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情绪是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缺乏情绪的故事无法触动人

2020年6月3日  来源:故事力:用故事决胜人生关键时刻 作者:高琳,林宏博 提供人:zhongzhi83......

故事没有感染力,因为缺少情绪

你的故事如果没有感染力,那么一定是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情绪。因为情感线的描述主要是对细节的刻画和对情绪变化的描述。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人们既会有开怀大笑的愉快时刻,也会有万念俱灰、焦急紧张等不愉快的时刻,这些都是人的一种情绪表现或情感体验。

我们的文化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心理学家宋国萍有过一个发现,她说关于喜悦,英文里有大量的词汇表达这种感受的不同维度,中文里则少很多。中文里关于隐忍、克己的词汇很多。这说明什么呢?第一,中国的文化多少还是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第二,我们认识情绪的颗粒度不够精细。

之前,我们的高管演讲训练营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学员,他是某外资企业负责某一个事业部的副总裁。那天他用第三人称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大牛,他学习打高尔夫球,一开始进步很快,但后来到了一个瓶颈就再也难以实现突破,无论怎么练习都没有提高,他非常沮丧。后来大牛转去学习其他的东西,最后却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的高尔夫球水平提高了。他的结论是大道至简,殊途同归,任何习得的技能都可以经过整合帮到自己。

大家听完了这个故事都觉得特别好,可是又觉得有点可惜,因为讲别人的故事,总觉得没那么打动人,如果这是自己的故事,就会更有说服力了。结果万万没想到,这位副总裁听完大家的点评后弱弱地承认,其实大牛就是他自己。只不过在他心目中,工作和个人生活应该是分开的。领导就是应该被下属仰望的,应该是有威望的。他不想让下属知道自己其实也有搞不定的事情,也有沮丧、失落这些非常私密的负面感受。

的确,我们的文化不倾向于鼓励人们表达情绪。看一看我们形容古代圣贤的词汇:“面不改色”“宠辱不惊”“泰然自若”……有涵养的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

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也正是这些都经历过的情绪将我们联系起来,让我们的故事打动人。

情绪的不同描述,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在我儿子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回婆婆家。忘了是什么原因,我儿子在吃饭前大哭大闹,等好了以后他坐在饭桌旁。我的小姑子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她就问我儿子:“你刚才哭的时候,感受是什么?”我当时就乐了,我说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叫感受?小姑子一脸严肃地说:“只有清晰地描述情绪,才有可能化解情绪。”

确实,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在沟通中能够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情绪,或者表达出别人的情绪,那对我们和对方的沟通会非常有帮助;如果别人在听到我们的表达后认为我们理解他的情绪和感受,那么他的正面情绪将得到认可,负面的情绪也会有所改善,他会认为:“嗯,你懂我。”这不就有共鸣了吗?

回到之前的那个案例,我当时就引导那个工程师,问他:“当你发现客户明明那么信任你们,你们却没有客户想要的产品时,你是什么感觉?”

他想了想说:“不爽。”

“哪种不爽?能说得精准点儿吗?”我问他。他低下头又想了想说:“是失望。”

我说:“这个好!什么叫失望?就是你对一件事有期望,但事情没有达到你的期望,所以才会有失望,对吗?所以,当你说出‘失望’这个词的时候,如果我是听你讲故事的老板,我得出的结论是:你是一个有主人翁意识的员工,你对公司有期望是因为你在乎,你要是不在乎还不会失望呢,这产品有没有都行,这生意做不做都行。”

所以,你看几字之差,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强调在描述情绪的时候,要尽量做到精准,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提高对自己情绪颗粒度的认知。

当面对冲突时,你可能会觉得沮丧、愤怒、失望、焦虑、悲伤、恐惧、紧张、不知所措……

当冲突被解决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欣慰、轻松、喜悦、欣喜、兴奋、如释重负、心花怒放……

你需要仔细品味这些感受才知道到底自己是在经历什么样的情绪。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你用哪个词来描述你的情绪,背后展现出来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前后对比一下,会发现很多不一样。

比如咱们小时候上学,每个学期都会经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开家长会。当你看到自己的父母开完家长会,从街口一步一步走回家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如果你感觉兴奋,那证明你这个学期表现还不错,期待着老师向你的父母表扬你,结束后家长就能带你吃顿好吃的。如果你感觉担心,其实就是你也不知道自己的表现是不是够好,是不是能够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如果你觉得害怕,那足以证明你在学校够皮的,老师可能会告你不少黑状。

如何提高对情绪颗粒度的感知

故事讲得好的人通常情商都比较高,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情商其实就包括我们识别和驾驭情绪的能力。如果你长期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则需要通过一定的刻意练习,逐渐提高自己对情绪的感知,从这个角度来讲,学习讲故事也是提高自己情商的一个途径。你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步骤。

1. 接纳情绪的存在

首先,情绪本身其实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不过我们为自己的情绪赋予了意义。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有了不同的感受。通常所说的负面情绪,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负面感受情绪。如同呼吸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一样,情绪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而且情绪有起伏更是常态,你见过哪个正常的心电图是一条直线呢?心电图直了人就不在了!要心如止水不是说自己不能有情绪,而是说要接纳情绪本身以及情绪的起伏,这是实现情绪颗粒度感知更精细化的第一步。

2.探索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

每种情绪的背后都有对当事人的积极意义,当你承认这一点,就会有意识地去探索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是在告诉你,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悲伤想提醒你失去的痛,要好好珍惜拥有,恐惧的时候要关注如何保护自己。情绪其实只是呈现了你的某种模式,一旦模式被打破,情绪也就不会出现了。当自己的情绪来了,你可以像面对一个老朋友一样,跟它打招呼,问问它:“你想提醒我什么呢?”

3.慢下来,充分感受情绪以及情绪带来的信息

有了前面两步的基础,情绪出现的时候,你就可以停下手边的事情,慢下来,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感知情绪带来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以及情绪所带给你的信息。有条件的话,可以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真实地面对这些信息,并据此给自己的情绪命名,你会发现,这时候的命名,就比没有前面这几步时的命名精准得多。这个时候,你对自己情绪颗粒度的感知就更加精细了。当然,精准地给自己的情绪命名还有个前提,就是需要积累一定的关于情绪描述的词汇。心理学家巴雷特研究发现:“当你能精确地描述当前发生了什么或者你到底经历了什么的时候,你会更容易找到处理这种情绪的解决方案。”

当你能够熟练地应用这几步,逐渐让自己对情绪颗粒度的感知日益精细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能够更细腻地感知自己的情绪,你慢慢地也能够感知他人的情绪,除此之外,你一定能够和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也能够更加客观地面对他人的情绪,清晰地辨识出自己和他人之间连接的感情线。你的情商自然也就提高了!

故事力 / 故事 / 架构 / 情绪 / 描述 / 颗粒度 / 情节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