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没有系统的科学,但是,古人的思考能力会因此比当代人差吗?其实真的不一定。相反,在当时的条件下,古代人的思考能力和当代人似乎并无二致。
比如我比较欣赏的一名东汉哲学家王充,他就是一名天才"思想家"。早在两千年前,他就对孔孟思想提出系统的质疑。但他的质疑不是道德层面的,而是用非常系统的逻辑和推论去证明孔孟等人的问题。王充信奉唯物主义,也因此被后代文人打压。理解王充及其《论衡》,对理解古人的思考力和理想关怀至关重要。
王充与论衡
王充其人:从贫困少年到一代大家,他一生都在和主流"意识形态"作斗争
王充的家庭"背景"还不错,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按照王充的说法,他的家庭叫"细族孤门"。既然是没落的贵族,那家里必定是很穷的。但是毕竟是贵族,所以只要愿意读书,还是很容易进太学读书的。
王充本人也很勤奋,很争气,八岁学书法,十五岁去洛阳跟随班彪求学。班彪东汉的大文豪,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很多人不认识他,但是绝对听说过他的儿子——大名鼎鼎的班固。
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但家里又没钱,怎么办呢?去洛阳的书店翻阅书籍,在翻阅的过程中,趁机把书中的内容背诵下来。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攒,年纪轻轻的王充就已经博览群书、通晓百家之言了。这也为他后来批评当时的主流思想打下了基础。
王充画像
"毕业"后王充当过官,但是与领导意见不合,一气之下就回了老家,当了教书先生。由于性格比较敏感,思想又过于先进,所以王充对当时的大环境非常不满意。尤其是从汉武帝以来,儒学逐渐和谶纬之学结合在一起,天子成为了"上天"的代言人,神学在汉代大肆传播,全国从上到下都沉浸在迷信之中。
于是愤怒的王充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旁征博引,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主流思想提出了质疑。
辩证法:"批孔批孟",骂董仲舒,质问班固,王充到底想打造怎样的世界?
孔子在古人的眼中跟神差不多,所以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孔子都等同于中国儒教的"教主",孔子的话都等同于真理。
但是王充提出了质疑。他的质疑比较有意思,他是这样说的:
古书中记载孔子去过天子的太庙,进去之后发现很多东西他都不认识,所以就向旁边的人请教。可是到了汉朝,有很多人替孔子辩护,这些人认为,孔子其实是认识太庙里面的东西的,但是他老人家比较谦虚,所以就多问一遍,给学生们做榜样。
王充反驳道,孔子其实就是不认识,并非是给人做榜样。如果孔子是为了给人做榜样,那他在教学生们读书时为什么不一边教一边找人提问呢?这样岂不是不停地告诉学生,你们看,我多谦虚,啥都懂,但是还在找人请教。
孔子与老子
可是孔子平日里并没有这么做。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孔子其实也有不认识的东西。所以,孔子不是万能的,孔子不是神,不是先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
王充觉得很不过瘾,于是又列举了第二个例子:他说,孔子曾经说过: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句话的意思大体是:人类可以钓鱼,也可以打猎,但是却不知如何对待龙,因为龙太神秘了,能腾云驾雾。今天我看见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这里老子说"龙很神秘,人类不知道如何去对待它",这说明孔子也不了解龙这种生物。老子一向也被认为是圣人,但孔子却说老子像龙一样,很神秘,很能理解。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子也不懂老子。
王充与《论衡》
从而这又说明一个问题:孔子这样的"圣人"不是全能的,他不知道龙,也不懂老子。王充在这里实际上是在对当时流行的"偶像崇拜"进行质疑。他质疑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用儒家的经典,结合逻辑推导,去质疑儒家的理论。
同样的,他也对孟子进行了类似的批评,比如批评孟子喜欢空谈大道理、自相矛盾,等等。
从他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看待问题所用的几乎都是辩证法,也很讲逻辑和推导。比如当时的人都认为汉不如周,孔子时代的人认为周不如前三代(尧舜禹时期),可是王充说,汉朝超越前代。
他说,评判一个时代是否超越另一个时代的依据是,这个时代的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夫治人,以人为主",这是王充的原话。汉朝无论是疆域,还是社会稳定程度,人民的富裕程度,都要高于夏商周,所以孔子等人所羡慕的"古代生活",并没有什么好羡慕的。
你看,这也是王充的高明之处。
老子画像
唯物论:主张唯物主义,排斥神鬼,但是也因此被历代入儒学家所批评
西方人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崇拜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没有全民性质的宗教信仰。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人完全不迷信,实际上中国人对鬼神还是十分迷信的。
人死之后则为鬼,这是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共识。但王充对鬼提出了质疑。他是怎么论证自己的质疑的呢?
