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

2021年9月29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

不论在哪个领域,即便是最博学的行家也不可能通晓一切。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之所以没法“通晓一切”,是因为如果用上放大镜,每个领域都能进一步细分为子领域。与此同时,当我们向某个领域的行家们提出刁钻的问题时,也不希望他们只是两手一摊,说句“不知道”便草草了事。这是因为一个真正的行家不只掌握某领域里的具体知识,他们还能通过类比联系起很多陌生的知识。因此,在茶的领域里,若我们向某个行家问道:“您觉得雨前狮峰龙井怎么样?”这位专家可能基于一手信息,比如自己的品尝体验,或是基于二手信息,比如听来或是读来的,从头到尾,慢慢道来。这个例子很简单,因为这个范畴十分明确地指向雨前狮峰龙井。另一方面,很可能这位专家一点儿也不了解雨前狮峰龙井,只能回答“我不知道”。这当然很可能是句实话,但根本没什么用,更没法告诉咱们所谓的专业知识了。

一个真正的行家,他的回答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即某种茶本身,而是涉及更抽象的范畴。比如说,咱们想象中的这位行家并没有喝过雨前狮峰龙井,但是,他知道龙井的各个产地,自然也听过狮峰的名号。而且,雨前这个产期也明显是好茶的标识。因此,即便这位行家没有直接品尝过,仍可以通过联系其他的茶来对雨前狮峰龙井作出大致准确的定位。即使这位行家根本就不喝绿茶,凭借他知道的那些知识,也能说出个门道来。这些,常常使没经验的人们备感惊讶,印象深刻。

由此我们看到,有时一个范畴可以代替另一个范畴。如果你对甲一无所知,你可以借用它的“近亲”乙。这两类知识紧密相连,不论是横向的,或是纵向的。行家从来就不是无所不知的。一个真正的行家有一个繁杂的范畴体系,即使某些地方存在空缺,他也可以通过类比查漏补缺。

当某人对情境的分类方式产生变化时,他看待这个情境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行家自然是见多识广,有着很多不同的角度。所以即便身处一个陌生的情境,他们通常也能找到一个最贴近的角度。对于行家们来说,特定的、具体的范畴当然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每个皆不相同,通过一生的积累丰富了自己的洞见。另一方面,普遍的、抽象的范畴同样有用。因为它们把众多例子归结在了一起,更因为它们是具体情境的“精华”与“概念的框架”。总的来说,那些生活里的范畴使人变得准确,而高度抽象的范畴使人变得深刻,对于行家来说,准确与深刻再重要不过了。

另辟蹊径

“鸦片为什么可以引人入睡?”

“哦,由于它本身有催眠的力量。”

莫里哀喜剧《无病呻吟》中的医学学士候选人骄傲地答道,自信他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摆脱思维的定式”——这句话可谓是老生常谈了吧?这看似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它表明,不论何时当我们的思维受到了阻碍,或是陷入了陈规,或是发觉自身进退维谷,钻进了死胡同,或是在做着无用功,就像是“空转着的车轱辘”,只要我们知道这句金玉良言,就会有一匹老马,带我们走出模糊不清且低效的思维模式。就像是神仙显灵,“摆脱思维的定式”如同咒语一般带我们走出死胡同,开辟出美妙的新景色。甚至某电工工会都有一个口号:“训练精良,跳出框框”。这口号听上去似乎前后矛盾,当然,如果他们的框框是指保险盒,倒也贴切。

或是像以前某个广告里的口号,每当事情看起来没有希望的时候,你只需要想到“他山之玉”。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另辟蹊径,对于这种说法我们肯定不足为奇。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论调就像是说鸦片使人昏睡的原因是因其具有“催眠的力量”一样,毫无洞见可言。而概念间的滑动则激发了各种各样的智慧革命,时大时小,或微观,或宏观。实际上,你会吃惊地发现,创造性的见解是多么依赖于微妙的概念之间的滑动。

瓶颈

吉莉安和一群好友相约周末野餐。她们在林中找了一个好地方,铺上早已备好的桌布。天朗气清,微风习习,大家自然也是兴致高涨。不一会儿,整个桌布就摆满了各式美食。然而,正当吉莉安把精挑细选的好酒从篮子中小心取出时,她意识到自己把开瓶器落在家里了。周围也无处可借。灵机一动,吉莉安想到与其把瓶塞拔出,还不如简简单单直接把它捅进去!虽说费了点工夫,但最终效果不错。

这个办法虽然称不上聪明绝顶,但也不失为一个巧妙的法子,并且值得我们溯源一番。从“拔出来”到“捅进去”,这完全相反的两个动作构成了概念间的飞跃。然而,使吉莉安作出这个滑动的原因在于,重新分类,也就是说,她从“把瓶塞拔出来”这个具体、物质上的想法,转换到了“得到酒”这个更为宽泛的想法。或者抽象地说,她从“把那个碍事的东西取出来”这个狭义的想法,转变成了“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广义的、直奔目标的想法。很明显,这是在进行抽象。在这个情境中,“拔出来”是“得到”这个范畴的一个成员。而重新分类,帮吉莉安想到了用别的方式得到那瓶中的美酒。吉莉安的这种思维转换让我们想起前面讨论的英文动词“to grow”。这个奇怪的歧义现象不但被用来描述事物增长的变化,而且被用来描述事物减少的变化。因此,吉莉安想着与“拔出来”相反的主意,也就是“捅进去”,逃出了自己的窘境。

上述的这个思维滑动源于对情境的重新定义。从一个比原先的想法更为抽象的角度去看待它。吉莉安意识到自己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把瓶塞从瓶子中拔出,而是获得酒。心中想着这个,就能重新审视自己与酒之间的障碍了。于是她喃喃自语道:“如果我可以滑动这个瓶塞,不论朝内还是朝外,都能摆脱瓶颈,这样就能喝上酒啦。”吉莉安的野餐窘境看似存在矛盾,就是说她对眼前情境所作的抽象大大降低了她对细节的关注,因而可以说是一种认知贫困化的过程,而恰恰是这样一个过程却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个现象表明,人们在某一时刻不可能把某件事或是某种行为,抑或是某种情境想得面面俱到。事实上,他通常会陷入某个事物更详细、更具体和明显的方面,因为正是这些方面才是将范畴区分开来的特性。比如说,面对开酒瓶这个挑战时,与“推进去”相比,“拔出来”这个想法可就顺理成章多了。然而,通过对这个情境进行简化,将该情境贫困化,把原先的范畴换成更抽象的范畴,由此使事物之前隐藏的特点显露出来,反而丰富了这个情境。简而言之,这就是上面提到的自相矛盾。

“通过抽象对事物进行简化,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想法”,这条富有创造性的策略看似简单,却不失为一个有用的技巧。当某人一开始就想错了,即把自己的目标归错了类,一头扎进死胡同的时候,这条金玉良言便可以使其走出困境。

抽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