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意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吗?-意识和思维动力学-揭开意识的奥秘:兼谈认知相对论纲领-还原论方法无法解开意识之谜,理解意识需要整体考虑-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意识之谜即将揭开?-未被完全意识到的工作空间-寻找神经关联-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意识”就是感觉与认知-破解认知之谜,你需要准备哪些知识?-意识是神经系统调节的副产品-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1)-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基本原理(3)-罗素所谓的完美语言体系究竟存在吗?-判定意识或认知理论体系有效性的测试标准-理解意识的科学研究范式-神经系统为什么存在-动物机体存续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大脑需要不断接收各种信息?-论信息的本质-为什么人对不同的刺激的适应性不一样?-人体对环境的自适应调节是如何建立的?-潜意识、意识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如何?-神经网络、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有什么本质性的异同?-听过很多人想做自己|但你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精神-人的意识是什么?思想是什么?我们被什么东西规定着-想不想知道,你的意识和思维怎么来的?+大脑网络如何实现从意识到潜意识的状态转变?-开悟:玄秘意识的最高境界如何界定?-你的意识可以离开躯壳吗-为什么喝醉后,身体和意识都不是你的了-意念是如何影响健康的?看完这一篇就全懂了-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为什么”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人类拥有智慧,但大部分人从来没有真正调动过「智慧」,为什么?+《脑与意识》关于意识的研究-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才是“意识”-第二部分人脑与意识的关系-第三部分意识的活动规律-人类意识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何会出现理性+脑与意识-推荐序:开启意识探索之门-引言 寻找思维的物质基础-从笛卡尔谈起-意识——人类的终极之谜-界定“意识通达”-看得见VS看不见-主观报告科学吗-寻找意识思维的标志-意识科学的未来-1 如何以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意识面面观-最小差别实验-双目竞争-注意瞬脱-掩蔽意识知觉-相信主观报告-2 打开“黑箱”,探索无意识-无意识研究的历史-在脑中定位无意识-阈下启动效应-自动视觉加工-象棋大师的无意识思维-声音和图像的自动联结-无意识的语义启动-批评与自我批评-无意识算术-不依靠意识的概念组合-无意识与注意-无意识与决策-无意识与问题解决-在睡眠中获得灵感-阈下知觉小结-3 意识有什么用-无意识统计,有意识抽样-意识让思维延续-人类图灵机-社会分享-4 发现主观意识的客观标志-意识——神经激活的雪崩-意识通达的时间进程-滞后的意识-区分意识与无意识-全脑启动-深入意识脑-全脑激活的意识网络-引爆点-解码有意识的思维-现实与幻象-如何阻断意识-罐中之脑-5 意识理论的构建和计算机模拟-意识是全脑信息的共享-超越模块化-交流网络的演化-编码意识思维-全脑神经工作空间-计算机模拟意识的启动-无休止的自发活动-自发活动的进化-无意识的分类-物质的主观状态-6 