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博弈论-博弈论的诡计+第1章 走近博弈论:一场游戏一场梦-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博弈的构成要素-相互依存与均衡-负和、零和与正和-博弈论的局限性+第2章 囚徒困境:自愿坐牢的嫌疑人-克格勃们的小花招-不背叛就会被淘汰-把对方陷入困境中-倒霉是因为太聪明+第3章 重复博弈:一夜情与地老天荒-没有未来必然背叛-如何破解迟到困局-带剑的契约才有效-用道德来保证均衡+第4章一报还一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地老天荒的胜利者-向合作进化的棘轮-在一在二不在三-以直报怨的人生哲学-第5章人质困境:多个人的囚徒困境-束手无策的人群-两种理性的矛盾-威力巨大的武器——逐个博弈-是竞争也是劫持-与对手联合起来+第6章酒吧博弈:混沌系统中的策略-一加一未必等于二-混沌世界里的临界点-谁颠覆了社区的平衡-策略的多米诺骨牌-“少数者”的红衣服-让开那架独木桥+第7章 枪手博弈:先发优势与后发制人-同时出招的策略-相继出招的策略-陆逊为什么回兵-进攻方向的选择-置身事外的智慧+第8章猎鹿博弈:走上集体优化之路-“看不见的手”失灵-从合作走向共赢-猎人的帕累托效率-猎鹿中的公平问题+第9章智猪博弈:多劳并不多得-比比皆是的智猪-猪圈里的跟随策略-后发制人的策略-汽车在哪扇门后面+第10章警察与小偷博弈:猜猜猜与换换换-当电话打到一半时-乱拳打死老师傅-不可预测的算计-纯粹的随机策略+第11章斗鸡博弈:狭路相逢的策略-把对手变成朋友+第12章协和谬误:欲罢不能的困局-认赔服输的智慧-不要去看碗背面-要考虑机会成本-有勇气咬断后腿-放弃愚蠢的坚持+第13章蜈蚣博弈:从终点出发的思维-人生的倒后推理-蜈蚣博弈的悖论+第14章:分蛋糕博弈:革命就是讨价还价-蛋糕在不断融化-坚定不移的力量-减少你的等待成本-保护讨价还价能力-外部机会的算计+第15章:鹰鸽博弈:进化中的路径依赖-栅栏上的路径依赖-胜出的未必是好的-孙叔敖与超速均衡-香蕉可以从两头吃-成名发财都要趁早+第16章:脏脸博弈:共同知识的车轱辘-别人的信封更诱人-1天与100天的博弈-共同知识的作用+第17章:信息不对称:买的不如卖的精-只许佳人独自知-不确定性带来风险-信息决定博弈结果-信息披露的策略-应该传递什么信号-清官为什么被淘汰+第18章:信息传递:好酒也怕巷子深-信息传递的模型-标王背后的博弈-信息传递有成本+第19章:信息甄别:分离均衡的筛子-票价为何如此低-所罗门王的智慧-老虎的信息甄别+第20章:策略欺骗:假作真时真亦假-被人耍弄的杨修-别拿别人当笨蛋-不要暴露了自己-策略欺骗的步骤+第21章:承诺与威胁:胡萝卜加大棒的艺术-威胁与许诺要适度-无条件的回应规则-保护好自己的武器-西点军校的规矩-策略意义的可信度-陆象先的边缘政策-小步慢行的策略+三天读懂博弈学-博弈论——让你成为赢家的理论-博弈的构成要素:对手、出招与收益-博弈论的基本假定:大家都是明白人-博弈论就是教你与人“斗心眼儿”-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谁说数学很差就不能学习博弈论-囚徒困境-军备竞赛-旅行者困境:聪明反被聪明误-“撑死胆儿大的”与“饿死胆儿小的”-美忠啊,你慢些跑来慢些跑-如何使对手陷入囚徒困境?-胜利大逃亡:带你走出囚徒困境-重复博弈-天长地久有没有?-诚信来自重复博弈-为什么“毕业了,就说分手”?-你打我一拳,我是否应该马上踢你一脚?-没有惩罚机制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从“投名状”看道德规则在博弈中的力量-纳什均衡-强硬形象会给你带来现实的好处-自私自利一定不好吗?-胆小鬼博弈:勇敢者最终获胜的游戏-秦始皇的帕累托最优和汉高祖的纳什均衡+生活中的博弈论-《美丽心灵》的博弈解读-无处不在的博弈-博弈是一种竞合游戏-从围棋定式谈纳什均衡-从爱情故事谈起:优势策略-房地产开发博弈、警察捉小偷与混和策略-位置博弈的策略-猎鹿模型的合作哲学-“囚徒困境”的深刻哲理-“囚徒困境”的破解:合作的约束-威胁、承诺、作弊与惩罚-猴子的故事与道理约束-为什么要有法律-爱克斯罗德试验中的针锋相对策略-利他主义与爱克斯罗德试验的局限-“智猪博弈”的故事-“智猪博弈”与激励机制设计-企业战略与“智猪博弈”-证券市场中的“智猪博弈”-“斗鸡博弈”与“骑虎难下”-银行会垮掉吗?-以弱战强的制胜之道-“海盗分金”的正解-公共地悲剧与和谐社会-房地产市场的多方博弈-酒吧问题与少数人博弈-彩票、赌博与投资-现在与未来的博弈,“时间价值”与利率博弈-如何理解“风险越高,收益越高”-“”超级女声“”、凯恩斯、“”美女投票论“”与泡沫经济-随机游走(Random Walk)、正反馈与庞氏骗局-博弈论不能包治百病-“知识就是力量”的另类解释:信息有价-从出老千谈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困境-武林高手、信号传递与声誉-所罗门故事与制度设计-未婚者必读:“”约会博弈“”与“”麦穗理论“”-人类为什么会有男人和女人-情侣博弈的讨论-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谈判的要诀-理性、最后通牒游戏与独裁者博弈-管理需要建立预期-强强之间如何有效联合?-奖罚分明的博弈原理-如何争取到一个项目?-民主的悲剧:非排序式投票-孔多塞投票法则、Borda法则及其他-投票操纵的方法:民主的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帝国的衰落:短视的群体博弈-“幸存者游戏”的人生启示-经济现象的心理分析-21世纪的博弈论:行为博弈论-博弈论思想,科学家模拟上万次“囚徒困境”,找到了最成功的决策

