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Status逼格

2018年3月27日  来源: 作者:伍治坚 提供人:andd......
摘要: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时间需要或多或少装一下这个逼。小到你穿什么衣服,用什么香水;大到你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说什么话,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定位和同僚反馈中定义自己的存在:我是谁?我想让别人认为我是谁?

Status - 逼格

现在回到开头文中提到的问题:这些个帅哥美女有哪些共同点?除了他们都很有钱,颜值都很高之外? 答案是:他们都开同一辆车:Toyota Prius - 丰田普锐斯

Toyota Prius是一辆油电混合动力车,其主要卖点是省油,环保。比如小李子曾经说过:我拥有一辆丰田普锐斯,这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在2007年Topline做的调查中,有66%的受访者提到,他们购买普锐斯的原因就是其对于环保的贡献小李子购买丰田普锐斯理性么?从经济角度来讲未必。因为丰田普锐斯的价格要比同类的其他车更贵15%-20%左右,而其省油的效率也很一般,并不那么出色。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好莱坞明星对丰田(他们的财富足以购买更多高大上的品牌)普锐斯如此趋之若鹜呢?

在一项有趣的实验中,主导实验的学者将受访者分成两大类,让他们在Honda Accord Ex-L和Honda Accord Hybrid这两款车之间做出选择。Honda Accord Hybrid是油电混合动力车,售价比Accord Ex-L更贵,但是可以稍微省点油。第一组中没有任何假设前提,大部分人会选择Accord Ex-L,普通的汽油车。这个选择在经济学上是理性的。在第二组中,受访者被告知在一个假设的情景中做出选择:他们刚刚被公司的老板升职,并且和几个同事竞争一个更高的管理职位。在这样的情景假设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部分人都选择了Accord Hybrid,那辆经济上不实惠的油电混合动力车。 那些选择油电混合动力车的人因此而不理性么?这样说未免太过简单。事实上在他们的脑子里,有更深层的思考。虽然纯粹从经济学角度购买油电混合动力不那么划算,但是如果可以给大家和公众一个好印象,即自己对环境保护非常Care,从而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自己可能会更有道德上的优势,那么现在多花点银子买辆混合动力车就是理性的。这就是所谓的装逼(Status)需要 事实上你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时间需要或多或少装一下这个逼。小到你穿什么衣服,用什么香水;大到你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说什么话,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定位和同僚反馈中定义自己的存在:我是谁?我想让别人认为我是谁? 从这个逻辑去想,好莱坞明星宁愿开丰田普锐斯,也不开法拉利或者兰博基尼就可以理解了。一个明星的公众形象,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他的生命线,他的粉丝源,因此购买并驾驶“对”的车,是一件值得认真思考的大事。

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小李子在最近又买了一辆新车:Fisker Karma。Fisker Karma是一辆高档跑车,但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它也是一辆油电混合动力。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小李子买这辆车让人感到好笑的地方:) Mate Acquisition - 求偶 食色,性也。求偶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保证人类能够不断繁衍的最重要手段。在这个领域,有不少人类理性和非理性的例子可以讨论。

比如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很早就观察到,孔雀开屏不符合他提出的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理论。因为一个公孔雀如果开屏的话,他就好像让自己给那些食肉动物打广告:这里有鲜美的孔雀肉等你来吃。一个公孔雀开了屏,目标又大,行动又不方便,那不是主动送给狮子老虎当盘中餐么?在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法则下,这些“愚蠢”的开屏孔雀应该很快被灭绝,剩下那些不开屏的孔雀,到最后导致所有的孔雀都不开屏。但事实却与达尔文的预测相反。对此达尔文给出的解释是:孔雀开屏是雄性孔雀之间争夺和雌性孔雀交配权的必要竞争。一个雄孔雀在充满危险的原野中开屏求偶,发出的信号是:我很强,我很勇敢,我不怕狮子。这就给了雌孔雀足够的信心和雄孔雀交配,以保证在强基因的影响下,他们的下一代也会更强。而那些不敢开屏的孔雀,则可能会面临没有配偶的灭顶之灾:香火断了。