将意识科学应用在临床-意识疾病的分类-能够思考的“植物人”-如何与植物人沟通-提出检测意识的新方法-皮质探测-检测自发想法-如何恢复患者的意识-7 意识科学的未来:让人类意识不再孤独-婴儿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猴子有自我意识吗-人类意识是独一无二的吗-为什么人类会有精神疾病-如何建造有意识的机器-致谢-译者后记+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第1章-第2章-处于科学萌芽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研究神经细胞的生物物理学-加州理工学院、教学、研究和物理学家眼中的脑-再次面对意识的冲击-第3章-感受质和自然世界-意识的功能是什么-对意识定义的困难-论动物的意识-论自我意识-第4章-在脑中发现意识-一览无余的隐藏物体-并非所有的神经元都参与意识-新皮层的高级区的神经元与意识紧密相关-注意到某物,可却没看到它-第5章-调节意识特定内容的一些灰质小块-概念神经元编码了霍默·辛普森和詹妮弗·安妮丝顿-两个皮层半球中的每一个都能产生意识-意识能够永久地消失,留下一具僵尸-第6章-脑中的僵尸行动者-社会无意识-无意识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我的探索意味着什么-第7章-自由的强立场与实用立场的细微差别-经典物理学与决定论:钟表装置的宇宙-钟表装置宇宙的终结-心智针对一个量子事件而实现另一个量子事件的自由是有限的-作为对行动的事后想法的意志-自主性,或这个有意识的意志体验-评估这个处境-第8章-狗,或者意识是出自脑吗-意识内在于复杂性-意识与信息理论-整合信息理论-泛心论与德日进-第9章-严重受损患者的意识测量仪-运用光遗传学追踪意识的踪迹-来到新视域-第10章-二元论、灵魂和科学-宗教、理性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自然神论,或作为神圣缔造者的上帝-有神论,或作为介入者的上帝-启示和经文有帮助吗-我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将我的旗帜钉在桅杆上-意识与脑:注释-意识与脑:译后记+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赞誉-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一-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二-开场白-第1章 伽利略之梦-第一部分 证据:自然实验-第2章 导论-第3章 大脑-第4章 小脑-第5章 两位盲人画家-第6章 闭锁的脑-第7章 失去记忆的意识-第8章 分裂的脑-第9章 矛盾的脑-第10章 着魔的脑-第11章 睡着的脑-第二部分 理论:思想实验-第12章 导论-第13章 伽利略与光电二极管-第14章 各种各样的信息-第15章 伽利略与相机-第16章 整合信息:多与一-第17章 伽利略与蝙蝠-第18章 看到黑暗:解构黑暗-第19章 黑暗的意义:建构黑暗-第20章 亮光宫殿-第21章 感受质花园-第三部分 意蕴:意识的宇宙-第22章 导语-第23章 夜幕降临之一:死亡-第24章 夜幕降临之二:痴呆症-第25章 夜幕降临之三:忧伤-第26章 黎明之一:意识的减弱-第27章 黎明之二:意识的进化-第28章 黎明之三:意识的发展-第29章 白昼之一:探索意识-第30章 白昼之二:想象意识-第31章 白昼之三:发展意识-收场白-第32章 伽利略的最后三个梦-结束语-第33章 研究问题+意识本能-前言 挣脱困境,进入意识探索新视野-第1章 古人眼中的意识-早期探索:成功与失败-笛卡儿登场:身心分离-第2章 经验主义哲学的黎明-白板、人类经验与神经科学的开端-科学的一小步-灵魂是国王,而非总管-洛克的崛起-准备迎接现代观念-我是谁,自我是什么-德国人与潜意识心智-弗洛伊德和他对机械主义的颠覆-达尔文向所有人发起的挑战-第3章 