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的背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与冲突相关的信息。在讲如何描述背景信息前,我想先让你想一个问题:看一部电影的时候,通常看到第几分钟,你还没看出个所以然,你就不耐烦了?差不多十几分钟,最多20分钟对吗?对一个两小时的电影来讲,20分钟就是全场的1/6。
太多的背景信息显得啰唆,半天都不能切入主题,容易让听众走神。但如果背景铺垫得太少,也不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背景的铺垫要不多不少正合适。那多少才是合适的呢?好莱坞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总结了上百部好莱坞电影后指出,15%是一个相对不多不少的比例,即电影开始的前15—20分钟通常是用来铺垫背景的。假如你给老板做一个10分钟的汇报,那背景顶多占1分30秒。如果你给面试官用2分钟讲一个自己过去的经历,那背景顶多占20秒。
那么在短短的时间内,你需要铺垫什么信息,才不会让听众觉得摸不着头脑呢?
第一,时间。宏观时间代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会影响到故事中人物的动力、目标和行为,也能够解释科技的发展。比如我之前讲的我的面试故事,如果没有交代清楚是20年前发生的事情,你一定会奇怪:我为什么不给老板打电话、发微信呢?
第二,地点。当然,这里的地点指的是事情发生的重要场景,而不是具体的地理位置细节。比如你说,你在公园带着孩子,突然一个大人跑步过来把你孩子撞倒了。你是在北京的朝阳公园还是南湖公园,其实不重要。但如果是美国的公园,这个故事的主线走向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第三,人物的关系。比如你告诉我,你今天非常生气。那么惹你生气的,是你的老公,你们家孩子,还是态度恶劣的老板?其实你要讲的都是不同的故事。
第四,与冲突直接相关的信息。比如我在讲当年我和Hubert去英国读在职工商管理博士的故事时,我会说当时我们一个班一开始有20多个人,都是高管、CEO(首席执行官)或者咨询顾问等精英人士,还有一个英语特别糟糕的温州商人,大家心里都觉得:这人是来干吗的?然而7年后去参加毕业典礼的就只有我们3个人——我、Hubert和那个温州商人。如果我没有前面的背景铺垫,你就很难体会我们这个博士念得多艰难!那个英语特别糟糕的温州商人又是多拼才能念下来,多让人佩服!所以,对背景的描述直接决定了听众对后面冲突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