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关于实证研究所面临挑战的讨论有些跑题,现在让我们回到主要话题:诱因的力量。经济学家的第二天性就是对这种力量做出解释。更安全的避孕技术会减少意外怀孕吗?不一定。新技术减少的是性行为付出的“代价”(意外怀孕只是代价的一种),因此人们更沉溺性爱。性行为导致怀孕的概率降低,但性行为的次数却增加了,所以意外怀孕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加。节能汽车会降低我们对汽油的消耗吗?不一定。节能汽车降低了驾驶成本,所以人们会更频繁地开车。他汀类药物(Statin),比如立普妥(Lipitor)降低了“沙发土豆”[7]所付出的代价,但可能提高心脏病发病率。正如低焦油香烟可能提高肺癌发病率,优质橄榄球头盔可能导致更多伤害,低卡路里合成脂肪可能是导致肥胖症的罪魁祸首。
刑法是研究人们对诱因做出反应的关键领域。严厉的惩罚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犯罪活动呢?其中,死刑引起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大大小小政府设立的委员会与不计其数的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过死刑产生的威慑效应。通常,他们的研究总是仔细检视执行死刑与豁免死刑的美国各州间谋杀率的比较。由于这些研究经常忽视决定谋杀率的其他重要因素,所以常常受到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比如,他们经常未能将执行死刑的宽严尺度纳入考量,而谁都明白各州之间的情况其实大相径庭。)
另外一方面,以精密统计技术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可以用于衡量诱因的力量。因此,计量经济学很自然地就被运用到了对死刑效果的检视中。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艾萨克·埃利希(IsaacEhrlich)是相关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他领衔的先锋性研究得出了一项惊人的结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暂时中止死刑前的十几年)[8],每宗死刑大约可以预防8起谋杀。1976年死刑恢复后,后续研究获得了相同的数据。
埃利希采用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其他经济学家的广泛批评。但我认为,这未免有些太过苛刻。大部分批评都十分晦涩难懂,针对的主要是统计方法上的技术问题。类似质疑十分必要,但在经济学界,人们其实已经普遍接受埃利希使用的实证研究能够揭示死刑效果的重要真相。[9]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爱德华·利默(EdwardLeamer)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别再将计量经济学视作众矢之的》(Let ’s Take the Con Out ofEconometrics)的有趣文章。他警告,影响研究结果的其实是研究者的偏见。他列举了一个简单的计量经济学实验。如果研究者倾向支持死刑,他得出的结论可以是每执行一次死刑会预防13起谋杀。同样的实验,如果研究者倾向反对死刑,他得出的结论可以是每次死刑实际上只能遏制3起谋杀。尽管如此,除非有人对死刑抱有极大偏见,绝大多数计量经济学研究均认为,死刑的确具备威慑效果。谋杀犯会受到诱因的影响。
结果怎么会是这样呢?多数谋杀犯难道不是激情杀人或者采取了非理性行为吗?上述怀疑或许没错,但我至少可以指出其中的两处缺陷。首先,埃利希的研究表明,每一宗死刑可以遏制8起谋杀,但他并没有明确指出是8起怎样的谋杀。只要有谋杀犯收手,死刑就具有威慑力;其次,为什么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激情谋杀犯没有受到诱因影响呢?我们想象一位对妻子恨之入骨的丈夫,通常情况下,如果他知道自己有90%的机会能够逃脱死刑的惩罚,说不定就会杀了妻子;在某个暴怒的瞬间,他完全丧失了理智,尽管得知他只有20%的机会能够免受死刑,或许他还会杀了她。人即使处于盛怒之中,依旧会考虑自己受到惩罚的概率究竟是15%还是25%。
(我也顺便提一下上述怀疑的第三种缺陷。“8”这个数字不是埃利希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对数据十分复杂的分析得出的。拥有质疑精神没错,但严肃的怀疑主义应该同时对研究抱持开放态度,再逐一指出究竟对哪一部分论证存在怀疑。)
有证据表明,即使我们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经过深思熟虑,甚至是理性的,他们依旧会受到诱因的影响。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你递给人们一杯很烫的咖啡,如果他们认为杯子不值钱,就会“失手”打碎杯子;如果他们认为杯子价值连城,就会设法坚持一阵。
因为关节炎(我的头往右转时很不舒服)和其他不负责任做法的关系,多年来我倒车时,车的右侧后方总会撞上灯柱、树或者其他静止的障碍物。由于这样的事总是发生,修车厂老板开玩笑说应该给我打折。每修一次保险杠要花180美元,我已经渐渐地将它视作一项必要开支。2002年,我买了一辆新车,保险杠使用的是玻璃纤维。后来我撞到一棵树,发现维修这种保险杠竟然要花500美元。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撞上任何东西。如此看来,连经济学家都会对诱因做出反应。
实际上,对诱因做出反应就如其他下意识的举动。得克萨斯A&M大学进行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者让老鼠和鸽子通过推动不同杠杆来“购买”各种食物和饮品。每一件商品都明码标价。比如推3下杠杆可以得到一滴根汁汽水[10],或者推10下可以得到一块奶酪。动物们每天都会得到推动杠杆的机会,类似它们的“收入”。收入用完,杠杆就不可以被推动。有些版本的实验中,动物完成不同任务可以得到额外“收入”。它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就会得到相应的“固定工资”——也就是推动杠杆的机会。
研究者发现,老鼠和鸽子对价格、收入变化和工资变化,会做出相应的行为调节。如果根汁汽水涨价,它们就少喝根汁汽水;如果加工资,它们就更卖力工作——如果它们已经有足够多的收入,那么就会选择休息。这些反应与经济学家观察到的人类行为完全一致。
诱因很重要。经济学文献中数以千万计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却没能提出任何一个有力的反驳。经济学家不断对它进行验证(或许他们暗暗盼望通过找到一个反例来令自己名声大振),扩大它的适用范围。我们以前只意识到顾客会对肉类价格做出反应,后来意识到司机对安全带的反应,谋杀犯对死刑的反应,老鼠和鸽子对工资、收入和价格变化的反应。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如何选择婚姻伴侣和家庭规模,应该在多大程度投身宗教活动,以及是否要做出残忍不仁的举动。[这股风气实在太过盛行,以至《经济政治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过一篇充满讽刺意味的文章,旨在研究刷牙产生的经济效应。基于牙齿清洁度将影响收入,它“预测”人们愿意花上一半的清醒时间来刷牙。作者吹嘘,“没有任何社会学模型能够得到如此精确的结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诱因很重要。
[1] 原文为“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也有人译作“人们会对激励做出改变”。——译者注
[2] NASCAR全称为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ock Car AutoRacing,是在美国流行的汽车赛事,每年有超过1.5亿人次到现场观看比赛,有人称它为美国人的F1。——译者注
[3] 1英里≈ 1.609公里。——编者注
[4] 1英寸≈ 2.54厘米。——编者注
[5] 《辛普森一家》是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出品的动画情景喜剧,霍默和玛姬均是其中的主角。——译者注
[6] 实证经济学是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研究。——译者注
[7] “沙发土豆”指那些拿着遥控器蜷缩在沙发里,只会跟随着电视节目转来转去的人,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电视对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编者注
[8] 1972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死刑违反宪法,后又于1976年推翻了这项裁决。——译者注
[9] 课堂上,我通过这些研究来表达几个观点。至少,我们可以在政策层面上存在分歧这一点达成共识。艾萨克·埃利希在说服经济学界接受死刑对谋杀具有威慑效应的同时,他本人一直竭力主张废除死刑。
[10] 根汁汽水用姜和其他植物的根制成,不含酒精,在美国很流行。——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