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求存不求真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5年1月7日  来源:第一性原理 作者:李善友 提供人:gushang23......

求存不求真的阿喀琉斯之踵

既然作为归纳法得以形成的隐含假设——连续性假设从逻辑上无法证明它,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类一切建构在经验归纳之上的知识都不成立呢?休谟说,所有建立在经验归纳法之上的知识都不叫知识。如果单纯从这个论断本身出发,这种说法是准确的,但从生存的角度思考,归纳法又是不可或缺的。

假设我们想要问“天鹅究竟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符合真理标准的答案,那么我们就需要去统计全世界所有天鹅的数据,不仅是现在的天鹅,还包括过去和未来的天鹅。这已经不是工作量的问题,在人类的科学技术达到足以跨越时空之前,这个问题几乎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天鹅是黑色的还是白色的,抑或是其他颜色的,对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当人们把小样本的天鹅,归纳为一个规律,这里固然有损失性,但是可以得到一个暂时正确的结论。

所以,针对这种问题,人类进化出一种合理的认知习惯,即用较小的认知成本获得维护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信息量。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所以归纳法不能得到真理,但可以帮我们生存下来,或者暂时性生存下来。这就是人类的最小作用力原理。

为此,人类在知识的获取和传授过程中,通常都是默认未来不会变化,节约大脑的预算空间,从而用较小的能量消耗,维持了生存所必需的认知能力。就像我的老师、自由学者王东岳先生所说的那样,“你必须将上述结论作为有效证明且武断地接受下来,否则,你将陷入永无所知的困境。从本质上讲,知识在一定时空边界内帮助我们得以求存,但它并不能帮助我们得到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它是根本做不到的”。尽管现阶段的所谓知识并不是真理,但它对于维护我们的生存足够了,这就叫“求存不求真”。

尽管求存不求真的思维模式保证了人类当前的生存,但也留下了致命的缺陷。任何归纳法都有时空边界,一旦越过边界就会遭遇非连续性节点,原本成立的规律立即失效。但人类的认知具有连续性和局限性,人类不但总是忽略边界的出现,而且在跨越边界之后,仍然会习惯性地以原有的规律去衡量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人类思维的阿喀琉斯之踵”。

对于很多最初接触归纳法哲学理论的人来说,这种问题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抬杠式问题。必须承认,我第一次从《世界观》[4]一书中看到这种理论时,我也觉得无可厚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后来,随着人生经历的逐渐丰富,我才发现,这或许是人类一切人事兴衰的根基性原因。

回到商业场景中,管理者通常都是基于经验预测未来,因为我们相信过去和未来之间存在连续性。对管理者来说,经验是决定经营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员工来说,经验是决定工作能力的关键指标。

这种认知仿佛已经成了行业的共识,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提拔管理者和招聘员工的时候,会以经验作为主要的考查项目。但几乎没有人去深究过,经验的指导意义真的可以贯穿一家企业发展的始终吗。

实际上,在“过去的经验在未来依然有效”这个命题下,隐藏着未来与过去一样的时间维度连续性。当产业周期缓慢变化时,企业所处的产业周期即为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归纳法的确是最有效的管理思维——极小的消耗,带来极快速的产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可以根据过去的趋势和平均值预期未来,每年做的年终预算就是如此。但是市场产业并非总是连续性的,当企业的发展跨入新阶段或者行业市场发生了质的变化时,企业就会面临跨越非连续性的问题。这时用原来归纳法思维总结出来的规律指导未来,不但毫无益处,反而有害。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转换的问题。

而且,当企业的发展发生重大改变,第二曲线和第一曲线存在非连续性时,在原有业务曲线中经验丰富的员工,在新的业务曲线中往往表现得拙劣。因为他们身处体系之内,被连续性假设裹挟,根本无法摆脱思维惯性对自身的禁锢,如同我们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抓起来一样。站在归纳法之内,无法摆脱连续性的隐含假设,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更高维度的思维模型。