两种理性的矛盾

2018年10月11日 字数:1928 来源: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作者:王春永 提供人:我不存在吗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陪都南京府部官员开始商议由谁来监理国家政事。五月十五日,督师风阳总兵马士英联合江北四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和高杰拥立朱由崧称帝南京,是为南明政权或称弘光政权。

当时,南明诸将以镇守荆楚的左良玉实力最强。南明弘光二年(1645),左良玉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沿江东下九江,南明内战开打。在清军南侵,左良玉又顺江内犯的形势下,弘光帝召对群臣商讨对策。刑部侍郎姚思孝、御史乔可聘、成友谦说:“左良玉稍缓,北尤急,乞无撤江北兵马,固守淮、扬,控扼颖、寿。”弘光帝虽荒淫昏庸,却也讲出一句明白话:“左良玉应该不是真想反叛,还是以兵坚守淮扬抵挡清兵。”而马士英闻言喝道:“北兵至,犹可议和。左良玉至,我君臣死无葬身之地。宁可君臣同死于清,不可死于左良玉手。”他随后命令“有议守淮者斩”。

朝议之后,马士英下令明军皆从江淮沿线回撤,死保南京不被左军攻破。江淮门户空虚,任由清军跃马直前。不久,左良玉病死军中,但是清军已经突破虚弱的长江防线,兵临南京城下。朱由崧逃往芜湖,后被擒杀。马士英奔浙江而去,京城文武官员数百名,军士23万开门投降。不久之后,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也率军降清,南明的第一个王朝就此覆灭了。