现代思想的诞生-加拿大人的反抗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崛起-美国人的认知革命-在梵蒂冈寻找答案-现代哲学家的一次尝试-克里克向现代科学发出的信号-第4章 模块化的脑-模块缺失却照旧工作的大脑-向更大的脑进化吗-模块化大脑的优势-模块化的诞生-模块化连接-动物脑与人类脑的差别-寻找意识-第5章 层级化的脑-复合体的结构-稳健、复杂与脆弱-通用设计策略-层级化结构中的神经科学-会进化的层级系统-规则产生自由-大脑的无数种工作方式-从染色体到意识-控制你自己-第6章 受到损伤却有意识的脑-拜访医院-无意识的僵尸-有意识的静物-皮层下的情绪引擎-意识中的感受-皮层增强意识-意识的普遍性-第7章 互补的概念:来自物理学的礼物-物理学的起点与决定论-量子力学与因果关系的统计学观点-互补原理的诞生-第8章 从无机到生命,从神经元到心智-量子力学使人头疼-断面与生命起源-符号中的生命:冯·诺伊曼的引导-符号的物理学:帕蒂按下了起始键-基因编码真的是一种代码-符号闭环:吃尾巴的蛇-投降与停战-鸿沟问题的可能答案-第9章 汩汩溪流与个人意识-两个意识不同的有意识的半球-意识就像小气泡-气泡的背景-钟楼里的蝙蝠-如果只有右半球会怎样-感受变了还是记忆错了-我感故我在-气泡是有序还是混乱的-一个著名的控制层级故障案例-进化使意识变得丰富-第10章 意识是一种本能-反直觉的大脑设计原则-最终的观点-“意识本能”致谢+意识的解释-导读暨推荐序(Ⅰ)-导读暨推荐序(Ⅱ) 理解意识——从笛卡儿到丹尼特-前言-第1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2.大脑里的恶作剧分子-3.聚会游戏:“心理分析”-4.预览-第一部分 问题和方法-第2章 解释意识-2.意识的神秘-3.心智素材的魅力-4.为什么二元论失势-5.挑战-第3章 访问现象学公园-2.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3.我们对内在世界的经验-4.感受-第4章 现象学的方法-2.第三人称视角-3.异现象学的方法[3]-4.虚构世界和异现象学世界-5.人类学家的谨慎魅力-6.发现某个人实际上在说什么-7.沙克的心智意象-8.异现象学的中立性-第5章 多重草稿vs笛卡儿剧场-2.引入多重草稿模型-3.奥威尔式修改与斯大林式修改-4.意识剧场再访-5.多重草稿模型在行动中-第二部分 心智的经验性理论-第6章 时间与经验-1.飞逝的瞬间与跳兔-2.大脑如何表征时间-3.利贝特论“回指”-4.利贝特论对意向的意识的主观延迟-6.遗留问题-第7章 意识的演化-2.早期岁月-3.脑里的演化、鲍德温效应-4.人脑里的可塑性:布置舞台-5.自动刺激的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发明-6.第三种演化过程:弥母与文化演化[15]-7.意识的诸多弥母:虚拟机器将要安装-第8章 词语如何用我们做事[1]-2.官僚体制vs群魔混战-3.当词语想让自己被说出来时-第9章 人类心智之架构-2.以简短概要定位-3.然后发生了什么-4.乔伊斯机器的力量-5.但这是意识理论吗-第三部分 意识的哲学问题-第10章 展示与讲述-2.词语、图画和思想-3.报告和表达-4.僵尸、升级僵尸和用户幻觉-5.常识心理学的问题-第11章 废除证人保护计划-2.盲视:局部的僵尸状态-3.藏针游戏:一种提升意识的练习-4.修复的视觉:除了信息之外,还遗失了什么-5.“填充”vs找出-6.忽视:认知欲望的病理丧失-7.虚拟呈现-8.眼见为实:与奥托的一次对话-第12章 感质的非质化-2.为什么会有颜色-3.体验我们的经验-4.哲学的一种胡思乱想:颠倒的感质-5.“副现象的”感质-6.回到我的摇椅-第13章 自我的实在-2.一个客户有多少个自我-3.存在不能承受之轻-第14章 想象意识-2.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3.心智化和物质化-附录A 给哲学家-附录B 给科学家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2020年2月23日 字数:7272 来源:小务虚 作者: 提供人:kangtao76......