演绎法三段论

既然归纳法无法在非连续性的时空中确保其有效性,那么我们在从第一曲线跨越到第二曲线的时候,自然需要另外的思维模式作为指导,我认为这种方法就是演绎法。

演绎法不是我们熟悉的思维方式,并且需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归纳法是将眼睛看得到的事实归纳为规律,基本上用的是感性思维,而演绎法是理性思维的主要用智形式。

演绎法起源于古希腊的演绎知识,是一种根据元起点利用正确的逻辑推导出新知识的思维方式。其实,不仅是演绎法,今天的许多科学都启蒙于古希腊文化。如果不是古希腊的一众先贤创立并发展了哲学,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也无从谈起。而在古希腊哲学中,最基础的用智方式就是演绎知识。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相信,世界上始终存在一个必然正确的元起点,从这个元起点出发,通过逻辑性的推导,人们就可以获得新知识。但是,为什么古希腊的哲学家会相信元起点的存在呢?被誉为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Plato)对此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知识就是回忆,即真正的知识是本来就有的,你只要把它回忆起来,以它为元起点就能推导出全部的新知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为演绎法奠定了基础,但没有提出具体的推导方法,这部分工作是由他的学生,即同样作为希腊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来完成的。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世界观的奠基者。在哲学领域中,但凡提到“哲学家”这个词,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亚里士多德。他以一己之力建立了“逻辑学”这门学科,对今天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讲,逻辑学堪称其他所有科学的语言。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性表述——必然的导出。

简单来讲,亚里士多德认为,从一件事物推导出另一件事物,中间存在一个必然的导出,而这个导出的过程就是所谓的逻辑。根据这种认知,亚里士多德创造了演绎法中的经典句式,即我们常见的三段论。

三段论,顾名思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基础上,结论必然成立。我们可以用一个经典的三段论句式来说明。

所有的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在上面的三段论中,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第三句结论一定为真。与归纳法相比,演绎法的一大优点恰恰是可以保真,而使用归纳法时,无论前提多么正确,做多少实验去验证,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

逻辑比事实更真实

从形式上来说,归纳法与演绎法都是通过前提推导结果,为什么归纳法只能证伪,不能证明,但演绎法可以保真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演绎法的推导过程中,存在一个重要的准则——逻辑正确。也就是说,我们从A推导出B,中间的过程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甚至古希腊人认为从A事物到B事物之间的逻辑才是实体,而A、B这两个事物不一定是实体。

关于演绎法和归纳法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争论的核心就是逻辑与实践的关系,是逻辑引导实践,还是实践引导逻辑。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涉及逻辑是真实的,还是实践是真实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

东方古老文明的本质是技术和艺术,而技术和艺术是建立在实践操作之上的,实践操作在先,经验总结在后,这是典型的归纳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运行在操作上的试错法,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就是东方人思维的原型。我们相信实践第一,真知第二,真知建立在实践之上。

与以实践引导真知的归纳法不同,起源于古希腊对哲学和科学思考的演绎法思维模式更倾向于相信逻辑假设在先,实践检验在后。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用一个抽象的理论假设来指导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然后用未来的实践结果来检验这个理论是否成立。这种思维方式的缺点是速度慢,想要找到一个深刻的抽象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其优点也非常明显,根据这种思维模式确认出来的理论,往往具备可迁移性,只要在逻辑上成功地推导出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相关的所有具象问题就都可以解决。

例如,在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之前,世界上并没有“力学”这个概念,大家都是在日常经验中,从一些与力和运动相关的事物去揣测。而牛顿提出F=ma(力的大小=物体的质量×加速度)这一公式之后,与力相关的问题一下子全部迎刃而解。在这之后,英国的发明家詹姆斯·瓦特(JamesWatt)把力学基本原理应用于蒸汽机的发明制造中,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由此诞生。

