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基本上,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并且会将这些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举个例子,古希腊人眺望星空时,看到的是由星星组成的各种图案,而不是散乱的星星。这个例子证明人脑具有对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特点。
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共性”指的是具有某种相似的共同点或所处的位置相近。再看图1-1的一个例子:
图“共性”的一个例子
无论是谁,一看到上面的6个黑点,都会认为共有两组黑点,每组3个。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主要是,有些黑点间的距离比另一些黑点间的距离大。
将事物组成逻辑单元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一点,请看下面几组彼此之间并无关联的词:
湖泊 |
I |
糖 |
靴子 |
I |
盘子 |
女孩 |
I |
袋鼠 |
铅笔 |
I |
汽油 |
宫殿 |
I |
自行车 |
铁路 |
I |
大象 |
书本 |
I |
牙骨 |
现在,你试着设想一个可能使每两个词发生联系的情景,联想并将其“组织”在一起,譬如:糖在湖水中溶解,或靴子立在盘子上,等等。然后将右边的一列词盖住,只看左边一列词。你是否还能够记起右边对应的词?大多数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一点。
当你听别人讲话或看文章时,也会发生类似的组织思想的现象。你会将同时出现的或位置相邻的几个思想相联系,努力用某种逻辑模式组织它们。这种逻辑模式必定是金字塔结构,因为只有金字塔结构才能够满足大脑的两个需求:
·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 找出逻辑关系。
奇妙的数字“7”
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举个例子,假设你决定离开温暖舒适的家,出去买一份报纸。
“我想去买份报纸,你有什么要我带的东西吗?”
妻子在你走向衣架拿外衣时说:
“太好了,看到电视上那么多葡萄的广告,我现在特想吃葡萄,也许你可以再买袋牛奶。”
你从衣架上拿下外衣,妻子则走进了厨房。
“我看看咱们家的土豆够不够。对了,我想起来了,咱们已经没有鸡蛋了。我看看,对,是该买一些土豆了。”
你穿上外衣向门口走去。
“再买些胡萝卜,也可以买些橘子。”
你打开房门。
“还有咸鸭蛋。”
你开始按电梯。
“苹果。”
你走进电梯。
“再买点儿酸奶。”
“还有吗?”
“没有了,就这些了。”
如果不重新读一遍上面的文字,现在你还能记住妻子让你买的9样东西吗?大多数男人回家时可能只买了报纸和葡萄。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你遇到了“奇妙的数字7”。这个术语是由乔治· A ·米勒在他的论文《奇妙的数字7 ±2》中提出的。米勒认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记住9个项目,而有的人则只能记住5个。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
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在上面的例子中,大脑很可能会将需要购买的物品按超级市场的不同区域归类。
归类分组搭建金字塔
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请看以下采购清单。每看到一种食品时,就按以上方法将其归类。这样就很可能够记住所有的9种食品:
葡萄 |
橘子 |
牛奶 |
咸鸭蛋 |
土豆 |
苹果 |
鸡蛋 |
酸奶 |
胡萝卜 |
|
如果你试着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就会发现,你已经建立了几个在各项目之间有逻辑关系的金字塔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在各项目之间有逻辑关系的金字塔结构
找出逻辑关系,抽象概括
仅以逻辑方法将思想或概念分组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出其逻辑关系。分类的作用不只是为了将一组9个概念,分成每组各有4个、3个和2个概念的3组概念,因为这样合起来还是9个概念。你所要做的是提高一个抽象层次,将大脑需要处理的9个项目变成3个项目。
这样做以后,你无须再记忆9个概念中的每一个概念,而仅需要记忆9个概念分别所属的3个组。这样,你的思维的抽象程度就提高了一层。由于处于较高层次上的思想总是能够提示其下面一个层次的思想,而且这种关系不像前面的例子中编造的湖泊与糖的关系那样牵强,因而也更容易记住。
所有的思维过程(如:思考、记忆、解决问题)显然都在使用这种分组和概括的方法,以将大脑中的信息组成一个由互相关联的金字塔组成的巨大的金字塔群。如果你需要与习惯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交流,你要做的就是确保你所说的内容符合其金字塔体系中的某一部分。
现在谈一谈实际的表达呈现问题。如果你清楚地“了解”这些思想或概念组,那么,将这些思想或概念组与别人交流,要使对方同样“了解”这些思想或概念组。正如前面买东西的例子一样,你只能一项一项地提出各个概念。但是,研究发现,最有效的表达方法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即要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