任何真正懂这个世界的人,都知道聪明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拥有懂这个世界智慧,是懂人,懂意识,特别是懂意识的运作原理。

今天小务虚结合大脑神经学及万物演化的原理,来试图解读到底人类的意识的原理是怎样的,如何才能真正调动智慧。

重复的哲学深意

我们先来看几个大脑神经学的实验【本实验来自台湾洪兰教授】:

如下图这个实验,是对猴子的中指进行截肢,经过3过月后,观察其手指对应神经网的变化情况。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图一是截肢前的脑神经元,1-5神经元分别对应管理图三的5个手指,根据图一与图三,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手指的灵活度与神经元的大小密切关系【比如成正比关系】。
  • 食指最灵活,因此对应的神经元最大。
  • 拇指与小指最不灵活,因此神经元最小。

图二是实验的结论,截肢3个月后,与中指对应的神经元3消失了,被神经元2和4瓜分了。

这个实验我们得到的重要结论是:

  • 人体各个功能的灵活度与对应神经元的大小密切相关【极有可能成正比关系】。
  • 大脑神经元具有极强的可朔性,动作消失,对应的神经元被临近的功能所用。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动作重复次数越多,对应的神经元越粗大,结果该动作越娴熟”。这是一个常识般的结论,此实验从脑神经的层面予与证明,结论虽简单,但却具有深刻的含义。

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

如下这张图上半部是视觉第一次看一张图时,因此,所有与图片相关的神经元细胞都跑出来活动,比如管各种颜色的,管线条的,管长的短的等等。

下半部是第二次看时,D神经元细胞是在第一次中做得最好的,于是,它发送一个抑制指令给其他细胞,说:“我做得最好,让我来吧,你们去忙其他的”。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如下这张图,右边的坐标轴,横轴表达看图的次数,坚轴表达所用的能量,结论就是:随着次数的增加,所用的能量依次减少,到第3和第4次能量达到了最低

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重复是为了降低能量。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我们知道万物的本质是能量,而能量的基本特性就是能量自发状态总是会从高温流向低温,即能量总是在耗散,这就是能量的熵增定律,而生命恰恰是与这个过程相反,生命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来维持生命的存在,生命如果不做任何功,生命就会死亡,结构就会消散掉。

因此,生命要维持它的结构,就必须去获取能量,于是生命就必须出现能力,因此,所谓生命的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能量来维持生命,但能力本身也消耗能量

因此,能力本质上即要管生命本身的能量,也得管它自己本身的能量

由于能量的本身不断在耗散,加之种内与种间竞争的存在,使得能量的获取难上加难。

这就是生命的窘境所在,一方面它所依存的能量严重不足,一方面竞争恶劣,它不得不提升能力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取到能量,但提升能力又意味着它为此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去获取更多的能量,以负担因为额外提升的能力

最小作用量原理

因此,万物在构建能力方面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

这个原理,是在能量熵增定律的规定下,万物进化的基本原则。

这就是生命的窘境:不进化会被淘汰,过度进化也会被淘汰

这就是重复的哲学深意,它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表达。

这个原理,是万物进化的原理,是人类一切感官构建的基本原理,我们感官的运作原理都与这个原理匹配,我们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理解与分析人类的一切行为。

如下这张图,左边是一只刚出生小猫的脑神经网络,右边的这只猫长大后相同部分的脑神经网络。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幼儿的神经网络又细条又密集,长大后该神经网络变得又稀疏又粗大。
  • 大脑为人体准备足够多的神经网,因此,儿童会有千变万化的行为,但行为都极为不成熟与不稳定。
  • 成年后,行为固定了,不用的神经元退化或者被其他部分征用了,于是神经元变得稀疏与粗大。

此实验的本质与开头2个实验的本质一致,都是为了省能,都是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结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不断的去实践与学习,其本质就是为了强化行为,强化学习,从而使得行为与学习变得非常娴熟,达到自动化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最省能与最高效的

这些行为是内置到脑神经层面的。

这就是经验的价值,与从众心理的原因,因为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别人成功的经验,是最省能的,并且还高效的。

最小作用量原理,可以用来理解人类社会的所有一切现象,包括人类的认知,特别是本文的主题【智慧】。

人类用智方式

如下这张图,你看到的是什么?