这样的现象不光存在于孔雀中,在人类中其实也很普遍。在一篇科学论文中,作者Smith, Bird and Bird提到,人类在历史上有一个时期需要通过捕猎来获得食物。但根据他们的研究,其实捕猎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事实上那时候靠捡野果(scavenger)也能够喂饱肚子。那么为什么“愚蠢”的人类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抓捕大型野兽,做出如此“不理性”的行为呢?原因叫做Signaling(发信号)。就是说男性野人需要向女性野人发出信号:我很强壮,我很无畏,我的基因更优秀。跟我结合,我们的孩子才可能有更优秀的基因。这样的说法有没有根据呢?让我们来看另一个测试。

2010年,几个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做过一个有趣的测试。测试内容是这样的:有一组年轻人(都是男性),年龄在18-20岁左右。研究人员让他们做各种滑板动作,有简单的,也有难的。做这些滑板动作的时候,研究人员让他们每个人都做两次。第一次是一群男生每个自己选择滑板动作的难度并轮流做这些动作,第二次和第一次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在他们做滑板动作时,边上有一位美貌的妙龄少女站在那里看。

上图是这个研究的结果汇总。你可以看到,当边上有美女在看的时候,少年们体内的睾丸激素被激发了出来(这个在事后他们的唾液检验中得到了证实),因此他们会选择难度更大的滑板动作,导致失败的动作更多。但由于放弃的动作更少,他们成功的动作也更多了。也就是说,在有异性在场的化学作用下,男性愿意冒风险的意愿更强,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的“非理性”行为。但如果用生物进化和求偶的理论去解释,则又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 用这个理论去解释目前比较流行的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些现象,也会得出很有趣的发现。

比如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非理性偏见,叫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对于这个概念不太熟悉的朋友,请容我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假设让你在两种情况下二选一:A)拿100块钱,B)丢枚硬币,猜对了拿200块,猜错了一分钱没有。你会怎么选?从统计学角度来看,A和B的期望值是一样的,都是100块。但大部分人会选择A)拿100块。但是如果你把这个测试反过来问,还是让同一个人二选一:A)赔100块钱,B)丢枚硬币,猜对了一分钱都不用赔,猜错了要赔200块钱。这时候同样那些人会选择B去博一下,即使A和B的数学期望值相同。 这是一个行为经济学中的经典例子,被Kahneman和Tversky引用来证明人类的非理性。在相同的数学期望下,我们人类竟然会做出自相矛盾的决策。

有两个聪明的学者,在这个测试中加了一点小变动。还是相同的测试,但是在让受访者做出选择之前,学者让受访者先看了一部电影片段。第一组受访者看的是惊声尖叫,第二组受访者看的是罗马假日。结果发现,看了惊声尖叫电影片段的受访者,做出的选择比控制组(Control Group)更加趋向于规避风险。而看了罗马假日以后的男性受访者,却做出了相反的决策,选择去承担更大的风险。这个实验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我们人类在选择风险偏好时,是受环境影响的。在特定的环境之下(比如有美女在场,因此你体内的睾酮素被激发),那么人的风险偏好会截然不同。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钻石。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讲,傻瓜才会去买钻石。钻石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变现很难,从成分上来讲只是一块石头,而且还要花力气去保存它防止被偷。一个“理性”的男人怎么会去买钻石呢?

但是如果通过购买一颗钻石,可以抱得美人归,和心仪的美女结婚生子,那么这就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这个决定瞬间就变得“理性”了。事实上De Beers的创始人Oppenheimer就说过,人们购买钻石不是为了他们能用这个石头做什么,而是为了他们心里想要的。从女性角度,美国著名女影星Gabor说过,我痛恨男人,但还没有恨到把他们送给我的钻石还给他们

逼格 / 理性 / 需要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