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自由的第一个层面

2019年12月28日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 提供人:kangtao76......

1. 爱因斯坦的洞见以及任何其他人的类似观点,以及这种观点的表达本身,都直接关涉一个基本行为,这就是意识。在本文中,意识就是指那种从事认识和思维的行为以及由这类行为造就的现象。人们一般所谓的理智(intelligence)活动在这里也就等于意识。一般而言,人的意识行为贯彻于本文所论述的自由的各个层面,它是人类自由的核心因素。但是,与人们以往的理解不同,意识作为自由的第一要义,乃是指它的认识活动。因此,自由的第一层面当然也就是指意识的认识活动,不过,有时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也径直以意识来指称意识的这个第一层面。

物理世界的可理解性是通过意识的认识这种非物理的行为实现的,因此,这也就承带了意识现象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区分。人们认真地反思这个物理世界和关于它的认识时,必然会产生爱因斯坦式的疑问。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比如在一堂课内,一位教师可以比较详细地讨论和分析黑洞的理论和模型,从而使学生获得关于黑洞的知识。在这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师生们通过思想可以出入黑洞,而身体则安坐于教室里面;但是,在实际的物理世界中,任何物体进入黑洞就无法逃逸出来,更不用说诸如教室里发生的这种潇洒的自如进出。

因此,除非意识是非物理的,否则,它就无法逾越物理法则而进行思想和认识。在人类5500多年的文字文明历史里,在现代物理学只发展了100多年的时间内,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时间范围已经达到了150亿年之久,追溯到宇宙诞生之初,在空间上已经超过300亿光年之远。只需简单反思,人们就可清楚地领会到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事实:人的物理存在要越过这样久远的时间和达到如此遥远的空间,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似乎很少有人对意识现象的这一特征感到惊奇,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了,仿佛这是理所应当的。或者因为这个问题太过复杂,人们对此唯恐避之不及。

2. 当我谈到意识的认识这种非物理行为的特征时,人们立刻就会想到意识的物理基础,即它产生于大脑的神经元活动,而后者遵循物理世界的规律。如果没有遵循物理规律的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就没有意识。这个断定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并没有同时说明意识行为的非物理特性,同样,大脑神经元活动的物理性质并不排斥意识的非物理性质。如果我们进一步追究:对大脑神经元活动的认识,究竟是神经元的自我认识,还是由基于这种活动的意识所进行的认识?那么,很显然,结论只能是这样:正是意识的理智活动认识到了神经元的活动。

塞尔承认意识的非物理特征,并且认为意识是无法还原为物理行为的。他为此提出了关于意识的一个特别的术语,即意识具有第一人称的本体论。(Consciousness is not reducible in the way that other biological properties typically are,because it has a firstperson ontology.)他还强调,意识与意识的经验就是同一样事情。但是,他并没有直接指出,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非物理的超时——空的行为。意识的认知和思维之不受物理规律的制约,正是人们能够认识物理世界的条件。这样一个结论,乃是当代许多人所畏惧而不敢直接承认的,而其中的障碍就是物理世界严格的时——空条件和因果性规律的限制,以及人们关于物理世界知识的一致性。对各种可能的反驳和抗议,我在这里预先简单地申明,意识行为的非物理特性,与意识所获得的认识——尤其自然科学的认识——最终要符合物理世界的规律,并不存在冲突。正如研究一个戒备森严的监狱,通过三维影像、图纸和其他手段,人们的思想可以从这个监狱进进出出,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但由此人们却认识到,这个监狱有一整套严格的手续规定每个人的出入。

因此,意识的认识活动的这种特性就是自由的所在。自由的第一个层面就由两个方面的特性组成。第一,意识的认识能够超越物理时——空的限制而活动;第二,意识的认识活动并不受物理因果性的制约。后面一点原本与第一个特性是重合的,不过,因为意识的认识并不能够还原为大脑神经元的物理活动,所以,意识现象就无法用物理事物的因果关系予以解释。这样,后一个特性就与第一个特性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因此,自由的第一层面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它的对偶正是物理世界严格的时——空条件和因果性。这个层面的自由对物理世界的抽象本身来说,可以是没有干系的,但对人类及其认识来说,却至关重要。

