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倾听总是以对方为中心,目的是要让他感觉到他这个人被理解了。
几个月以前,我参与主持的波士顿电台脱口秀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讨论“遗失的聆听艺术”这个话题。节目播出之后,一个朋友问我她能不能给我讲个故事。
“当然,我喜欢听故事。”我说。
“这是个真事。”她说。
“那就更好了。”我说。
她的故事是围绕着聆听的失败展开的。“我最近在考虑要不要跟一个已婚男人再续前缘,”她开始讲,“一年多以前我就跟他断了,但是他一直都在给我施压,对我极尽赞美之词。不管我跟他说什么,比如我感觉很低落、我感觉没有能量、我感觉没有热情、我现在很不喜欢自己,他的回应总是那些——我有多么好,我多么需要相信我自己。没有人像他那样欣赏到我的天赋。虽然我也一直在怀疑他这么赞美我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可我还是被这些赞美之词所吸引,真的在考虑要跟他旧情复燃。”
“听了您在电台节目中讲的共情和倾听的艺术后,我突然明白了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在听我说话。他只是在跟我说那些他觉得我想听的话。然后,我还意识到了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我也没有在听他说话。我也只是沉浸在他的那些奉承和表扬里面,让他来操控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都长了两只耳朵和一张嘴,所以我们听的时间应该是说的时间的两倍。然而,我们当中又有谁是听的比说的多呢?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是真的在听,还是只在演练着等轮到自己的时候打算要说的那些话?我们是不是只听进了那么几个词,而忽略了其他的内容?就像一个不停地进行“剪切、粘贴”的过程,其实我们只注意到了其中那些好的部分。我们能经常“听”出他人话语中带着的情绪,然后有意识地去回应那些还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吗?我们应该怎样去倾听?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共情地倾听呢?
倾听看起来是如此简单——就是不要说话,集中于他人说的话。然而,在共情所需要的所有技巧之中,倾听是最需要集中注意力的, 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太容易被转移分散了。很多人只是用“半只”耳朵在听,就等着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说话,一直在准备着自己要说的话。我们还很容易带着倾向性去听,在听完整个故事之前就已经做好决定了。我们也会带着同情心去听,把他人说的每件事情都跟我们自己的经验关联起来,然后说些对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够尊重的话,比如“我非常明白你的感受”或者“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最后,我们自己内心里的声音也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开始对我们自己进行评判和推测。
做到共情式倾听需要我们先停止以自我为中心来看这个世界,这样才能全然地投入到另一个人的体验当中。共情式倾听需要我们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不仅要关注说出来的话,还要关注手势动作、大体的姿势、身体位置和面部表情。在共情式倾听时,你要有意识地去放下你的倾向性;要学着如何与他人的情绪产生连接,但又不会被它们带走,能先走进去,再退出来;然后,你还要去探索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存,而且允许自己没有能力给所有的问题都找到答案或解决方案。
如果倾听能够如此清晰、深入,能让他人真正觉得“被听到了”,这样的倾听就是一种神圣的倾听,就像公益作家道格拉斯·斯蒂尔(Douglas Steere)所解释的那样。
神圣的倾听能听到他人心灵深处的声音,能让他人敞开心扉并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这可能是一个人能为他人提供的最了不起的帮助。
共情式(神圣的)倾听能深入他人的内心和灵魂,发现被恐惧、愤怒、悲痛或绝望所遮挡的东西。这种倾听是可传授的,可以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待在那些很会共情、知道如何倾听出我们灵魂深处声音的人身边,我们就能学会如何共情地倾听。如果亲身体验过这种倾听的力量,我们就能明白倾听的能力如何让我们走得更近,如何加强我们跟自己、跟他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