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4章 无差别原则:谁在意清洁的空气?

2020年6月2日  来源:反常识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游戏 作者:史蒂夫·兰兹伯格 提供人:zhongzhi83......

你愿意住在旧金山还是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郡[1]?旧金山是魅力四射的购物天堂,拥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气候宜人,还有金门大桥公园。林肯郡的特色是壮观的老建筑,而且价格仅相当于旧金山的一居室公寓。你可以选择品尝世界上最美味的海鲜,或者选择拥有自己的一方空间。

每过几年,《居住评级年鉴》(Places Rated Almanac)就会发布美国最宜居城市的报告。旧金山的得分主要来自它的大都市魅力,而林肯郡则依靠低廉的住宅价格吸引眼球。研究者主要按照大家普遍看重的条件进行排名,比如教育、气候、高速公路、公共交通网络、安全和娱乐设施。但其实,他们将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同质化了。作为读者,我们也十分认同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如果假设正确,你的品位又不算独树一帜,大可以省下一笔买年鉴的钱。实际上,如果将所有因素纳入考量,各个城市都应该具有相似的吸引力。如果不是,大家就都搬去最宜居城市了。

如果旧金山比林肯郡好,林肯郡的人们都搬去旧金山。他们的大规模迁徙会抬高旧金山的房价,但压低林肯郡的因素,反而扩大了林肯郡的相对优势。不久后,两座城市要么变得同样魅力四射,要么林肯郡彻底变得无人问津。

实际上,许多人情愿住在旧金山,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愿意留在林肯郡。与《居住评级年鉴》的预期相悖,那是因为不同的人在意的是不同的事情。如果你的品位别具一格,特别喜欢爬陡坡,那么住在旧金山可能会生活得更开心;不过如果你与大部分人对爬坡的观感一致,就没有必要以此作为选择城市的理由。因为其他与你品味相似的人会蜂拥至旧金山,推高那里的房价,直到抵消它的地形优势。

这就是无差别原则(IndifferencePrinciple):除非你在某个方面十分特别,否则替代方案也不会太糟糕。可能你对切达干酪的喜爱多过菠萝伏洛干酪,但如果所有邻居都与你一样,切达干酪的价格就会不停上涨,以至你情愿买菠萝伏洛干酪。好在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形形色色的地方与他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使得我们总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收获。无差别原则告诉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斩获来自我们最独树一帜的地方。

在明朗的夏日,你情愿逛商场,还是参加户外复古周末聚会[2]?如果你和多数邻居的选择类似,那么大家的选择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如果聚会比商场更有意思,人们就会去聚会,直到人群摩肩接踵,令去商场反而变得有意思起来。

在落雨的夏日,你情愿逛商场,还是参加户外复古周末聚会?答案是一样的。如果你的选择与多数邻居一致,大家的选择就都很有吸引力。由此得出了一个有些令人惊讶的结论:如果商场在下雨天和晴天一样好,那么户外复古聚会在下雨天和晴天也一样好!淋得浑身湿透的劣势,一定可以与不用人挤人的优势相抵消。

再强调一次,这不适用于有特别偏好的人。如果你是所有邻居里唯一一个想淋雨的,下雨天你还是会去户外复古聚会。另外一方面,如果每个人都喜欢淋雨,下雨这件事并不会让复古聚会变得更有意思——相反,这会把聚会搞得拥挤不堪,最终抵消掉它本身带来的乐趣。为了让一种活动比另一种活动对你产生更大吸引力,你必须在某个地方有些与众不同。

独具一格的品位是一种优点,别具一格的天赋亦是如此。蒂姆·林瑟肯[3]能够大把赚钱不是因为他本身是一名优秀的投手,而是因为他比其他任何投手都更优秀。相对而言,大家都具备的能力无法换来丰厚的回报。伍迪·艾伦(WoodyAllen)导演的电影《无线电时代》(Radio Days)中,有一个角色没什么特别手艺,但他想成为一名黄金雕刻师,因为那样他就可以偷偷收集起雕刻产生的黄金屑,发一笔横财。但他忽视了收集黄金屑的机会成本。如果这么简单,一定会吸引其他没有手艺的人也投身黄金雕刻行业,继而降低回报或者令工作条件变得苛刻,直到黄金雕刻生意与其他选择相比再找不出什么优势。

哪种生意可以赚到更多钱:开汽车旅馆还是加油站?大部分情况下,它们的生意应该差不多。否则,汽车旅馆就会被改装成加油站(或者相反),直到两门生意的利润相当。[4]实际上,这种说法假设了(很可能是正确的)大部分人既能够经营加油站又能够经营汽车旅馆。但这不适用于创立了连锁汽车旅馆“莫泰6”的企业家保罗·格林(PaulGreene)与威廉·贝克(William Becker)。同样,它也不适用于可以逗乐旅客或者压低洗衣价格的汽车旅店老板。这些技能都不能使用在经营加油站上。如果某个城市审批汽车旅馆执照格外严格,也不适用以上说法。但在以上所有案例中,经营利润都会涌向那位拥有独特技能或者独特资源的经营者:与众不同的视野,别具一格的才能,或者稀缺的汽车旅馆执照。