对牛顿而言,他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他提出的力学公式也不是从蒸汽机发明和改善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他只是发现了一个抽象的逻辑,然后帮助后世的人们解决了大量的力学问题,这就是演绎法思维模式的力量。

当然,对于已经习惯了东方思维的我们来说,想要快速地接受西方哲学家所说的,逻辑比事实更真实,只要逻辑成立,事实一定成立的思维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让人们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一定是真实的这个道理,听上去有些天方夜谭。

所以,大家到混沌大学来学习,首先要转变思维。思维方式转变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境界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称之为“启蒙”。

我的启蒙得益于当年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期间,有幸听到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首晟教授讲课。有一次张首晟教授讲到,所有大科学家都用演绎法。当时尚不了解演绎法思维的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大科学家都用演绎法,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做实验的科学家?张教授回答说,这些实验室研究都是为了验证大科学家提出的假设而准备数据。也就是说,大科学家提出一个理论假设,然后很多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做实验,通过实验验证这个假设是否为真。

所以,什么是混沌大学的味道?混沌大学相信本质思考,相信逻辑和必然的导出,相信逻辑比事实更真实,这就是混沌大学的味道。

在了解了归纳法与演绎法之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对创业者来说,创业需要演绎法还是归纳法呢?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归纳法,通过实践获取经验,然后将经验推广、扩大。实际上,如果企业的发展始终沿着第一曲线不断进步,归纳法确实有效。但在现实中,所有成为顶尖企业的公司,几乎不存在凭借一条曲线持续发展的情况。企业在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换的区间,也就是我命名为创新的领域的时候,需要的就是演绎法,即大胆提出假设,并用实践去验证。

前提的准确性是演绎法的隐含假设

第一性原理是哲科思维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如果没有第一性原理,所有理性系统的建立就都无从谈起。在不同的系统中,第一性原理存在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在科学领域,科学家总是把第一性原理称为第一因;在哲学领域,哲学家常常将第一性原理与逻辑奇点画上等号。但无论是在什么系统中,第一性原理作为系统的根基性命题的地位始终都无法被撼动。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演绎推理出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上层建筑。而根据不同层级的第一性原理,我们也可以在不同层级的系统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虽然第一性原理通常隐藏在系统之外,但它为系统的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根基性动力。

虽然演绎法思维可以从逻辑的维度高效地解决某个领域的全部问题,但演绎法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能证伪。

在演绎法推导的过程中,只有前提正确,结论才能正确。但是,我们如何确认前提是正确的呢?归根结底,演绎法的前提来自归纳法,所以演绎法终极无效。举例如下。

所有的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在这个命题中,前提是所有人都会死。挑战在于,凭什么说“所有人都会死”?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记忆、经验的角度总结出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之人这一观点,以此验证这个前提的正确性。因为作为前提的认知来自归纳法,而归纳法是不能保真的,所以我们也无法判定演绎法推导出的结果的正确性。

在三段论演绎法中,只有前提正确,才能保证结论正确。从这个角度来说,演绎法的隐含假设就是前提。演绎法的价值在于其可保真性,实际上,可保真性取决于前提为真,而来自归纳法的前提不能确定为真。所以,使用演绎法的关键在于确保前提的正确性,即前提不能来自归纳法。

这时有且仅有一条路,即三段论的前提如果不能来自归纳法,就必须来自一个更高链条的演绎推理所推导出的一个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经过演绎推理推导出的一个结论,对于包含在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而言,可以把这个结论继承过来作为新推论的大前提,同时可以保证这个大前提为真。

这时,问题又来了:我们怎么能保证在大系统中演绎法前提的确定性呢?同样的道理,这个前提不能来自归纳法,所以我们只能从更大范围的系统中找到一个演绎推理的结论,将它继承过来作为三段论的前提。

当然,演绎法的链条不能无限地倒推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个基石,即一个能够自确定的元起点——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s)。

归纳 / 演绎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