3.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就其最好的状况而言,就如在广袤天空里若干稀疏的网格连接,而多数情况就如夜空中的天体,是以点状的形式呈现的。人们日常视野里这些夜空中的星体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单单通过裸眼的观察,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是无法发现的。事实上,天体之间不仅存在必然的联系,并且服从于一致的物理规律。但是,人类的认识,相对于物理世界无穷的联系和无数的层面来说,不仅极其有限,而且是相当不完整和不连贯的。人类认识的基本倾向又是要追求所有知识之间合理的、一致的连接。于是,人类认识在这里面临双重的困难。一方面,自然内部的各种关联,极其复杂,无限多样;另一方面,人们所能获得的经验的和观察的材料不仅有限,而且这些经验之间也没有有效关联。于是,意识自由而主动的活动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有限而分散的观察材料连接起来,对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现象做出解释,是通过意识的理论构造而达到的。理论构造在现代科学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现代科学认识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归纳的,而是综合的,并且是多重的综合,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由理论的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演和实验的验证等综合活动构造出来的。

意识通过理论的构造,从有限的经验的和观察的材料而获得一般的、普遍的知识,获得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这种观点的主要内容已经由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揭示了出来,后来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学说又强化和发展了康德的这一洞见。康德以先天综合判断为核心的理论哲学阐述了意识这种综合活动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受当时物理学思想的限制,他并没有充分领会物理世界的规律和联系的多样性,因此,他后期为审美判断所提出的想象力自由活动的学说,看来更切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构成的特征。在康德那里,审美标准或美的规律之所以难以确定,乃是因为美包含了知性无数可能的联系和形式,换言之,无数可能的知性形式的不可预料的关联都可以造就美,而人的审美的认识能力无法将它们一一梳理和排列出来。今天,自然科学的认识所面临的境况也与此相似,虽然人们一如既往地追求最终的统一规律和理论,但物理世界层出不穷的现象使得人们任何既有的认识都只属于一种局部的、有限的知识。这一事实更加突出了意识的自由和主动性在人类认识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无疑,康德因果性的基本观念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原则依然是一致的,而其具体内容则可以暂时搁置不论。但是,由于物理世界的层面和联系是无限多样的,人们获得知识的进程并非是从点到面、再到一个整体的逐渐扩张的方式——库恩说,常规的科学研究就是这样进行的——而是随机的、片断的和网格式的,所以,人们认识自然的历程是革命性的,是从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的跳跃,从一种理论到一种新理论的转换。这样,一方面,自然科学知识展现为几个点或几个现象之间网格状的联系,从而人类的意识在进行认识时,不仅对于对象,而且对于认识的方式,都具有相当大的选择性;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依赖于理论构造,而不同的理论——或如库恩所说,不同的范式——就给人们揭示出不同的自然现象,构成不同的自然对象。理论构造本身就体现了意识的选择性,而如果对同一物理现象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和范式,那么这种选择的自主特点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虽然,自然科学的理论最终要通过实验和其他观察材料得到验证,但是,缺乏这种自由的选择和主动的构造,这种验证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实验的或验证的方式也是由意识设计出来的。

韩水法:自由的四个层面

4. 在物理世界,物理过程是不可逆的。一个生命从受精卵到胚胎、婴儿、成人到死亡,一颗恒星从形成到主序星、中子星,都是单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无论生命还是恒星的发展过程不会逆向进行,也就是说,不会出现从成人变为胎儿,从主序星变为原始恒星的过程。但是,在意识和人类的认识之中,任何一个物理现象和事件都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它是可以从相反的进程来考察和认识的。

在自然之中,如果物理过程是可逆的,那么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和规律就会统统崩溃,因为秩序不再存在,一切都根本不复存在了。但是在意识中,倘若物理过程不可以从相反的方向来考察和研究,那么认识就是不可能的。简单地说,在意识之中,时间是可逆的,事件可以从后果进行到原因。虽然,这种逆向的过程仅仅是在意识之中可能的,但它毕竟表明了颠倒物理世界的时间次序和因果次序的一种现象。

到此为止,我可以做一个小结:自由的第一层面就是意识的认识活动的非物理特性。仅仅从描述的角度来说,意识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非物理的特性,才使得人类对物理世界、对自然的认识成为可能。意识的这种认识活动并不改变物理世界的规律和次序。倘若意识活动能够造成这种改变,它就会使得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变成不可能。不过,意识通过自身的认识活动,在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确实可能给自然的状况带来一些变动。这就带出了自由的第二个层面。

自由 / 意识 / 形而上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