  • 有人可能看出是13,
  • 有人可能看出是B,
  • 有人可能看到的只是一个黑色的图形,比如对一个没上过学的小孩来说,就是一个黑色图形。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事实上,上面3种人,都首先看到的是黑色图形,其次在黑色图形的基础上,再进行判断到底是什么。

黑色图形就是我们五官里面的视觉所获取到的信息,黑色所对应的光波波长打到我们视网膜上,在视中枢被建模成黑色的感觉及黑色形状,这些信息被输送到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与判断。

  • 看到13的人,大脑调动数字模型对该黑色图形进行判断,得出是13。
  • 看到B的人,大脑调动字母模型对该黑色图形进行判断,得出是B。
  • 只看到黑色图形的人,大脑搜索不到模型可以对该信息作出判断,于是只得出结果,这只是黑色图形。

这就是人类意识的用智方式的一个最简单的模型,这里面包括两种模型【先天模型】与【后天模型】

【先天模型】只要是同物种,就都会解读出同样的东西,比如这里人类看到黑色及黑色图形。如果是动物看,就不一定跟人类看到一样,比如蛇可以看到红外线,蜜蜂可以看到紫外线。

比如人类只能听到20-20000HZ的振动波的频率,而鲸鱼可以听到20HZ以下的,蝙蝠可以感觉到20000HZ以上的频率。

先天模型是后天模型的基础。

【后天模型】顾明思义,就是后天习得的模型,因此,经验不一样,大脑里面事先存储的模型不一样,解读出来的世界也不一样。

比如,有数字模型的,就能解读到13。有字母模型的就能解读到B。没有对应模型,则看不到该模型所对应的世界。

类比的哲学深意

跟我们前面导出的结论一致,万物都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类比的哲学深意就是省能。

而类比就是我们意识与理性的用智方式的原理

我们无法在解剖学上去分析意识运作的原理,因为生命体特别是人类,是一个精密得不能再精密的系统,它是宇宙137亿年的集成,因此,也只有如此长的时间及如此复杂的宇宙,才可能导得出人类的意识。

也正因为如此,意识对人类来说,变得即熟悉又神秘,我们时刻在用意识,但我们却不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以至于把它归咎于神的眷顾。

人类在远古时代限于信息量的限制,对于无法确定的事情,比如狂风暴雨,火山喷发及瘟疫,都必须找出一个模型来与它对接,来解释它,与之相关的恐惧才能解除,但当时又无法从科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于是就出现各种神学模型来解释它们。

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人类这个复杂体的生存难度,所有外在的不确定性都必须变成确定性,否则我们就会无所适从,从而一直恐惧。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人类幼儿期的思维,不需要太多信息,一个神学模型就可以解释他的一切疑问。

今天这个时代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科学模型,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科学的模型来解释一切,包括我们今天准备分析的意识与人类的理性。

【先天模型】

我们从【后天模型】的原理切入,来反推意识,因为即使是今天,我们的科学依存还达不到可以把意识解剖出来研究的地步。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如上这张图,横向就是字母模型,坚向就是数字模型,是13还是B,完全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模型来解决,如果我们大脑里面事先没有习得这些模型,我们随即无法解读眼前的信息。

比如一个小孩,没有数字与字母模型,于是中间的字只能解读出一个黑色图形。

【先天模型】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我们的视觉,只能看到400-700纳米的光波的波长,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波长,而是在视中枢把它们建模成明亮及红,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主要颜色。

这里的核心是在长期的基因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中,这些不同波长的光波打到我们视网膜上,转化成电信号,进入我们视中枢,这些不同波长所对应的电信号,在视中枢被建模成对应的颜色,然后这些模型内置到神经细胞里面,以便可以瞬间完成对颜色的判断。

因此,【先天模型】具有如下特征:

  • 通过对外界依存信息进行建模,以便瞬间完成对外界的识辨。
  • 【先天模型】的建模过程是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基因变异与自然选择进化完成的,它是内置到基因的。
  • 与【后天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大量的重复,然后内置到神经网络的原理一致,其目的都是为了达成自动化判断,因为自动化最省能
  • 最小作用量原理严格制约着我们所有感官的构建,这表达为我们五官的用智方式都是自动化的,这就是本能的原因,因为它最省能且高效。