哪种选择更好:参加总统竞选还是不参加?总有候选人在一开始时持观望态度。如果每位候选人都抱持势在必得的信心,其他人也会考虑“入闸”,从而拉低获胜概率,直到最后加入的那位候选人其实资质平平。(许多大腕政客在宣布参选前总会花大把时间试水,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现代政治竞选中,性丑闻已经成了一张常规牌。即使从未当众出丑的候选人也会惴惴不安地度过数个不眠之夜,总担心会被揭发出私生活的细枝末节。评论人士认为,这种趋势必定对候选人不利——听起来有理,却未必正确。如果没有性丑闻,会有更多候选人跃跃欲试,这一定会损害已经宣布参选的每一位候选人的利益。[5]

警察会对毒贩和妓女进行周期性打击,谁受到的伤害最大?既不是毒贩,也不是妓女。大多数毒贩没什么特殊技能,不管是贩毒还是扫大街,彼此大同小异。打击贩毒不会冲击到对清洁工的需求,因此也不会改变对毒品交易的需求。相反,这会导致有些人“金盆洗手”,从而推高毒品价格。而获得的额外利润,正好可以对入狱的风险做出恰到好处的补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打击贩毒最大的输家不是毒贩,而是花了更多钱购买毒品的人。[6]

如果获得理发师执照需要支付数千美元参加强制培训,谁会为这些钱买单?绝不是理发师,而是在理发师和其他优先选项间无所谓的那个人。将有些想成为理发师的人挡在门外的同时,培训费得以维持在某个水平,而负担最终都会落到顾客头上。

“尊重、提拔与进步洗碗工兄弟会”(BREAD,Brotherhood for the Respect, Elev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Dishwashers)鼓励在餐厅就餐的人们摒弃传统做法,将小费付给后厨的勤杂工。如果这个组织成功扭转公众态度,受益者会是谁?肯定不是勤杂工。勤杂工的日子与守门人的差不多,但守门人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如果勤杂工可以收小费,那么守门人就会转行做勤杂工。很快,他们的工资就会出现相应调整,肯定都会缩水。守门人前赴后继转行做勤杂工,直到勤杂工从餐桌上得到的额外好处彻底消失。

那么谁是受益者呢?如果勤杂工的工资减少,你可以猜到,最大的赢家其实是餐厅老板。但这也不对。因为餐厅老板的日子与鞋店老板的差不多,而鞋店老板的收入并没有增加。付给勤杂工的工资减少了,餐厅利润就会增加,于是卖鞋的就会开始经营餐厅。接着,菜单定价下调,利润开始萎缩。鞋店老板前赴后继转行经营餐厅,直到每位老板从勤杂工的工资里省下的钱完全被收银机吐了出去。

如果每顿饭付给勤杂工5美元小费,他们的工资就会以每顿饭5美元的比例下调。接着,客人每次点餐都会减少5美元预算。如果他们的预算只减少4美元或者3美元呢?餐厅就能在这场博弈中获利。然而,只要有鞋店老板排队想经营餐厅,餐厅老板就不可能成为赢家。谁受益了呢?谁也没有。由于菜单定价下调,客人付的小费最终又回到了他们手里。没有任何人的财富发生了改变。客人或许想对勤杂工表现得慷慨些,但无差别原则破坏了他们的美意。

只有领固定薪水且具备特殊才能的人可以避开无差别原则。增加对演员的需求不会使演员受益,因为会有更多新人加入这行。但对本·斯蒂勒[7]的需求增加,本·斯蒂勒可以从中获益,因为他是一种固定资源:只有一个本·斯蒂勒。本每拍摄一部影片的收入可以达到数百万美元后,其他如饥似渴的演员就会开始模仿他的特质,但他们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如果科学家拥有将一个人复制成另一个人的能力,只会出现更多本·斯蒂勒的复制品,这反而令本·斯蒂勒本人成为独树一帜的资源。

无差别原则告诉我们,所有经济收益都会流向固定资源(fixedresource)持有者。一位个性讨喜的勤杂工能够挣到高出平均水平的小费,从而使他免于受到小费文化改变的影响,他的个性就是一种固定资源。如果许多勤杂工都具有这种个性,就不会再产生任何经济上的回报。

美国制定了《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来调控烟囱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2011年3月,负责执行上述规定的EPA(美国国家环保局)发布了对未来几年成本与收益的预估报告。根据EPA的说法,到2020年,《清洁空气法》每年将对美国人(老板、供应商、员工和顾客)造成约650亿美元成本——平摊到每个家庭约为450美元。换句话说,每个家庭在利润下滑、工资下调和价格上涨中蒙受的损失刚好是450美元。但同时,EPA估计,到2020年,《清洁空气法》每年带来的收益将飙升至2万亿美元(主要是对健康状况的改善)。于是,上述成本就被抵消了。观察人士如果缺乏质疑精神,就会误以为呼吸新鲜空气的人都可以分享到《清洁空气法》的好处。换句话说——人人都可以。然而,呼吸能力不是一种固定资源,还是那句话,众人皆有的能力通常无法获得巨大回报。

如果每个呼吸着清洁空气的人不是受益者,那么受益者究竟是谁呢?理论告诉我们,去找固定资源拥有者。最显而易见的候选人是房东。雾霾消失,是时候涨房租了。

《清洁空气法》是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经济体内一项盘根错结的立法,如果要追溯它波及影响的每一个人,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伊索[8]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现实中的细枝末节可以转化为基本事实,再通过最简单的故事表达出来。伊索将它们称为寓言,经济学家将它们称为模型。现在就让我来试举一例。

常识 / 经济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