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标记的马脚

2021年9月29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标记的马脚

在语言中,范畴的身份在惊人地转换着。这是因为标记这一现象的存在,它可以让某个事物在不改变自身名字的情况下,只需简单改变抽象的层次,就可以转换自身范畴的身份。标记就是指,同一个词有时泛指整个大范畴,有时则特指它的子类。当这个词处于广义时,我们称之为无标记的含义,而当它处于狭义时,我们称之为有标记的含义。标记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它不止在语言的角度上令人着迷——远在这些词之外,有着我们认知系统所依赖的机制,而标记使这一机制有迹可寻。这个机制就是概念的增长。

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我们不能完全确定起草这份雄文的人的意思,当他们用“人人”或“他们”时,因为这份文件没有将选举权授予女人,更别提男女奴隶了。如果我们不过于强求的话,我们权且假定“人人”不但包含男人,也包含女人。因此,我们假定他们心里想的范畴是2。如果把这里的“人人”当作无标记的意思人2,那么女人确实是人人(人人的一个特例)。这个信念一直流传至今。

如果说人起源于猿,是不是可以说女人也起源于猿呢?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女人。如果你听见有人喊“有人落水”,你不会试图去确定这个可怜人的性别。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短语中,我们可以假定它包括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或许我们会假定,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会议主持人、邮递员、雪人,这些都是男人,但也可能是女人,至少从理论上讲是可能的。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宣称“所有人都是凡人”,他不可能否认“麦当娜是凡人”这句话的真实性,毕竟,根据他的铁定的三段论逻辑,他就无法否认“麦当娜是凡人”这句话。

有时候,标记会造成真正的歧义。比如说,一群人在咖啡店买咖啡时是这样点单的:“三杯咖啡,一杯玛奇朵,一杯双份浓缩咖啡,一杯卡布奇诺”。在此,存在两种对立的解释,这取决于我们是如何理解“咖啡”一词的。如果“咖啡”被理解成广义的,无标记的意思(“咖啡”代表咖啡2的概念),那么玛奇朵、双份浓缩咖啡和卡布奇诺就是三种咖啡,也就是说,很明显他们一共只点了三杯咖啡。相反,如果从有标记的角度去理解(这里“咖啡”代表咖啡1的概念),那么这个订单就是三份“默认”咖啡(即美式咖啡,不是高级的意式咖啡),外加三种意式咖啡。你可以亲自去试一试,看看是不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标记内在歧义的特征可以被巧妙地利用。这里有一个非常短的恐怖故事。“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被关在一间小黑屋里。突然传来敲门声。”此时,读者心里一阵颤抖,开始为人类最后一个样本的可怕命运而担心。下一个句子却让他放下心来:“来人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女人。”

这个例子说明,标记有时会导致歧义。这种歧义很少有人注意到,但是一经指出,则会令人会心一笑。

标记不仅限于名词,它也出现在动词当中。如果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它的用法有时让人匪夷所思。就拿动词“to grow”来说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动词产生了新的意思。这个新用法比大部分人自发想到的要宽泛得多。变化是双向的,既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这个双向的变化经常可以用grow一词来表示。这样说听起来傻乎乎的,英文为母语的人开始会不承认。但是他们一旦看到这样的句子:“As soon as Alice had drunk the vial of potion, she started to grow smaller and smaller.”(爱丽丝刚喝完魔药,她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小)他们会马上承认:“对呀,我们还真这么说。”我们经常用动词“to grow”的无标记的意思,从来不去考虑它的意思与有标记的意思竟然相反。

这里的关键似乎不在于大小,而只与事物随着时间改变相关。例如,这些说法就很正常:“The bottle grew lighter and lighter as the water evaporated.”(随着瓶子里的水不断蒸发,瓶子变得越来越轻),“The ticket line had grown a lot shorter.”(排队买票的队伍越来越短),“The average intelligence quotient has grown lower and lower over the decades.”(最近几十年来,智商变得越来越低),等等。因此,虽然“to grow”经常表示“变大”(这是grow1的有标记的意思),但是同一个动词还可以表示“随着时间而变化”(这是grow2的无标记的意思)。但是,当英文母语者被问到“to grow”是什么意思时,他们往往先想到grow1而不是grow2。所以,许多“to grow”的正常的用法会引起他们嘲笑,因为从表面上看这些用法是自相矛盾的:“增长而又减少”。

怎样解释语言的这种矛盾性呢?在某个语境中,两个词可以针尖对麦芒,而在另一个语境中,其中一个只是另一个的子集。我们为什么要用同一个词表达抽象阶梯上的两个不同层次呢?语言为什么在用词上如此吝啬呢?为什么不能用不同的词表达不同的范畴呢?这样做不是很简单吗?总而言之,答案就是一个词:适应(adaptation)。

抽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