【后天模型】

我们上面的字母模型与数字模型就是后天模型,人类后天出生后习得的模型,后天习得的所有模型进入我们大脑,然后会成为我们的背景模型,成为我们下次进行判断的依据。

比如如下这张图,所有人都能第一时间利用本能的【先天模型】解读出一些黑色的块,这些黑色的块进入到我们大脑,大脑利用【后天模型】对它进行判断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 如果大脑判断出这是一个人在骑马的场景,那么大脑就是调动事先已经存储的人骑马模型。
  • 如果大脑判断结论是这些只是一些黑色的图案,那么大脑里面事先没有人骑马模型。

【后天模型】的原理跟【先天模型】的原理一致,它也是严格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

比如如下这张图,常人都能瞬间解读出树,海与人等日常生活里面常见的场景。

而对于一位母亲或者家有宝宝的人来说,他更有可能第一时间解读出是一个光着身子的婴儿。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我们能解读出什么,完全跟我们大脑里面对应的模型密切相关,而一切的模型都存储在我们的大脑神经元里面,模型的强与弱,完全体现在大脑神经网络的粗大与细条上

比如我们经常做的事,经常看到的场景,对应的就是我们粗大的神经,于是在上图中,我们最容易看到海,树与人。

而一个光着身子的婴儿,则不是普通人日常生活常见的场景,但家有宝宝刚好相反,朝夕相处,特别是妈妈,于是在妈妈的大脑里面,婴儿模型所对应神经元就会比普通人都粗大,因为妈妈的神经元有清晰的宝宝各个部分的信息。

信息越多,越细致,越全面,对应的神经元越粗大。

这些与婴儿有关的信息在妈妈大脑神经元里面所构建起来的模型就是妈妈的强【后天模型】,于是对一位母亲来说,她看任何东西,最终都会看到一个跟宝宝相关的世界。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这就是重复的哲学深意,它是在能量熵增定律的规定下,万物必须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结果

于是,人类的后天生活里面,就充满了【重复】,我们可以有非常多的名词来描述重复,比如说经验,秩序,练习,学习,从众心理等等,都是为了把一个我们需要的模型内置到我们大脑神经元里面,以便我们在下次可以用该模型来快速解读世界

这个被我们经常重复的模型,就是我们大脑里面的强模型。

强模型会成为我们解读世界的主要模型,它基本决定着我们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因为它最省能且最高效。

重复所产生的负作用

但是【重复】及由此产生的强模型也带来一个显著的负作用。

如下这个脑神经网络,就是负作用的一个体现。

为了达成对某些行为,能力及思想最熟练掌控,在我们不断的强化某些具体目标模型时,我们实际上在做着另外一件可怕的事,那就是我们为此在放弃其他模型。

特别是,当我们越成功的时候,对某些信念越坚定的时候,我们会越倾向这些坚定的模型,而反对或者放弃其他模型,特别是对立模型。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这种反对是内置到我们大脑神经网络的,我们的本能就是会去这样做,我们会单方面极致的去强化那些我们认同的模型,而从本能上不愿意去接触新模型,特别是年纪越大,这种倾向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年纪越大,会显得越固执,我们在不断践行我们的信念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使得我们的大脑神经元变得稀疏与粗大。

这种对应的粗大的神经元,表达在强模型上的结果就是,强模型会牢牢控制住我们。

它是重复哲学深意所贯彻的结果所产生的负作用,我们的本能都是倾向使用我们最强大的模型来解读世界。

结果就是,我们会被那些强大的模型给禁锢住。

而这种禁锢不是表面的禁锢,而是从基因层面,从脑神经层面的禁锢。

因此,它具有强大的束缚力。

先天模型对后天模型的禁锢

本质上,所有模型的原理一样,因为它们都是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结果,它们都在追求最省能且高效。

因此【先天模型】与【后天模型】关系如下:

  • 先天模型是后天模型的基础,比如开头那张图,在我们得出是13还是B之前,我们必须先解读到黑色图形,在黑色图形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后天模型进行判断,也就是在先天模型的基础上,后天模型才能发挥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色盲可怕,它是先天模型的缺失。没有了先天模型的这个基础,后天模型无从发挥
  • 先天模型比后天模型更稳定,先天模型是内置到基因层面的,它是通过亿万年的进化而把模型匹配到神经中枢的过程,从而达到自动化判断的过程,比如我们视觉看颜色,亿万年都不变,不同人也基本一样。而后天模型则漂移不定,千变万化。
  • 先天模型对后天模型起决定性作用,先天模型的基础性是先天模型对后天模型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体现,它决定着后天模型的原材料。先天模型的决定性作用还表现在其对后天模型的独裁上

所谓的独裁,依旧是最小作用量原理的需求,也就是为了省能且高效。

因为任何更基础的模型,它首先意味着更完善及更稳定,这也是它能成为基础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先天模型对后天模型起决定性作用

强模型的屏蔽作用

这种独裁性,表达为它的屏蔽性,我们还是以如下这张图的实验为例子: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箭头所指的负号,就是在第一次中做得最好的D神经细胞发出的抑制指令,这种机制就是为了最省能且最高效,让做得最好的神经元去做,这个做得最好的神经元同时也会发出抑制其他细胞活化的指令。

我们在上面脑神经网络的实验已经知道,模型的强弱对应的就是神经元网络的粗大与细条

从这个角度出发,强模型会对弱模型起抑制作用,也就是强模型为了更专注在解读当下信息,它会发出屏蔽指令以防止干扰,这样可以最省能,同时它也是做得最好的。

这种屏蔽作用贯彻在所有的【先天模型】与【后天模型】中。

所有【先天模型】相对【后天模型】来说,都是强模型,因此,我们在解读开头第一张图时,我们首先是先解读到了黑色图形,其次才调动后天模型进行信息判断。

小务虚在2个月前,写完一篇文章后,当时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是右撇子,那么从此刻开始,用左手吃饭,用左手干活刷牙等”。

从那天开始,小务虚自己也开始实践这个建议,小务虚是一个左右手相差极大的人,右手异常强大,左手则异常弱,因此,一开始用左手拿筷子,刷牙时,甚至连一个5岁小孩都不如,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这简直是太折磨人了,吃饭的速度慢了3-5倍,刷牙也是,笨拙的动作使得我一快就戳到自己。

在整个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我在本能上极度排斥用左手,这就是强模型对弱模型的排斥,也就是在我的大脑里面,对应的是强神经元细胞在不断的对弱神经元细胞发起抗议:“这么笨,还要逞强干吗”。

果然,在用意志强制使用左手一个月后,我稍微放松警惕后,自然而然的,一切又开始用上右手,因为右手实在是太高效了,太好用了。

我的这个实践最深刻的体验就是强模型对弱模型的强烈抵制,大家都可以自己去实践。

至此,我们可以下个初步结论,强模型成就我们的省能与高效,并且从我们的脑神经上,从本能上对强模型进化强化,这使得我们在任何默认情况下,都会不自觉的使用强模型

因此,强模型会对弱模型具有强大的遮蔽效应。

系统一与系统二

很多书箱会将人类的意识称为系统一,将人类的理性逻辑称为系统二,然后考察系统一与系统二他们之间的区别。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就人体而言,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并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这样的区分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两种用智方式的区别。

这里的系统一与系统二,与小务虚上面分的【先天模型】与【后天模型】的分法是不一样的。但它们所遵循的原理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是最小作用量的结果。

它们的本质也是强模型与弱模型的区别。

比如我们首先都是先调动系统一进行任务处理的,系统一如果能完成,则它不会启动系统二,不能完成,它才会启动系统二。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但认为系统二的理性逻辑就会缓慢的,小务虚认为是不太准确的。

弱模型对应弱小的神经元,那么它一定是缓慢的,理性逻辑之所以缓慢,那是因为它是弱模型,因此缓慢。

但是对理性逻辑进行大量的专项训练,使得某些模型变成强模型,甚至达到了与系统一一样的自动化状态,这是普遍存在的。

那些最强大脑现象就是这个原因,不是因为人家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把某些特定的模型经过大量的后天的专项训练,然后内置到他们的脑神经网络里面,形成自动化反应。