他首先把老百姓眼中的鬼归为三类:第一种,能看到一些鬼怪的"尸体",比如一只长得像人又像兽的鸟;第二种是奔跑的鬼怪;第三种是人形的鬼怪。
王充继而说,人们都说这三种东西都是鬼,会吃人。如何验证它们不是鬼而只是一种生物呢?很简单,只要是有形体的动物,它们必然会吃东西;只要它们吃东西,它们就会大小便。所以验一验它们有没有大小便就行了。有大小便,就说明这是动物,不是鬼怪。
《论衡》的不同版本
之后王充又回答了老百姓的质疑——为什么巫师或者算命先生,都会说有鬼。王充说,巫师说有鬼,其实跟小孩子唱童谣差不多。小孩子喜欢唱歌,这是天性;巫师预示吉凶,就很小孩子随口哼唱一样,没有现实根据,顶多是一种自然流露。
当时很多人都说,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鬼就出现了;人快要死的时候,鬼也会出现。王充反驳说,国家灭亡,是因为战争;人之所以会死,是因为疾病。他还举了个例子:古书里记载齐襄公死之前见到了鬼。史书记载,齐襄公在战场上,临死前看到对面出现了一直猪形鬼怪,齐襄公很害怕,一不小心从战车上掉了下来,于是被贼人给杀了。
这则记录是被很多史学家认可的,可是王充说,如果齐襄公真的看见猪形的鬼怪,那恰巧是对面的那个人长得有点像罢了。真正杀死齐襄公的是敌方的贼人,而不是鬼。所以在王充看来,所谓的鬼,要么是实物(比如误把动物当成是鬼),要么就是别人虚构的(比如巫师)。
既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鬼,那自己的先辈们去世的时候也就不会变成鬼。他论证道:假如先辈们去世的时候还有知觉,那他们必然不希望后辈们那么伤心悲恸;如果先辈们去世后没有知觉,那你伤心悲恸也没用。所以王充认为,先辈去世,薄葬一下就行了,不必搞那么多封建迷信。
董仲舒画像
没有鬼,自然也就没有神;没有神,还有什么"天人合一"?没有"天人合一",皇帝有什么资格搞个人崇拜?大地是物质组成的,那天地对应,凭什么天就不是物质而是神灵呢?所以王充还趁机把当时的谶纬制度批评得体无完肤,但这实际上就得罪了当时的主流知识分子了。早一点的董仲舒思想,晚一点的写了《白虎通》的班固(他老师的儿子),都在他的批评之列。
等到了后世,儒家的知识分子们对王充进行批评就越来越厉害了,这也是为何王充的《论衡》思想在古代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撰写书籍
我们到底更需要王充,还是更需要董仲舒?
我从高中时偶然买了一套《论衡》,一共分为上中下三册。所以我是先读《论衡》,等到读大学时才读孔孟,因此更能理性看待儒家思想。
董仲舒等人对中国历史有功绩,也有负面影响。他的功绩在于,给皇帝的统治加上了"神学"的外衣,使皇权有了理论依据。他的败绩在于,从此中国历史上走进了"君主专制"的泥潭。王充显然看到了其中的负面影响,所以他在当时代表着一种"叛逆"精神,他希望建立一个"科学"世界:
王充的思想也有局限性,但是只有读过才知道其中的伟大
这个世界没有"个人崇拜",这个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没有神,没有鬼,有的只是切切实实存在的物质,实实在在的人。这个世界没有高高在上的"圣人",皇帝也不能被认为是"上天之子",官员也不是"父母"。
他在《论衡》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那是一个能发挥老百姓监督作用的理想世界。但很可惜,王充的理想超越时代,很快便夭折了。我们至今仍然在仰望这样的理想。