在上述博弈中,马士英的选择有四:先攘外打清朝;先安内打左良玉;联合左良玉打清朝;联合清朝打左良玉。

在这四种策略中,先搞外,那么就首先会受到清朝的攻击。而此时另一对手左良玉就有两种选择,攻打马士英或者按兵不动。选择攻打马士英的现实收益值最大,因为很容易就可以把马士英给打败;如果等到马士英或者是清朝打败了对方,那么左良玉再去打的话,就有可能要冒很大的风险了,收益值很有可能就为负了。因此,按兵不动是左良玉的劣势策略。按照博弈论的理性人的假设,左良玉肯定会选择优势策略,也就是打马士英。那么,马士英就会两面受敌,很容易给打败,所以先攘外就成了马士英的劣势策略。

而如果马士英先打左良玉,安定内部,那么清朝就又获得了主动权,它去打马士英的话又变得很容易了。但清朝是马士英和左良玉共同的敌人,它打马士英时就必然要打左良玉,所以此时是马士英和左良玉双方都同时受损,收益值都得负,但比两面受敌要好得多。

如果联合左良玉打清朝,马士英和左良玉双方都获益,收益值都为正,合作是双方的优势策略。如果联合清朝打左良玉,马士英得正,左良玉就为负了,因为左良玉被打败的风险增加,这是马士英的严格优势策略。但是,这种策略对左良玉也成立,结果就是马士英和左良玉都采取这种严格优势策略,双方客观上都跟清朝联合,结果双方都受到损失。

个人理性与群体理性的矛盾,在这里暴露无遗。

囚徒困境博弈的一个前提是博弈参与双方都是完全理性的。理性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所谓理性人,也就是一个只要求效用,也就是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人。效用是一个心理学上的词语,它描述的是一个人从某事、某种活动或某种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自身的满足程度,而博弈论就是指导人们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手段。

传统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传世经典《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这样描述市场机制:“当个人在追求他自己的私利时,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会导致最佳经济后果。”这就是说,每个人的自利行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增长。也即自利会带来互利。

这种以个体利益最大为目标的理性被称为“个体理性”,而有完美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不会犯选择行为的错误被称为“完全理性”。完全理性包括追求最大利益的理性意识、分析推理能力、识别判断能力、记忆能力和准确行为能力等多方面的完美表现,其中任何一方面不完美就不属于完全理性。

传统经济学秉承了亚当?斯密的思想,认为: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自利,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的利益,没有私利社会就不会进步,社会的财富是建立在对每个人自利权利的保护上的。因此经济学不必担心人们参与竞争的动力,只需关注如何让每个求利者能够自由参与尽可能展开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只要市场机制公正,自然会增进社会福利。

然而,囚徒困境模型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带来经济学的重大革命。模型中的囚徒是完全理性的,因而也是完全自利的,因此绝对不会出现一个囚徒选择“坦白”,而另一个囚徒选择“抵赖”的局面;也不会出现同时“抵赖”的结果。这后两种结果的无法实现,恰恰说明个人理性不能通过市场导致社会福利的最优。每一个参与者可以相信市场所提供的一切条件,但无法确信其他参与者是否能与自己一样遵守市场规则。

囚徒困境揭示了个体理性的选择与群体理性选择之间的矛盾,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往往不能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同时也揭示了市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从个体理性出发的行为最终也不一定能真正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甚至会得到相当差的结果。

从囚徒困境及其变形模型中,我们可以证明: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的利己主义决策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但多次重复这种决策肯定是低效率的。

趋利避害是社会人的本能,大至国家兴亡,小至兄弟分家,都无法避开这种本能。“兄弟阋于墙”与“外御其侮”矛盾,是所有联盟参加者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从个人理性的角度来说,因利而合、因利而分直到因利而斗,都是不难理解的。

个体理性 / 群体理性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