心算也是这个道理,甚至像一些数学家,终其一生专注在数学领域,于是他的大脑就被进化成数学方程模型,任何事件都可以被他瞬间转化成方程,这就是道理所在。

经常也有读者惊叹小务虚的文章:是如何达到如此高的信息量与整合量的。

其实跟这个道理一样,也是强模型的结果,我不断的在这个领域思索,学习与写文章论证,就是在不断强化脑神经的过程,因此,这些强模型在小务虚的大脑里面就是自动化的。

看明白这个世界

聪明人不一定是明白人,而明白人却一定是聪明人。

我们社会对聪明人的定义更多是指智力方面,比如工于运算,工于学习,工于逻辑算法等等,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我们的考试,就是在全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理性逻辑确实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我们今天这个工商业社会,我们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所有一切现代化都是理性逻辑展开的结果,因此,它异常重要。

因此,我们在全力开发它。

但是我们又感觉不太对劲,因为我们经常会看到太多的聪明人在不断的做傻事,为什么?

如下这张图:绿色的是前额叶,我们的理性逻辑部分。紫色的是情绪中心。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绿色通往紫色是一条小路,而紫色通往绿色是一条大路。

这就是强模型对弱模型的屏蔽力度的体现,人类的底层模型,如五官模型,特别是情绪模型等先天模型,都具有强大的遮蔽力度:

  • 强模型是默认启动的,弱模型只有强模型的主要邀请,才有机会出来。
  • 强模型在运作时,会同时发送抑制指令,以屏蔽其他弱模型的干扰。
  • 当我们强制调动弱模型时,强模型也会不断尝试重新取得主导地位,这表达为强神经元不断的发送抑制指令给弱神经元,使得我们在本能情绪上会倾向于用强模型。

或者有人会说,不是说理性逻辑可以通过训练成强模型吗?这种强模型是相对的,它永远没有先天模型来得强大。

如果两个模型都是同级别的后天模型时,此时的强弱对比就有意义,但它也仅限于同类任务。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你很聪明,但在日常生活里面,只要涉及到五官的先天模型,我们首先就会被这些先天模型所主导。

此外,思想观念等文化模型由于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模型,因此,这些也是强大的模型,也具有强大的主导及遮蔽理性的力度。

因此,聪明人做傻事,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人类的主体,首先都会被遮蔽在先天模型中,其次就是后天的文化思想模型。

这是所有人的常态,如果不对意识进行深刻的了解与学习,是无法突破这一层的。因为这里的规定性,是内置到基因及大脑神经网络层面的,它的更底层规定性,就是在能量熵增定律的制约下万物必须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

因此,只要是一个人,我们首先就会被各种先天的及后天的文化模型给主导着,其次,过了这2关,我们还会被我们后天自己所习得的强模型给主导着。

当我们能突破以上3关时,就意味着思想自由,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调动智慧,而这一切,来自于我们看明白这个世界,明白人是怎么回事,意识是如何运作的。

人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意识是如何运作的?

至此,相信大家对意识已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汇总:

  • 能量熵增定律的制约下,规定万物的进化都必须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
  • 人类意识的构建及理性的运作都严格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
  • 因此,意识的用智方式表达为模型的类比,模型决定认知。
  • 越原始的模型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
  • 因此,越原始的模型越具有遮蔽力度,它表达为更粗大的神经网络,表达为强模型,直接实施对人的管控。
  • 同级别模型则表达为强模型对弱模型的遮蔽,强模型决定着我们的世界。
  • 因此,只有真正搞明白意识的模型原理,人才能做到思想自由,才能真正调动智慧。

小务虚专注思维模型研究,模型决定实在,唯求深刻,欢迎交流

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

本文的大脑神经实验主要来自洪兰教授,我们力求结论的科学性,有兴趣更全面了解的,可以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洪兰”,可找到洪兰教授更多视频介绍。

意识 / 最小作用量 / 类比 / 重复 / 屏蔽作用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