与社会管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三)社会意识
社会管理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如领导、公务执行者等)所进行的对于社会分工的控制与协调,各个社会管理的主体在进行社会管理时往往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或眼前的利益角度和局部的利益角度,较少地站在整体的利益角度、长远的利益角度和高层次的利益角度,从而使社会管理活动具有较大的短期效应、局部效应和低层次效应。经过长期的社会管理实践活动,人们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的社会规则,各种社会管理活动必须认真遵守这些社会规则,才能维护和发展这些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高层次利益,并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主要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规则(如平均主义)、社会权力的运行规则(如精英主义、民粹主义等)、人身自由权的控制规则(如自由主义)、公共利益的保护规则(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社会秩序的维护规则(如程序正义)、法律体系的运行规则(如平等主义、独立公正主义等)、终极价值判断规则(如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矛盾处理规则(如博爱主义、恐怖主义、民族歧视等)等。
总之,为了确保社会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使社会管理工能够产生稳定性的、可靠的、持久的、最佳的价值率,就需要对社会管理的各种行为活动确立相应的社会规则,这就是社会意识。由此可得:
社会意识的价值本质:社会意识就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其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四)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
1、社会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分工的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并为社会分工的加速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分工。
2、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管理。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并为社会管理的加速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管理。由于社会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那么,社会意识也是一种更为特殊、更高层次的社会分工。
3、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管理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社会分工以社会管理为导向;社会意识以社会管理为基础,社会管理以社会意识为导向;社会分工、社会管理及社会意识三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